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我喜欢的二十本经典文学作品

更新时间: 2025-10-06 14:24:52

阅读人数: 431

本文主题: 经典文学作品

1978年我到东城区三里河邮局订阅了人生第一本杂志《人民文学》,认识了张洁,陈建功,张抗抗,刘心武最早写短篇优秀小说的作家。以后订阅《十月》《当代》熟悉了陕西作家贾平凹,宁夏作家张贤亮,天津作家蒋子龙的优秀长篇小说。前几日整理书柜重新看看过去发黄的书籍,一代文学大师巴金,冰心,鲁迅,钱钟书,张爱玲。他们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这些作家的书在书柜没有找到。感今怀昔,岁月如流。编写了这篇文章。1《子夜》

茅盾著,1896年一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渐江省桐乡人,茅盾的作品吸收了古典文学的创作艺术,现实主义文学中对社会背景的重视,建国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新中国文艺奠基人,设立了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

郭沫若著,1892年一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沙湾,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诗人。《洪波曲》是一部长篇自传作品的散文,共四册,《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洪波曲》。3《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著,1914年一2004年,原名周祖式,安徽省旌德县。出生于南京,中国著名作家,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创作严谨,一丝不苟,弘扬时代脉搏。代表作有《上海的早晨》《白求恩大夫》。4《骆驼祥子》

老舍著,1899年一1966年,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作品大多是市民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和情趣。新中国第一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5《秦腔》

贾平凹著,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著名作家,散文家。《秦腔》创作风格独异的境界,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描写清风街上人们生活状况,荣获茅盾文学奖。6《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铁凝著,1957年出生于北京,在河北省保定市生活长大,《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叙述了过往人和事。代表作有《笨花》《玫瑰门》《永远有多远》。铁凝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前两任分别是茅盾和巴金。。7《沈从文小说选》

沈从文著,1902年一1988年,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主要是以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为题材,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边城》是一部理想生命之歌的重要作品。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8《长恨歌》

王安忆著,1954年出生在冮苏省南京市,小说创作多表现感情抒发,《长恨歌》中上海弄堂的风情扑面而来的气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主席,获茅盾文学奖。9《青春万岁》,

王蒙著,1934年生于北平,《青春万岁》反映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贯穿着理想主义的主题,王蒙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荣获茅盾文学奖。10,《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著,196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她的小说语言简洁凝练,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主席。11《尘埃落定》

阿来著,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尘埃落定》通过乡土描写对藏族历史文化命运进行表现和思考,获茅盾文学奖。阿来是四川省作家协会的主席。12《张洁文集》

张洁著,中国著名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辽宁抚顺人,文集是四册作品以浓烈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里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无字》《沉重的翅膀》两度获茅盾文学奖。13《白鹿原》

陈忠实著,1942年一2016年,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有浓厚关中文化背景,家乡的乡风民情,叙述风格以质朴客观见长。《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14《徐志摩选集》

徐志摩著,1897年一1931年,渐江省海宁硖石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诗是我国很多读者十分熟悉,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再別康桥》给人留下深厚的情感。15《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著,1945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女著名作家,作品通过穆斯林家族半个世纪命运的兴哀,揭示了中国穆斯林在中国文化撞击和融合中的心里结构,真实地展现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获茅盾文学奖。16《活着》

余华著,1960年出生渐冮省杭州市人,余华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活着》所刻画的苦难世界中人们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17《钟鼓楼》

刘心武著,1942年出生,北京市第十三中语文老师,最早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以关注现实为特征,描写钟鼓楼周围市民的生活和风俗人情。作品获茅盾文学奖。18《蹉跎岁月》

叶辛著,1949年出生于上海市,原名叶承熹,他的作品前期主要是反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与遭遇。《蹉跎岁月》是一部描写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的经典作品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深受我国广大读者热爱。19《采桑子》

叶广芩著,1948年出生在北京,1968年去陕西省插队,中国当代女著名作家,《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后满族家庭的生活,一个世家望族的败落,一群满族子弟的飘零。充满了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20《天行者》

刘醒龙著,1956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作品叙述了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辛酸的故事,《天行者》获茅盾文学奖。

我喜欢的二十本经典文学作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作动态上海局推动经典文学作品影视转化

上海广电局推动经典文学作品影视转化。 聚焦重点题材,积极引导落地。与上海市作协等部门合作,搭建优秀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影视化平台;召开全市电视剧制作机构总编审例会,发现重点创作题材项目,予以服务和扶持。 做好牵头统筹,优化创制服务。成立电视剧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对纳入重点项目库的项目实施分级管理;牵头统筹上海影视摄制基地、产业园区和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做好服务,保障项目在沪顺利创制。 精心打磨作品,展现沪产特色。聚焦上海城市品格和本土韵味,提高作品整体价值和品质水准,目前正在进行开发创制的经典文学影视化创作项目包括《千里江山图》《尘埃落定》《繁花》《秦腔》《长街行》等。

书单|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

瘟疫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无法摆脱的阴影。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认为,瘟疫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走向,包括文明的兴衰、人类的迁移、宗教的盛衰、科技的发展等。同样,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瘟疫的描写,作家们用文字反映和回应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那么,文学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涉及瘟疫题材的文学作品呢?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瘟疫有哪些象征含义?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瘟疫可能要属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这场黑死病全方位地影响了欧洲的历史,它不仅带走了欧洲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也带走了旧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和宗教教条。可以说,黑死病促使欧洲大破大立。

某种意义上,《十日谈》是一部黑死病带来的文学作品。按照薄伽丘的描述,故事中的十个年轻人,正是为了躲避瘟疫而逃到了郊外,用讲故事来消磨郊外无聊的时间,这些故事的合集就是《十日谈》。

