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名著被“碰瓷”了吗
男频鼻祖请看《红与黑》、复仇爽文请看《基督山伯爵》、浪子圣经请看《刀锋》、真追妻“火葬场”请看《简·爱》……一段时间以来,“当我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词。在这一话题下,诸多中外文学名著被纳入网络文学的范式,不乏网友兴致勃勃地以这种方式“重读”名著。比如,有人给《了不起的盖茨比》起了个新名字——《白月光结婚后我成了亿万富翁》。
如果借用“文学殿堂”这个概念,那么名著无疑被高高供奉在大殿的正中央,网络文学大概只能放在犄角旮旯的位置。如今,网络文学居然也能“碰瓷”经典名著了?经典的阅读模式真的受到冲击了吗?
名著历经时代的洗练、岁月的筛选,无疑代表着人类文学审美的高峰。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自然难以与名著相提并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作为流行文化潮流,网络文学愈发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学门类。它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也进入了主流的视野。多年以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就开设网络文学的相关课程,更有知名学者以网络文学为对象展开研究。一些高校开设的创意写作课程,学生甚至能以网络文学作品作为课程作业。
网络文学呈现高度风格化、类型化的特征。一部网文是“异世大陆”,是“幻想修仙”,还是“史诗奇幻”——打开任何一个网络文学平台,都可以发现有若干个高度概括的关键词,在主关键词下往往还有若干个子关键词。拿“穿越”题材来说,无外乎有这些套路:主人公穿越到古代用现代技术加官晋爵,用历史知识躲避“雷区”,穿越后的寄主不是“废柴”,就是被人下毒陷害……
除了少数有能力开拓题材领域、提供新创意的“模板作者”,大多数网络文学写手只是基于已有“模板”,对网络文学的“地图”进行重复性拓展。网络文学的繁荣景象,是通过复制情感和欲望的“爽点”实现的,在传播层面,这无疑提供了阅读理解的舒适体验。相比之下,文学名著的阅读门槛较高,很多还存在文化、时代、语言表达的隔阂,再加上诸多“先入为主”的解读,读名著确实很难让人“爽”起来。
在不少人的习惯认知里,阅读名著带有某种天然的严肃性,好像只有沐浴焚香、正襟危坐,拿出最浓的仪式感,才是阅读世界名著的正确姿势。“当我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看书的欲望突然就增加了”,网友的戏谑之语,流露出更轻松地读懂名著的愿望。比如,有网友形容林黛玉是“清冷傲娇的病美人”,贾宝玉则是“待人真诚的热情小狗”,这两个文学人物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
名著诞生在网络文学之前,网络文学的“框”之所以能够“套”住名著,本质上是因为名著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开创性、独特性和经典性。正因为有经典名著打好的地基,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抖机灵”。你要了解文学人物的“忠义”,就要去读《三国演义》;你要理解文学人物的“仁爱”,不妨读读《悲惨世界》;如何同情底层劳动者,《骆驼祥子》是绕不开的一部作品……今天大家印象深刻的网络文学桥段,不过是几百年前的名著玩剩下的。
作家不负责对文学人物的评价,而是把评价交给时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大众对名著中人物的认识也难免产生变化。以网络文学阐释经典名著,蕴含着基于现代视角的人物臧否,也表达了读者对名著人物脸谱化解读的反抗。《巴黎圣母院》里的反派角色、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只有冷酷凶残吗?网文“爱情囚徒”的视角,则以同情的眼光表达克洛德也是宗教制度的牺牲品。这大概是“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吧。
但是,读名著之所以“不轻松”,就是因为名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用类似“总有反派逼我上梁山”的标签来形容《水浒传》,用“知三当三”形容简·爱,总归是失之轻佻的。人性充满了复杂性、变化性,试图用两三句话说清楚文学人物的性格、价值观,即便对网络文学来说,也显得太简单粗暴。缺乏对时代的深刻体察,仅仅为了方便阅读而贴标签,就难以对人物产生更深入的体悟。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勇于突破创作“舒适区”,努力让人物性格、叙事层次更加丰富,让作品承载的价值更加深厚。当网络文学不再只有“霸总”“白莲花”的简单套路,经受严格、持久的文学锤炼,就能在文学河流里获得恒久的生命。当共同的文学价值标准得到遵循,可持续的文学力量得到开发,网络文学和名著自然也不再面临谁“碰瓷”谁的问题。

小说和作文区别小说和作文的区别.还有小说的题纲怎样写.急
