苏联卫国战争白俄罗斯游击队中有中国人
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入口处,立着一座雕像,背着枪的红军战士正同心爱的姑娘依依惜别,雕像前常年鲜花不断。
蓝天白云下,位于首都明斯克的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雄伟、肃穆。拾级而上,是高耸入云的方尖碑。入口前,一位背着枪的红军战士同心爱的姑娘惜别的雕像,把参观者的思绪带回战争年代。
这个5月,对于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来说,有着太多的“纪念”。不仅在于,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还有一些新的“历史记忆”。
对于白俄罗斯人来说,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硝烟弥漫中的血与泪、痛与爱,记录着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英雄诗篇。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对白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发动进攻。正是从这里,苏联卫国战争打响第一枪。历时4年的卫国战争,夺走了白俄罗斯235万多军民的生命,占全苏联死亡人数的1/10,相当于当时每三个白俄罗斯人,就有一人在战火中死去。
中国人民熟悉的《自己去看》《红樱桃》等战争电影的故事原型都发生在白俄罗斯。但是很少人知道,在白俄罗斯人民的抗战中,也有中国人的身影。
“在维捷布斯克,那里有中国人领导的地下侦察小组,参与反法西斯斗争。他们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白俄罗斯的历史学家们记得一清二楚。”博物馆副馆长安娜·加林斯卡娅充满感情地提起那些名字、那些故事。
1942年4月至1943年9月,在维捷布斯克,由华人李普蒂(音)领导的一个反法西斯地下小组借助另一名华人楚查林(音)开设在德占区里的洗衣店收集情报。中国哈尔滨人张旺福(音)的两个女儿米拉和伊琳娜也是小组成员。他们根据德军送洗军服的数量和相关证明文件等物来判断德军有哪些部队进城、哪些部队离开、兵力多少,并把这些情报提供给苏联红军的侦察小分队和当地游击队。
不幸的是,李普蒂和楚查林后来被捕牺牲,米拉和伊琳娜也被关进集中营。李普蒂的妻子和儿子迎来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后一直生活在白俄罗斯。
这些故事,都已出现在博物馆里“白俄罗斯与中国——战火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展区中。安娜·加林斯卡娅告诉本报记者,白俄罗斯历史学界还在挖掘中国人同当地军民一道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史实,博物馆也通过各种方式走入学校、社区,让这些名字和故事被更多人了解。

苏联卫国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束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避免凡尔赛条约的制裁,德国许多兵工厂以收购或者外派技术人员等手段在中立国开始秘密研发武器,其中就有瑞典博福斯公司接受了德国克虏伯工厂的技术人员,当时瑞典军方因为英国40毫米“砰砰炮”性能落后让博福斯公司设计一款同等口径的防空炮,然而瑞典技术人员有点拉胯所以让克虏伯公司的设计人员搞出了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还有一款25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苏联在1932年考虑到现有防空机枪无法对付今后可能出现的飞机,于是向博福斯公司购买了M1932型25毫米机关炮开启了苏联防空炮逐步国产化的道路。苏联认为25毫米口径的博福斯有点小,于是在博福斯M34型40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设计出了45毫米的 高射炮,和博福斯25毫米高射炮一起主要装备苏联海军
1938年,苏联陆军认为现有45毫米的72-K型高射炮不适合机动作战,在72-K型基础上不断修改设计出了使用37毫米的61-K型高射炮。
61-K型37毫米高射炮就是M1939型高射炮
1939年,苏联和德国瓜分了波兰,苏联获得了一批瑞典博福斯L65型40毫米高射炮,在和自己的72-K型和61-K型机关炮做过测试后45毫米的72-K型机关炮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的亮点,于是苏联停产了72-K型高射炮转而量产61-K型高射炮,1939年定型为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
M1939型高射炮,口径37毫米, 全重2100公斤,炮身长2729毫米(74倍径),高低射界负5度至正85度,水平360度可旋转;水平最大射程9500米,平射有效射程4000米,对空射高8400米,射高有效最大射程3000米;理论设计160发每分钟,实际射速80发每分钟;采用5发弹夹供弹;使用高爆穿甲弹可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46毫米的钢板;扳机为脚踩踏板。
需要8个人一起操作,射击时需要先把十字架的四个脚放下使车轮悬空,这样才能保证射击稳定。
M1939型高射炮有加里宁工厂负责制造,后来 伏罗希洛夫工厂也加入生产工作,截止到1945年共计生产超18000门,有300门M1939型 高射炮装在T70轻型坦克上成为ZUS-37防空坦克。
M1939型高射炮在东线主要对付的是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中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有时也会客串作为反装甲武器使用,在1941年的 沃洛科拉姆斯克保卫战期间德军累计损失80辆坦克中有60辆是被M1939型高射炮击毁的(德国坦克主要是轻型2号坦克和捷克38t坦克)。
