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无印良品,傻傻分不清
如果不是闹上微博热搜,很多人还不知道,其实有两个无印良品,一个是日本品牌,一个是中国品牌。
7月23日,“MUJI无印良品称与無印良品无关联”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其中,MUJI无印良品就是大家熟知的,来自日本、走极简风的杂货品牌;無印良品,是一家注册地在北京的家居家纺品牌。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不久前,有网友发帖称,错将“無印良品natural mill”认作“MUJI无印良品”,但仔细辨别,才发现两者并非一家。为此,有媒体联系上双方。
無印良品natural mill方面表示,自己是本土无印良品,商标早于日本MUJI无印良品注册,门店主要销售床品、毛巾等日常用品。MUJI无印良品官方客服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对方确实更早注册该商标,只能请消费者认准MUJI无印良品的logo,线上线下门店均以英文字母“MUJI”开头。
由于两者从外到内,实在是太像了,让网友直呼傻傻分不清。
光从名字上看,在日文里,“无印良品”就写作“無印良品”。走进两家品牌门店,相似点更多。有网友曾在小红书上晒图称,两个品牌都是红底白字的门头,店里售卖的家居服、床上用品、袜子等产品款式设计雷同,就连产品合格证标签的牛皮纸加红色印刷都如出一辙。再加上,两者大多开在购物中心,也容易混淆。
在线上电商平台,输入“无印良品”四个字,排名靠前的两家店铺,往往也是这两家。一个叫“无印良品MUJI官方旗舰店”,有1056万粉丝,属于日本无印良品,另一个叫“无印良品旗舰店”,有154万粉丝,是中国无印良品的店铺。不熟悉两家风格的消费者,很容易误以为两者有啥关联。
但硬要找不同,也能找出一些。比如日本MUJI无印良品售卖的品类更多,涵盖男女装、纺织品、鞋包、家具、美妆护肤、家居日用、办公文教、食品、厨具等十多个品类。而中国的无印良品,主要售卖被套、床单等床上用品,以及毛巾浴巾品类。
再看两家的经营资质,日本MUJI无印良品的所属公司,是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法定代表人是堀口健太,现任MUJI无印良品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无印良品,经营主体是无印良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归属于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叫张秋平。
最大的不同在于价格。在中国市场,日本MUJI无印良品一直走的中产路线,售卖设计和生活方式,产品定价并不低。其天猫官方旗舰店里,一条夏凉被售价260~290元。而中国无印良品,走的是平价路线。同样在天猫旗舰店里,销量最高的一款夏凉被,国补后到手价56.1元。
也因此,不少消费者买到打骨折、便宜到不敢相信的“无印良品”,回家一查,才发现“此无印良品非彼无印良品”。
就在两家闹上热搜之前,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刚驳回日本无印良品的再审申请,维持中国“无印良品”商标的合法有效注册状态。
对此,日本无印良品方面回应《财经天下》称,对此次司法程序结果,深表遗憾。“本次司法程序仅涉及我司在中国极个别商品的商标的问题,不影响我司在中国绝大多数商品品类和服务领域继续合法使用‘无印良品’商标。 ”其表示,在中国市场的正常经营活动不会受到影响。
在此之前,两家围绕商标之争,已拉锯24年,日本无印良品一直处于下风。
故事的开头还得追溯回1999年。当年,日本无印良品还没进入中国市场,但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申请了一系列商标,却漏掉了主要涵盖纺织品、布料及家用纺织品的第24类商标,也为之后的商标大战埋下伏笔。
2000年,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在第24类商品上注册中文简体“无印良品”商标,次年获批。2004年,“无印良品”商标被转让至北京棉田集团名下。2011年,北京棉田集团以“无印良品”为字号,设立子公司“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并推出“无印良品Natural Mill”,通过线下实体门店以及线上渠道拓展市场。
从2001年开始,日本无印良品一边继续在第24类商品上申请注册“无印良品”商标,一边多次向商标局提出异议申请,一直没成功。
另一边,2015年,棉田集团以侵权为由,将日本无印良品告上法院,理由是对方在第24类商品上使用了“无印良品”商标。经法院判定,日本无印良品公司构成商标侵权行为,需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法定责任。此后日本无印良品不服上诉,未能成功,被责令赔偿经济损失,并在天猫旗舰店及线下门店刊登声明消除影响。
2019年,为了履行判决,日本无印良品按要求刊登声明,详述了商标争端的前因后果,并表示已经进行了整改。但其在声明中提到中国无印良品时,用到了“抢注”一词,被后者以商业诋毁为由,再次告上法院。经判决,日本无印良品败诉,需赔偿40万元,之后公司提出上诉,赔偿金额改判为20万元。