《十日谈》开篇便提到了这场可怕的瘟疫(“美丽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瘟疫恐怖到“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瘟疫使人们清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无常,既然如此,当时很多人便选择纵欲狂欢。《十日谈》中写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如《第七日》,故事中便有许多专门写男女私通的情节。

《十日谈》很多故事都赞扬爱情与财富,并对教会、权贵有许多辛辣的讽刺,这些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观念。正是面对死亡的阴影,薄伽丘写出了人性的自由与现世享乐的合理性。有学者将《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或许正是看到了《十日谈》在重构人性方面的突破性。

《鼠疫》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背景是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突发鼠疫,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让整个城市陷入了孤立、恐惧与不安的生存处境之中。加缪刻画了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在这一处境下的选择,在其中也同样传递了他的思考与抉择。

《鼠疫》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距离黑死病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与其说加缪力图真实地刻画一场瘟疫,不如说瘟疫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鼠疫》创作的年代与德国法西斯盛行的年代基本重合,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鼠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那场时代危机的象征,一种无边的恐惧和普遍的恶。或者说,鼠疫所象征的对于死亡的焦虑、鼠疫后人与人割裂的孤独感,正是一种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象征。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解释。

如果和加缪那本著名的哲学著作《西西弗神话》加以对比,那么难以治愈的鼠疫和死亡的降临正如同那永远推不上山顶的石头,而书中主角里厄医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西西弗的代言人。他知道自己力量终究有限,对于《鼠疫》的反抗就像西西弗的反抗一样,或许只是无力的挣扎,然而他关注眼下,“我不知道等着我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切结束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就目前而言,有病人,必须治疗这些病人”。这也是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给与读者的关于人生绝望处境的答案:

我把西西弗斯留在山脚!人们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找回自己的负担。但西西弗斯告诫我们,还有更高的忠实,它可以否定神灵,举起巨石。他最终也发现,一切安好。从此,这个没有主人的宇宙在他看来,既不贫瘠,也非无望。那块石头的每一颗微粒,那座夜色笼罩的山上的每一片矿石,本身都是一个世界。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

此外,《鼠疫》在一些方面也可以与《十日谈》进行对比,它们同样都写出了宗教的无力,然而《十日谈》偏向于揭露教会的无力与腐朽,对于上帝则仍保留尊重;《鼠疫》中帕纳甫却是一个真正纯洁的信徒,但他的信仰在鼠疫(或许我们可以看做加缪所面临的新的时代症结)面前也终究是无力的。这种不同无疑带有时代的印记。

相较于前两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瘟疫显然并不占据主要地位。正如题目所表现的,霍乱时期只是爱情发生的背景。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写出了年轻时一往无前的执迷和老年时平静笃定的坚守,年轻时他们以为爱情是幻影,到老才发现它是最高的真实。马尔克斯总能让人在他诗意的诉说中缓缓地沉入回忆——莫如说,他的作品就是回忆本身。

小说中出现的霍乱,各自具有不同的象征。男主人公阿里萨因为对费尔米娜痴情,“腹泻,吐绿水,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还常常突然昏厥”,让他的母亲误以为他得了霍乱。这里的霍乱与爱情形成了类比,获得了某种浪漫色彩,充满激情的爱情就像是一场危险的疾病。小说中也曾出现真正的霍乱,一次恐怖的瘟疫,“霍乱流行的头两周,公墓就已人满为患”。另一位重要的男性角色乌尔比诺医生正是通过治理霍乱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因为治理霍乱认识了他未来的夫人费尔米娜。在描述这次霍乱过程时,马尔克斯又拿出了他在《百年孤独》中曾经展现给我们的史诗叙述能力——霍乱正是马尔克斯的祖国哥伦比亚曾经的重要威胁之一。

在小说中,霍乱还曾经指代危险的政治运动。乌尔比诺医生与太太乘坐热气球飞行,看到地面上的香蕉种植园里无数的尸体,有人说,这些尸体是霍乱造成的,于是医生回答:“看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霍乱,因为每个死者的后脑勺上都挨了致命的一枪。”这让人想起《百年孤独》中的“香蕉公司”与“一卡车尸体”的情节,在爱情的书写中,马尔克斯也并没有疏漏对于历史与政治的关切。

《屋顶上的轻骑兵》是法国作家让·吉奥诺1951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浪漫爱情故事。主人公轻骑士安杰洛是一位意大利爱国青年,在决斗杀人之后逃到了普罗旺斯。此地正流行着一场霍乱,被死亡的恐惧笼罩的当地市民失去了理智,敌视外地人,认为他们带来了疾病,安杰洛不得不逃到屋顶上。他在屋顶上巧遇贵妇人波利娜,在陪她寻找丈夫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爱情。但安杰洛克制了自己的爱情,将她送回了城堡。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刚刚经历了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战争的隐喻在爱情故事中随处可见,霍乱也成为战争的象征(“别忘了多血质类的忧郁症患者,最终几乎总要致力的伟大事业,即把全体民众拖入不比瘟疫或霍乱更讨人喜欢的大屠杀”)。这本书的故事情节(骑士为贵妇人历经风险)明显受到了中世纪骑士小说的影响。

海德格尔曾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这句话可以用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瘟疫描写。瘟疫作为一种时刻笼罩的死亡威胁,带给人们一种不安而焦虑的处境,但正是面临这样一种不安的恐惧,对于幸福的追求、生存价值的思考才有了真实的意义。

标签: 茅盾文学奖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