这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有时候作文就是要你写小说啊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就是写文章,什么形式都可以,诗歌,散文,记叙,文言文. 很多的新作者在推出了大量的作品后,却是留给读者的是迷茫,包括作者本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一开始都想写成一部辉宏巨作,场面巨大,却写到一半发现,后文该不知如何写下去,也不知道如何延续,如何收尾,数十万字的文章如何才能打动读者,如何才能胸有成竹的撰写,这就需要,像是在盖一幢大楼前,必须有一副精细的图纸,任何一部分都能心中有数,文章也会条理分明,情节也可以循序渐进. 以下的提纲就是为所有新作者们提供的一个写小说前的框架,也适合于多人合写,如果把小说当作一个人,那这个提纲就是小说的骨架,情节就是肌肉,风格就是外表,笔力就是情感. 没有一个坚实的骨架,小说就会显的软弱无力,让读者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不是给作者自己看的,而是给千千万万的读者欣赏的,所以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是至关重要,首先让别人看明白之前,就必须自己比别人更清楚. 虽然以下的提纲有点像是游戏制作的设定,但同样也是小说所需要具备的元素,每一个环节和设定都在写之前都明列清楚,因为写小说跨度时间长,人的记忆不可能长时间记忆原先设定的内容,在写作时就不会出现如从下手和甚至偏离原来设定的尴尬局面,每一节的编辑就会如同把一句话放大成数千字一样,能够随时把握小说的进度和方向,写作时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这样能利于新作者们把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意展现给大家. 第一、体材:玄幻,武侠,科幻,幻想,军事,YY 第二、主题:主要情节内容,说明什么?内涵 环境地理:哪个世界环境,如是异时空需要说明,什么地名,越后面越远,供人物移动使用. 第六、角色设定(正面角色、反面角色、中间角色和闲杂职业) 1.姓名:性别,年龄,性格,语言风格,初始技能,后学习技能. N.姓名:性别,年龄,性格,语言风格,初始技能,后学习技能. 1.技能名称:学习过程,使用动作,效果,优点描述,缺点描述. 1.道具名称:尺寸,外型,重量,主要功能所在位置,特殊效果,制造成. 第八、情节设定(最简洁的一句话介绍整个情节) 第十、章节情节简述(200-500字说明全节内容) 1.组队拼写流程:主题提出->情节规划->初建提纲->创意补充->情节补充->确立提纲->包干分配->回稿审核->章节修改->思路调整->回稿修正->拼接润色->漏洞群修->发布计划; 2.阅读全文,风格及语言修改,必须由同一人完成; 3.如需要他人续稿填坑,需提供需续稿部分的详细提纲和思路的,并保留续稿者个人标记; 4.留伏笔或新的思路,需在节末注明,利于后文编写; 5.若单节审核,由原作者修改,需要写详细书评,优缺点. 6.留个人标记:作者:XX 续貂 (续貂:意指狗尾续貂,对前文原作者的尊重.)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对名著的仿写就是抄袭
网络文学大兴之后,很多人都开始写网络小说,而且写作网络小说的门槛特别低,只要是个正常人,有身份证,有手机号码就可以写。似乎到了全民写作的时代,但很多人并不老老实实写,而是要照搬照抄名著,或者只是对名著仿写,却可以发到网上,让人们看。其实,这是一种抄袭行为,也是作者创作力衰弱的表现。
网络文学平台放低了门槛,让每一个正常人都可以进入。写作网络小说的写手们很多,大多没有深思熟虑,没有什么创造力,甚至只是一时兴起,就要写小说,却不知道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也不知道小说的要素是什么,就那么胡乱写起来,用发朋友圈的那些文字链接,还要鼓动亲戚朋友去看,以此赚取点击率,却往往弄不成,甚至写到一半就搁笔不写了。这样的写手们算是有自知之明,知道文学这碗饭不好吃,也知道网络小说并不那么容易吸引人。而有些写手却投机取巧。对名著进行仿写,甚至有的拿出了洗稿软件,把名著完完整整洗了一遍,只是改换了人名和地名,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重新换了一个小说的名称,就堂而皇之地发到了网上,竟然能够发表。这种习惯是赤裸裸的抄袭行为,幸亏写古典名著的作家没有活着,倘若他们活着,一定会告洗稿的人在抄袭。后来网络平台进行了一番整治,封杀洗稿软件,同时封杀那些带有洗稿性质的网络小说,却无法防止对名著的仿写,也辨认不出对名著仿写之后的小说到底是不是抄袭。