中国是MUJI无印良品的重要市场。品牌母公司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前九个月,中国市场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可以想见的是,中日无印良品的拉锯之战,还远没有到头。
(作者 | 林木,编辑 |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有肉一身轻
有肉一身轻 ——《别废话!你还可以更好》
他是一个胖子。假如这两个字让你误以为他不美,那你就错了;假如你以为美人通常不会太聪明,那你又错了。社社就是这样一枚美貌又毒舌、刻薄又温情、耳聪目明又大巧若拙的小胖子。 上一次见到社社还是一个月前,他不疾不徐地瘦了三十多斤,新书《别废话!你还可以更好》即将出版。我们坐在他家的露台上晒太阳喝茶聊天,后来他舒服得困了,抱来两个抱枕躺在垫子上,一翻身把手边的书压在了屁股底下,手机响起来,他躺在那儿以半睡眠状态接电话。 熟人对此情景都已经见怪不怪:即使这货真的打起了瞌睡,他也不会听漏话筒另一边的任何一句话。 很多时候我都忍不住猜测,他究竟是一个小胖子,还是一块大海绵。 跟很多人不同,他身体里始终都保有一种可贵的、高纯度的饥饿感——他不太能容忍大脑暂时空白。他必须找到可做的事、可读的书。摆在他家洗手间里的那一叠书或多或少都有些水干后留下的痕迹,因为它们的主人是个连洗澡时都看书的怪人。 奇怪的是这并非强迫行为,反而更像一种生理需求。有一种人就像西西弗斯,只要一松开手石头就会滚下来。 所以,励志书这种产物对于社社来说一点都不荒诞。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有些能医不自医的苦恼,而他并不是专家,他不鼓吹什么成功理论,他只有一支简单粗暴的小鞭子,在抽着所有人的同时也抽着自己。我讨厌看励志读物,因为它们居高临下的姿态;但《别废话!你还可以更好》的作者社社跟我们所有人一样都还在往前跑着,他与读这本书的你我更像是同路的旅人而不是站在终点俯瞰众生头戴光环的胜利者。胜利者有权说教,我们也有权竖起中指;可谁能够扭头无视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的一枚身轻如燕的胖子?看,他跑过去了,他还在往前跑,你还能感受到同一条跑道上他留下的余温。 正如他在自序中写道:“在摸爬滚打、拖泥带血的肉身上,我们咬牙忍住;血肉模糊都是生命最好的平安符,它们根植在过往的生命里,变成养料,化成泥土,与我们形影相随。在人生处于弱势的时候,那些过往将跳出来金光大作,护佑我们,消灾解难,让我们枯木逢春。 世界有灵且美,比如在爱人面前露出贪吃的样子、给父母一个拥抱、做完大项目团队用瓶子吹啤酒、跟朋友聊一次酣畅淋漓的天。为了这些,我们忍痛回顾错误,用伤口检讨,在下一个路口决不被同一颗,哪怕是类似的石头绊倒。即使经过再难看的景象,也要相信前路有屋,屋前有林木高耸,以及清俊的年轻人出现。我们画火御寒,假装盛夏,从未有冰川。” 前行不是不艰难,想要过得好也没有万能定律。它是我们摔一跤一个坑的惨痛历史,更是我们走下去的必经之路。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两句对白: ——人生总是这么艰难,还是只有小时候如此? 我们可以不要功成名就,我们可以不要被人羡慕,我们不用征服地球,我们要的只是在这操蛋的人生中打走一只又一只拦路的怪兽,完整地捍卫七个大写字母:SURVIVE。 这世界上真正残酷的战役只有“自己”这一场,那些没有击倒你的只会让你更坚强。举个恶俗的例子,比如失恋。第一次发生时你以为这是世界末日,自己就像个失去了生命另一半的悲催孩子——日子还长着呢亲,等你再多丢几个“另一半”就明白了:哪有什么这一半那一半,你以为卖猪肉呢,要带骨还是要去骨?切丁还是切丝?十六七岁失恋可能会要死要活,二十六七岁失恋后大概只需感情真挚地骂一句Go fuck yourself。 无论爱或是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不重要的事,唯有知道自己输得起才算有资格去拥有。 你我都曾年轻、莽撞,然后连滚带爬地长大,在“被治愈”中活着。一次又一次被什么击中,然后一次又一次愈合,周而复始。遗憾的是,昨日击中你的那颗子弹早已从身体中穿过,当留下的痕迹愈合之后,你甚至忘了曾经与之多么接近。待时过境迁,当时的痛感也不可避免地模糊起来;天长日久,你发现自己早已与往日不一样。 那些可以称之为“经验”的东西大概就是如此:从头破血流到愈合如初,不过是一本书的厚度。别小看它:如果你曾经历,它是共鸣;如果你还不曾体会,它是指引。 好好活着从来不易,世上也没有什么治愈灵药,唯一的出路便是血肉之躯跌跌撞撞。但,我们不是别无选择——可以欢乐地跌跌撞撞也可以苦逼地跌跌撞撞。 既然横竖都要摔,为什么不摔得欢脱点? 读《别废话!你还可以更好》的感觉就像边抽耳光边挠痒,那些悲催的破事儿怎么可以那么好笑?拿到书之前我无尽地脑补着书中一个一个没出息的你我他抱团痛哭,翻开书看到的却是谁摔倒了拍拍屁股上的泥,再把亲朋好友叫来一起笑个五分钟。 看,再难堪也没什么大不了。你还活着,地球还转着,抽你一耳光,你立刻不颓了跳起来要追打害你摔得四脚朝天的怪兽。 活了这么多年,谁没点小病小痛?这本书与其说是励志读本,不如说是自愈手册。我爱它犀利又不正经,爱它偶尔温情脉脉,更爱它的直白和过瘾。 念念不忘旧情人的请看那篇《忘记丫是丫》,受了刺激的请看《无法面对的时候,不如背对》,爹娘总念叨着一个谁家那谁的请看《讨厌的励志姐》,对审美产生疑问的请看《乡村名媛进化史》……总有一款适合你,有些事就是这么简单。 话说回来,看书总比写书容易,挑剔的读者总比诚恳的作者更大声。习惯说实话难免会招来骂声,不小心戳到谁家孩子的玻璃心。但对于写作者来说,又有什么比诚意更重要? 我仿佛可以看见,写完了稿的社社盖上电脑,转身填满猫粮盆,再悠然烧开一壶水摆好茶具。猫孩子们蹭在他腿边,他响亮地跟着唱机唱起歌来,不在乎谁喜欢不喜欢, ——都他妈别废话,我每一天都在变得比从前更美好。