对地面目标射击状态的M1939型高射炮
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来到中国是当时由苏联援助组建的10个高炮团,1951年高炮团随志愿军一起进入朝鲜时面对气焰嚣张的“联合国军”,在美国主导的“绞杀战”(以空中优势摧毁 志愿军阵地、交通枢纽、道路桥梁等目标)时没有飞机掩护的志愿军唯一能保护头顶天空的就是地面防空部队。
F-84战斗机,中国志愿军给起的外号叫“油挑子”
在1951年6月9日的黄江桥防空战中,高炮团炮手刘四在其他志愿军战士伤亡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将 方向转轮摇到提前位置,只操控高低转轮概略瞄准敌机 击落一架美国喷气式战斗机,荣立一等功,
对空射击的中国志愿军防空炮阵地
朝鲜战争爆发的1951-1953年,从苏联引进的大量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组建了101个独立高炮营,这些高炮营成为缺少制空权的中国志愿军为数不多的天空保护伞;仅在1951-1952年的反“绞杀战”中 志愿军高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1070余架,粉碎了美国企图以空中优势绞杀中国志愿军的企图。
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的明星武器,一门击落了10架美国飞机的M1939型37毫米防空炮
1954年,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成为新中国最早仿制的武器之一,即55式37毫米高射炮,这些高射炮及其改进型号一用就是80多年( 65式双37m高射炮和74式双37mm高射炮都是55式基础上改进的 ),如今这些高射炮大多用于民用,比如人工降雨。
电影《金刚川》里,中国志愿军用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以损失2门的代价击落2架美国F4U“海盗旗”战斗机,由于朝鲜的多山地形美国经常用速度较慢的螺旋机飞机用以侦查和对地攻击;在电影里F4U俯冲和高射炮“对决”这个事情有些人觉得奇怪,实际上飞机被小口径防空炮捕捉到时利用俯冲减少暴露面积和被击中的概率并用武器压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前提是只要飞机够结实就可以(苏联伊尔2攻击机就是仗着坚固经去压制德军防空阵地);缺少防护的小口径防空炮阵地很容易被压制(F4U标配6挺.50机枪,后来的F4U-5N装备了4门20毫米机炮),电影里也是张译饰演的张飞拼着最后一口气才击落了敌机。
苏联卫国战争“功臣”
在二战东线战场将近-40℃的严寒中,当纳粹德军的MP40冲锋枪因枪栓冻结而哑火时,苏联红军士兵手中的波波沙冲锋枪(PPSh-41)仍在喷吐火舌。这一令德军头疼的武器,不仅是苏联卫国战争的“功臣”,更以600万支的巨大产量、71发弹鼓的强悍火力,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每一款传奇武器的诞生,必定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波波沙冲锋枪也不例外。1939年苏芬战争中,芬兰军队使用索米M1931冲锋枪,充分发挥近战火力优势,让使用莫辛-纳甘栓动步枪的苏军损失惨重。此战后,苏联意识到,研发并快速装备一款性能优异的冲锋枪迫在眉睫。
苏联设计师格奥尔基·什帕金临危受命。他摒弃了此前PPD-40冲锋枪复杂的切削工艺,转而采用冲压技术:全枪87个零件中,除枪管外均以钢板冲压焊接完成,生产工时缩短至不足现役冲锋枪的一半。为解决短时间内枪管短缺的问题,苏联甚至将库存的莫辛-纳甘步枪枪管一拆为二,直接用于波波沙制造。这种“战时实用主义”设计哲学,一度使波波沙冲锋枪成为工业动员的典范——老人、妇女都在地方工厂参与冲锋枪的生产。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波波沙的设计堪称“前卫”。波波沙冲锋枪具有60发以上的弹鼓容量,高达900发/分钟的射速,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射击精度。采用枪管散热筒与木质枪托的设计,既抑制枪口上跳,又平衡重心。镀铬枪管与开放式供弹结构,使其在严寒的环境中也能可靠运转。木质枪托不仅防冻,还能成为近战利器。巷战中,苏联士兵用枪托砸死纳粹德军的事例屡见不鲜。凭借优秀的参数、可靠的性能、低廉的成本,波波沙冲锋枪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波波沙冲锋枪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步兵战术,即“50米法则”:苏军以波波沙冲锋枪为主要装备,组织突击小队抵近至距敌50米内,以弹幕覆盖德军阵地。直至柏林战役时,苏军步兵师中已经大规模装备波波沙冲锋枪。国会大厦争夺战中,波波沙冲锋枪的火力密度彻底压制了德军FG42伞兵步枪,为苏军攻克柏林贡献了力量。
波波沙冲锋枪的影响并未止步于二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装备采用了35发弹匣的50式冲锋枪(波波沙仿制型)在狭窄的坑道作战中大显神威。波波沙冲锋枪因其结构简单、弹药易得(兼容7.63毫米毛瑟手枪弹),至今仍被世界上的一些武装力量所使用。
波波沙冲锋枪的传奇,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产物,也是苏联将“数量即质量”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既非精密机械的巅峰,亦非人性化设计的典范,却在成本、效能与生存性的“三角”中找到了最优解。正如设计师什帕金所言,“完美的武器不是实验室的杰作,而是战场需求与工业能力的孩子。”当71发弹鼓的轰鸣渐远,这把“赤色利刃”仍以钢铁与火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智慧。
相关资讯
上篇: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下篇:苏联解体后的克里米亚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