北宋“江西诗派”的黄庭坚说过写诗的门径,有“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之说。北宋诗僧惠洪《冷斋夜话》中记载,黄庭坚曾说过:“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意思是借用古诗的原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它,这可以叫做“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意思是体会古诗的诗意,进一步加以刻画形容,这可以叫做“夺胎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本意或者用古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本意,都算是一种借鉴,也叫做“夺胎换骨”。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就是借用古人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意思,和“夺胎法”有一些类似。初学写诗的人按照黄庭坚的这种写法是可以迅速提升的,但写诗成熟的人就不能经常用这样的写法,以免被人看成抄袭,但古人没有版权意识,只是说“化用”,却不是抄袭。李白和杜甫都化用过前人的诗句,算是“点铁成金”了。而到了现在,人们根本不用“化用”,而是直接仿写,当然会用到“夺胎换骨”法,也会用到“点铁成金”法。
有写手仿写《水浒传》,改了人名、地名,把书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放到了现在,书中的一些人分别用现代人去代替,性格鲜明,也显得很热闹,但很容易让读书人看出端倪。因为读过《水浒传》的人,大多知道《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发展,也知道事情内在的发展逻辑。倘若有人把《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搬演到现在,进行一番变通,写下来之后,就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甚至有人产生一种好感,认为作者创作力很强。而这种写法正是资本推动的写法,就好像一首歌唱出名之后,后来人们再写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这首著名的歌曲中取材,抄袭一两句,作为自己的原创,只要不超过三句就不算抄袭。而对《水浒传》的改编以及仿写,其实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抄袭。大多数人都懂得《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与情节,相当于《水浒传》聚攒了流量,而一些人仿写《水浒传》,本身就是蹭流量的表现,要实现流量的分流,让人们看到现代版的《水浒传》。如果这种仿写不叫抄袭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写手都能写出一部现代版的《水浒传》。只需要以《水浒传》为故事母本,根据现在的社会环境,编造一些情节,就可以糊弄很多读者了。
当然还有一些作家要写现代版的《红楼梦》,写现代版的《老残游记》,写现代版的《儒林外史》,都是仿写,也都是把原著的故事架构放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算是一种“换骨法”,却明显带有抄袭的痕迹。不过网络小说的检索系统并不全是人工,很多都是人工智能检索,而人工智能检索不会对比原著,也不会对仿写的一些内容进行删除,当然就会让那些仿写的作品大行其道了。这种仿写只是作者哗众取宠的一种手段,也是创作力衰退的一种表现。
在文学理论中,有行动元和角色的概念。行动元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行动因素,一般为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力量或关系。小说中的行动元最大意义在于推动情节发展。主角和配角构成相互联系的行动元,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推动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束。简言之,行动元就是角色要干什么。角色指代一个人或一个虚构的人物,扮演着故事中的不同形象。角色通过言谈、动作和内心的思想来展示自己的性格、情感和动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分别代表四种角色,但他们的行动元是一致的,都是要到西天取经。根据行动元和角色的概念来判断当代的小说是不是仿写,是不是抄袭,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即便有对《水浒传》的仿写,也只是变了人物和地点的名字,变了一些事情,而角色没有变化,人物的行动元没有变化,就可以判定为是仿写了,也可以算作抄袭。
既然是名著,就会汇集很多流量,也会被很多人熟知,当然会被资本盯上,而很多写手为了适应资本的需要,就要仿写名著,只会顾及蹭流量,赚一点点击率,把流量变现,却没有考虑到抄袭带来的思想方面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到暴露自身的创造力缺陷,也没有考虑到暴露网络文学平台信息审核的漏洞与缺陷,没有考虑到暴露资本抢夺流量的丑恶行径,简直闹成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