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巅峰之作,十大名句,十种智慧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在追求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留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因祸得福,乐极生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
人在成功之时风光无限,容易得意忘形,如果不修身养性处理不好自己的事情或人际关系,就是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而人在失落无助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内心平和,不怨天尤人,并努力改变,永不放弃,在逆境中历练,这种历练就是以后成功的倚仗。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就算是人多势众,如果不能齐心合力,那么他们的主帅可以被夺而取之;就算是一个人微言轻、势单力薄的普通人,如果能够谨守他的志向,那么他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孔夫子说的,独立的人格、气节、风骨。
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不知勉励了多少穷苦大众和达官贵人,使他们在困苦途穷的时候给自己爱莫能助的良心找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安慰;使他们在富贵通达的时候,多了以慈悲为怀之心,以袖手旁观为耻之思想。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句流传千年前的古训,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栽培桃李,须辛勤耕耘;为人之师,当率先垂范。《史记》中评价李广时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往往能够影响一大批人。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北伐前线生病逝前留下有遗言遗命遗表,即推荐继任者,对安葬的要求,关于家产的表白。他病重逝前仍心系国事,一生至忠至诚和无私清廉的高风亮节从这三则遗言遗命遗表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用逝前的言行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庾信《马射赋》中有“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联,王勃《滕王阁序》中化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与……齐……,……共……”的语言格式,充当了名句的基本框架,后来只要有相似的句子,我们便会想到滕王阁序。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嫡守巴陵的 重修岳阳楼,,应友人所约,范仲淹写了这篇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幼年家贫,青年步入仕途,官至参知政事。后遭保守派参贬,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幼年的贫穷,仕途的沉浮,晚年的遭贬,使他经受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国事危艰,内忧外患;体会了民间饥苦。因此。他才能够在《岳阳楼记》里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我国的历史篇章里,有许多仁人志士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以悯待民,以忠报国,为后人留下了几多悲壮,几多慷慨,,几多敬仰,几多忧思。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纵观古今,哪一个成功的君王没有对国家的忧虑之心?相反地,唐朝的灭亡正是由于君主近亲乐官,整日沉迷享乐缺乏忧患意识。逸豫,就像一枚糖衣炮弹,让你在被甜蜜包围后溃然走向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10.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让人惊叹汉语的魅力。

经典:文言文中的巅峰之作:八大名句,八种智慧
《古文观止》是古人编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其中不乏陶渊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大作,《左传》、《史记》、《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代前期之所以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代后期之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篇赤诚之心。
2.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择一些正确的意见并加以听取采纳, 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献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泛施予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
本文写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太宗上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3.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代所说的豪杰之人,一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还有一般人在感情上所无法忍受的度量。一般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一个勇敢的人。天下真正有很大勇气的人,遇到突发的事情能够毫不惊慌,对无故加在自己身上的侮辱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胸怀博大,志向也非常高远。
本文是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作者苏轼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篇策论文。文中重点分析了张良能够含蓄忍耐的原因,以及这种能够忍耐的品质在秦朝末年群雄相互争斗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古代的仁者)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喜悦或忧伤,也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身居朝廷为官就替百姓们担忧,身居朝堂之外的民间就又担心君王。
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文中描述了岳阳楼枕山带湖、烟波浩渺、湖山辉映的壮美景色,借此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5.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道路平坦而且距离又近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且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特和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又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 又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态,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本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论述了只有坚强的意志、充足的体力和外物的辅助作用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老了更应当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还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本文铺叙了滕王阁一带的地势和景色。描写了在此聚集宴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都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如此而已。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从“从师与不从师,为子女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这三个方面的对比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及从师的重要性,提出“道”为师,“道”在即师在。
8.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不是才能难得,而真正困难的是自己把才能发挥施展出来。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贾谊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由于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建议,可那有损于当时绛候和灌婴等功臣的利益,因为遭到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排挤,政治道路十分坎坷。苏轼认为贾谊的悲剧是因为不自用其才,不能同皇帝、大臣搞好关系造成的,进而表达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成大事者要善于等待时机,不要操之过急。
古代文言文十大巅峰!篇篇皆登峰造极,你最钟爱哪一篇呢?
十篇传世名作!从魏晋风流的辞赋到唐宋雄浑的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忧怀天下,或探寻生死,今日让我们循着文字的脉络,走进古人的精神宇宙,感受中华文明的美丽!
苏轼谪居黄州时,以赤壁江月为媒,写下这篇融合儒道哲思的旷世奇文。文中“主客问答”虚实相生,既借“寄蜉蝣于天地”喟叹人生短暂,又以水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参透永恒。骈散交错的笔法间,既有“白露横江”的浩渺意境,更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豁达超脱,将个体命运融入宇宙流转,成就中国文人逆境中的精神范本。
王勃即席挥毫的这篇“唐代第一骈文”,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绘就千古绝景。辞藻如金玉琳琅,对仗似珠联璧合,却在盛宴欢宴的华章之下,暗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怆。少年天才借山川壮丽浇胸中块垒,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铿锵之语,道尽初唐文人昂扬不屈的生命力。
曹植笔下的人神绝恋,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在朝霞暮霭间若即若离,其绝世风姿实为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辞采华茂如七宝楼台,而“恨人神之道殊”的哀叹,终将瑰丽梦境击碎,留下“遗情想象”的永恒怅惘,折射出权力倾轧下文人的精神困境。
王羲之在流觞曲水的雅集中,忽悟“死生亦大矣”的生命真谛。前半篇“天朗气清,惠风和显魏晋名士风流,后半篇笔锋陡转,痛陈“一死生为虚诞”的生死观。清峻文风与其“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相映成趣,既是对玄学虚无叛,亦为后世文人立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历史自觉。
陶渊明以渔人误入桃花源的寓言,构筑了中国最早的乌托邦图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仙境里,没有赋税战乱,唯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朴质如白话的语言背后,是对现实“嬴氏乱天纪”的尖锐批判,其“不足为外人道”的结局,更暗示理想国在俗世中的不可复寻,成为千年文人的精神桃源。
欧阳修被贬滁州时,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嘲,写就这篇山水与民同乐的散文。21个“也”字如清泉叮咚,串联起“林壑尤美”的琅琊胜景与“负者歌于途”的市井欢愉。看似闲适的笔触下,暗藏“苍颜白发”的失意,却在“醉能同其乐”的豁达中,完成从个人悲喜到士大夫担当的精神超越。
7.《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
陶渊明挂印归田的宣言书,以“悟已往之不谏”的决绝,宣告与官场彻底决裂。“舟遥遥以轻飏”的归途上,有“木欣欣以向荣”的自然生机,更有“倚南窗以寄傲”的精神自由。四六骈偶与散句的交响中,既有对“心为形役”的反思,亦开创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风骨,成为后世归隐文学的母题。
范仲淹未至岳阳而作此记,以“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幅画卷,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人境界。最终凝练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担当。骈散相间的宏阔气象,树立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丰碑。
9.《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刘禅的奏表,字字血泪,句句丹心。“受命以来,夙夜忧叹”道尽托孤重臣的如履薄冰,“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告诫更显老臣谋国智慧。质朴无华的文风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穿越千年,成为中国忠臣文化的最高诠释。
周敦颐以百余字短文,重塑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既是对“牡丹之爱”的世俗批判,更是理学君子“中通外直”的人格写照。托物言志的笔法,将自然物象哲学化,使“莲,花之君子”的命题,成为中华廉政文化的精神源头。
十篇经典,十重境界,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人生空闲时,重温一下,背一背,或许这也是一种乐趣。
相关资讯
下篇:经典名著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