自己之歌(皮囊)书评
当夜逃遁入夜的更深处,只有心跳在打破寂静。深夜与一位不甚相熟的友人促膝长谈,因为厌倦了被父母和社会主流安排好的生活,她用了一个暑假,只身一人,走进市井需要为生计筹划的烟尘中,体验她口中真正的生活。看她讲着,一种久违的青春朝气,一点一点触动着自己干涸许久的内心。犹如醍醐灌顶,细细想来,自己这具麻木的皮囊每天做着几乎相同的事情,为着相同的事情而烦恼,空时说两三句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话,便再无生气。文章中的那些看起来多姿多彩的青春岁月,似乎也仅仅存在于僵硬的文字中,有时候甚至迷茫,自己的青春,是否早已过去。趁着长夜尚还漫漫,随手翻开了这本《皮囊》在蔡崇达的《皮囊》刚发布时我便急急地买下,却因为忙碌一直未曾翻开。在书包里面躺了许久,米色的封面,早已不明原因染上了点点黑色的印记。蔡崇达是一名记者,未看过这本书时一直以为这本书也如同另一些媒体人所出的书那样,讲一些在采访中看到的种种世间冷暖,替那一具具皮囊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在我终于得空坐下来翻开这本书之后,才聆听到在书页里面奏出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己之歌。细细听罢,在合上最后一页之后内心竟只回响着惠特曼的诗句:“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一个单一的个别的人……我歌唱现代的人,那情感、意向和能力上的巨大生命,他愉快,能采取合乎神圣法则的最自由的行动。”玩笑时,我们常常会对一个人说,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无疑,蔡崇达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所讲述的皮囊,没有给我们的皮囊徒增负担,却用一个个故事,一层一层卸下了我们身上的皮囊,身心又重获轻盈。那种感觉,就像是被狂风暴雨席卷了全身,彼时已感受不到形体,只剩下突突跳动的内心。每一具不同的皮囊里面,装着各不相同的心。每颗不同的心都是不同的自身,而崇达,则用他直抵内心的文字讲它唱出。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或者说,是一种功效。“我什么时候成为务实而细腻的人呢?我自己也不知道。表面上我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事实上,我讲每句话的时候,总担心会冒犯他人。我总在拼命感知,人们希望听到什么?如何表达到位?说不出的恐惧,恐惧自己成为别人不喜欢的人。为什么这么需要让别人喜欢?或许这是求生的本能。”在文字中看到自己,竟红了眼睛,自己为生活中琐事烦恼,不同的皮囊,也为着相同的事情烦恼。我们看似以那位同学所厌恶的节奏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事实上,我们所走的每一步与市井何其相似,又何尝不是真实而艰辛的生活,喜悦、悲伤、惆怅、愤怒、不甘……多少个夜里我们无声地哭泣,做别人喜欢的人太累,做自己也太累。曾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泪水,确是内心与皮囊之间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我们卸下伪装,还留下一具皮囊。但是,除去皮囊的心,又是怎样的图景。每一页文字中我都看到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灵魂,每一个灵魂的每一个值得尊敬的想法。每一具皮囊都拥有不同的经历,而这些想法不会也不应该轻易去改变。或许也正是由于我过去的经历,从开始的顺利到近些年屡屡遭受的打击。这一路走来,顺利的时候以为自己的未来已经可以触碰得到,狂妄地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长于同龄人几十岁的感悟;而失败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作出的每一个决定,自己确立的每一个信念。亦或许,是性格使然。每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可能要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总喜欢用自己的原则去要求别人,甚至想去改变别人。但当我的灵魂在书中与那么多怀有不同的想法,坚定着不同信念的灵魂碰撞之后才渐渐为过去的自己感到遗憾。每个人拥有的那具皮囊,最终化为的那一抔黄土,所包含的东西并无区别。其区别还是在于皮囊中每一个值得尊敬的心。而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夜向黎明走去,晨曦的微光,照得全身透彻明亮。自己之歌,在心灵深处轻轻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