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高区
眼下,正值高新区初村镇五十一号农场苹果园的丰收季,一排排刚“卸货”果树伸展着枝干。“这么小的树,能结这么大、这么甜的苹果!”来自外地的采购商连连感叹。
据五十一号农场总经理黄琳青介绍,整个农场发展了3000余亩高效高密苹果园,选用意大利、荷兰进口的苹果根系,采用欧美国家的矮砧集约化栽培技术,机械化率达到80%。从2015年起,果园地里全部铺设了滴灌设备,实现取水、蓄水、引水、灌溉等各环节实现水肥一体化。
“不仅省水、省肥、省人力,还产量高,综合效益特别好,今年苹果产量预计达400万斤。”黄琳青说。五十一号农场的成立之前,原本3000亩地三分之一都是荒地,由于缺水,周围村民也不能保证产量和收入。以前浇果园都是用水垄沟,不仅占用土地,而且由于渗透,很多水被浪费掉了。
“现在比以往减少用水50%。经过四年多的时间,有的水管堵了,我们打算明年将果园内的滴水灌溉设施更换一批,争取让果园灌溉更节水。”黄琳青说。
从五十一号农场向东,位于初村镇北店子村的蓝呱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也采用智能灌溉技术。300亩的蓝莓大棚土地下面埋藏着一排排管道和传感器,而这些传感器和管道则连接着不远处的“水肥一体化”全自动灌溉机。
“蓝莓需水量大,3到5天就得浇一次,以前都是传统的沟灌,很费水。自去年初采用滴水灌溉后,既能提高灌溉精准度,合理利用每一滴水,又能节约用水,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还减少肥水外排污染。”公司负责人谭福华算了一笔账,滴水灌溉设备统一规范化管理后,节水70%,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今年,谭福华又在长夼店子村准备开发1000亩地种植地瓜,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亩。尝到蓝莓自动化管理的甜头后,谭福华计划再地瓜种植基地也采用智能滴灌,将水、肥、药准确输入到作物根部,精准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率。目前,正在采购节水设备,预计明年5月前安装到位。
农业生产,基础在水。近年来,高新区为解决农业水资源难题,在五十一号农场苹果园、蓝呱呱蓝莓大棚、君品园家庭农场、中木林科构树种植基地、青旺苹果种植园等农场和合作社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今年还将在初村镇一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振华家庭农场、金果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青青果蔬家庭农场等4家农场安装节水灌溉设备。

从大田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看兵团农业生产如何用好每一滴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行时
炎炎夏日,一片片棉海在微风中起伏,展示着石河子垦区丰收的希望,更彰显着现代农业的魅力。
“以前给棉田浇水时,一家人拿着铁锹踩着泥,连续几天几夜在地里忙碌。”八师一五〇团十二连职工吴仁平说,自从有了智能化节水滴灌泵房,供水效率、节水效率都提高了,自家棉田亩均籽棉产量也提高到590多公斤。
水是农业的命脉。兵团组建初期,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大多团场分布在沙漠边缘及边境一线。军垦战士们在荒漠戈壁上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将戈壁荒滩变成了“希望的田野”,但水资源匮乏等因素一直制约着兵团农业的发展。
如何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实现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建设节水型农业为突破口,兵团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持续探索田间高效节水新技术、新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兵团从以色列引进了滴灌设备。这些滴灌设备节水效果明显,但高昂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为此,兵团组织多学科专家对滴灌技术和设备进行联合攻关。”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周建伟告诉记者。
通过科研院所、本土企业的研究和探索,兵团不断推进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完善配套技术体系,农业灌溉方式逐步由大田漫灌、喷灌、涌泉灌、自压微水头软管灌发展为智能膜下滴灌。
走进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节水”)展示区,各种类型的滴灌带产品整齐排列,从单翼迷宫式滴灌带到锯齿形高抗堵滴灌带,从纳米高强内镶式滴灌带到管上式压力补偿式滴灌带,让人不禁感叹滴灌产品的丰富多样。
“这种纳米高强内镶式滴灌带的价格从此前的每米1元降到如今的0.1元,职工群众都能用得起。”天业节水石河子分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马忠向记者介绍。
在科技创新引领下,适应不同环境、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的各类节水产品应运而生:高抗堵滴灌带降低了流态指数,提高了灌水均匀性;排盐用PVC/PE单壁打孔波纹管耐老化性能优异,可满足机械开沟、铺管、覆土一体化施工要求……
目前,兵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以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06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83%,覆盖40多种大田作物,在全国每年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
2023年,对于天业节水研发管理中心项目主管杨开文来说是极具意义的一年,他向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农场主阿卜杜拉·贝克马托夫许下的承诺兑现了——将籽棉平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这是兵团膜下滴灌技术在国外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近年来,以天业节水为代表的兵团企业持续加快“走出去”步伐,把兵团的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农业技术、装备产品以及培训服务整合成套,推广到世界各地。截至目前,兵团膜下滴灌技术已成功输出到18个国家,广泛应用于棉花、玉米、番茄等多种作物,累计推广面积达16万亩。
兵团人对“一滴水”的价值探索没有止步。
“田间节水技术还有发展的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表示,要继续在提高技术到位率上下功夫,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从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目标。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天业节水将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带去节水农业的‘兵团方案’,让更多农户用上经济实惠的滴灌产品。”天业节水总经理杨万森说。
荣昌:精准浇灌“解渴”用智慧灌溉系统节水保供
9月18日,荣昌区最高温度达到37℃。根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报,未来连续一周,当地最高温度都将保持在39℃左右。
连晴高温天气下,在清流镇马草村柑橘基地,负责人秦兆宏看着近2000亩柑橘树叶片依旧绿油油,没有出现缺水导致的干枯发黄等现象,他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以往遭遇连晴高温时,近2000亩柑橘基地内4处山坪塘储水量最多只能给这些树供水12天,需要补水时,果农还需要集体出动,来来回回在附近清流河取水。”秦兆宏说。
不仅是运输难,以往清流镇柑橘种植大户依靠人工运送灌溉用水,送抵山坪塘后,大面积的漫灌等不仅容易导致不同区域柑橘树灌溉不均,还容易造成水源浪费。遇到连晴高温天气,当地果农还需前往更远的水源地取水。
为了解决取水难、用水难的问题,荣昌区近年来在各灌区投建了智慧水利系统,在加大蓄水基础设施整治与建设基础上,推广管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配套安装智能化电磁阀、超声波流量计等先进设备。
有了这套系统,秦兆宏的柑橘基地这两年有了大变化:距离基地不远处的山坡上建设了大大小小5个分水口,走进分水口总控制房,秦兆宏将水卡插入无线阀门控制器,输入用水量并点击确认后供水控制阀便运作起来,邻近水库开始向基地内山坪塘补水。
山坪塘补水完成后,秦兆宏并没有招呼果农取水灌溉,而是打开手机上的智能灌溉管理程序,屏幕上正实时更新果园内5块区域新建的喷灌、滴灌系统运作情况,秦兆宏根据不同区域用水需求,分别点按灌溉按钮,近2000亩柑橘树便分区实现精准、节水灌溉。
“现在整个果园仅需一人控制就能满足灌溉需求,核算下来,灌溉用水节约了60%,人工节约了80%!”秦兆宏说。
目前,这套智能灌溉系统仅需6个小时可取水约2000立方米,每次能满足秦兆宏以及周边种植大户、村民的2500余亩柑橘“喝水”2天。
据悉,目前荣昌区智慧水利系统已经覆盖8个灌区,可以满足16个乡镇(街道)约20万亩农作物灌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