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渭北农田排涝系统综合整治

更新时间: 2025-10-06 14:21:42

阅读人数: 873

本文主题: 精准灌溉与排涝系统

渭北农田排涝系统综合整治项目是为了解决渭北地区农田排水干、支沟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的问题。项目实施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粮食收益,也能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还能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11月15日,区水务局泾惠灌区灌溉排水管理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为整治工作提供技术参数等业务上的有力支持。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对排水沟道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通过精确的技术参数指导,确保整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渭北农田排涝系统综合整治关乎区域的防洪排涝及生态环境。区水务局泾惠灌区灌溉排水管理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在整治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关,力求打造优质的排水工程,为保障临潼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渭北农田排涝系统综合整治

惠水县探索“建管养用”水务一体化的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惠水县针对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和农田水利设施 “有人用、无人管、建了坏、坏了建”现象,围绕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涟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核心区雅羊片区5730亩花卉苗木基地作为试点,探索“建设、管理、养护、使用”一体化体制机制。破解了农田水利长期“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收费难”的建设管理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山区现代水利建设之路。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园区水利设施建设。 针对涟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地势平坦、紧邻涟江河、水利设施不完善,常年遭受干旱、涝渍灾害情况。重点解决农业园区灌溉、排涝(渍)问题。在涟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新建提灌站一座,安装提水管道1.5km;铺设输水干管、分干管22.28km,田间输水支管12.463 km,闸阀井107套;给水栓171个;新建排涝渠9.412km。使项目区灌溉和排涝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大大提升园区水利设施水平,有效促进园区经济发展。

二是以现代技术为引领,提升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 。将智能化管理、信息无线遥传、土壤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气象站、机泵变频启动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水利科技运用到工程建设中,试点区5730亩灌溉全部通过管道进行输配水,田间灌溉结合园区种植结构和需求,合理采用喷灌、滴灌和微喷的现代节水灌溉方式,既达到节水的效果,又让现代水利技术应用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建立“建管养用”体制机制。 先机制后工程,制定“建、管、养、用” 一体化实施方案,组建项目法人单位,采取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水管单位+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分级管理模式,确保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行,实现以水养水。组建雅羊用水户协会,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将国家投资的2193万元骨干工程的产权明晰给涟江水管所并颁发所有权证,由涟江水管所将骨干工程承包给用水户协会经营管理。由企业投入1200万元建设的田间管网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管理”的原则明晰产权给投资企业并颁发所有权证,由企业自行负责管理。建立水价新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的原则由用水户协会协商制定水价,采用“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模式,按维持工程基本运转成本交纳基本水费每年20元/亩,再按0.6元/m3实际用水计量收取水费。对于土地较为分散,计量设施不完备的农户,水价每年50元/亩。初步测算试点区每年可收取水费40万元左右。推行水费收支管理制度,实行“预交费、后供水、最后按用水量据实结算”的供水管理制度,由用水户将用水计划报用水户协会并缴纳费用后,用水户协会通知控制系统管理人员按计划对该用水户供水。协会水费收入执行“3:3:2:1:1”的支出分配计划,30%作为日常维修、电费开支;30%用于管理人员报酬;20%计提折旧,作为用水户协会发展基金进行专户存储,主要用于设备的大修抢修和协会供水范围的拓展;10%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10%作为灌区水利维修基金。

一是促进了企业、农户增产增收。 试点区的建设,完善了园区内水利设施,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解决了园区内两家农业企业的后顾之忧。试点区工程建成后可确保旱涝保收,亩均增产5%左右(每亩增收约2000元),企业每年可稳定增收700万元。大大提高了农业企业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后,为土地流转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群众就近就可以打工赚钱,除土地流转收入外,农户每月可增加务工收入2000元左右,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企业发展、农民增收。

项目投入运行后,所在地村委会监督和协助用水户协会管理工作,从水费收入中提取10%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用于本村公益事业支出,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有效解决当地“空壳村”问题,也为工程的运营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提水设施、排涝(渍)渠、骨干管网和田间管网等的配套建设,农业灌溉保证率提高到90%以上,有效解决了试点区农业灌溉和排涝(渍)的问题。借助高效节水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土壤墒情监测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现代水利科技,使试点区灌溉较常年节水20%以上,现代化灌溉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政府负责骨干工程,农业企业负责田间管网的合作建设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水利投资国家大包大揽的方式,企业投入占项目总投资的35%,减轻了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负担。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五是保障了“建管养”工作常态化。 通过“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改革模式,确保了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履行到位,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有保障,项目建成后有机构管、有维修经费保障,使水利工程 “建得成、管得起、用得长”,实现建管养用”一体化的改革目标。

现代水利试点区建设解决了园区防洪、内涝问题,推广了节水灌溉的理念,展现了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试点区将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起到休闲、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的目的。加快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海宁:上塘河灌区念好数字孪生建设“三字诀”

【本站1月9日讯】浙江省海宁市上塘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以“节水灌溉,增产保供”为目标,以“三算融合、数字孪生”为手段,完成数据底板采集,水利模型和可视化模型构建,形成“2网+3端+4中心十N应用”(水利信息网和水利感知网,移动端、PC端和大屏端,网络中心、模型中心、孪生中心和应用中心,区域防洪、水资源调配管理等N项业务应用)的数字孪生灌区体系,初步实现“可控、可视、动态”的智慧灌区建设目标。

瞄准“广”字,构建感知体系“一张网”。以长安翻水站、许村翻水站、盐官翻水站、新仓闸站为渠首,以上塘河、新塘河东段为骨干灌排渠,以许村排涝闸等6座水闸为排涝出口,灌区内有304座机埠闸站为二级提水,形成了“两渠四首六排”的骨干灌排工程体系。完成了水情、工情、墑情、雨情、视频监视、气象、水质等317个点位的建设,以电折水精准计量点位达到了灌区全覆盖,基本实现感知体系点位对灌区的“一张网”式覆盖。

突出“融”字,筑建远控体系“金字塔”。围绕灌区信息主中心,依托灌区西片区、东片区两个分控中心,通过16条专网,基于政务云和自建光纤实现数据传输,建设网络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超融合数据机房,为数字孪生“三算”提供保障。建设灌区骨干工程泵站5处,自动化控制体系水闸9处,目前立足灌区灌溉和防汛搭建的自动控制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的“金字塔”已初具模型,形成了灌区4500万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和12000万立方米排涝水的控运合力。

强化“用”字,搭建数字孪生“新平台”。灌区10处骨干工程不同角度不同粒度的三维孪生场景已完成开发应用,灌区水资源调度模型和实时灌溉预报决策的数字模型基本建立,完成了专门的数据底板建设。依托感知“一张网”和远控“金字塔”,提升灌溉和防汛调度模拟计算的能力,“一张网”基本实现“四预”功能的上塘河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已在灌区运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决策作用。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