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东汉末年其实不止有三国,可为何只有三国最出名?

更新时间: 2025-10-07 13:35:58

阅读人数: 835

本文主题: 罗贯中写的是

因为很多小说描写三国时期,再加上三国时期确实有很多名将辈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历史上很多乱世,尤其在封建王朝,有的时候,天子非常的暴虐,所以底下的人就会反抗,或者是因为政治集团势力过于庞大就会发起对天子之位的角逐。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巨大的分裂时期,而春秋战国之后,三国,南北朝都是分裂时期,也都是乱世,在这期间有很多名将谋士扬名立万。

乱世出英雄,这是总结出来的一句俗语,因为在混乱的时期,人们的机会更大。一旦进入和平时期,阶级固化,那么人们上升的机会就非常的少,因为打破阶级,在阶级规定的规则之下,去冲破阶级的限制,是非常艰难的,而直接推翻一切的阶级,推倒重来,重新制定规则反而比打破更加的容易。在这种时候,推倒阶级的人也会成为英雄。

历史除了三国时期,很多时期也是乱世,但是为何只有三国最出名,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三国时期确实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经过后人艺术加工,尤其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进行了描写加工,让三国这段历史更让人们心潮澎湃。

其实三国这段历史,之所以在很多乱世之中最出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三国演义的描写,再加上其他小说对三国演义的阐述,然后就造成了现在人们对这段历史极为熟悉,也就非常的出名。而且他们那个时期确实出了很多名将,谋士。

1、首先三国时代相对来说人物特征比较明显

武将:曹魏有五子良将,季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吕蒙,太史慈等

文臣谋士:曹魏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季汉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东吴有周瑜、陆逊、鲁肃等

2、《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出现

如果只有《三国志》的话,那么三国时代可能不算出类拔萃的,但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出现让纪传体的《三国志》有了更生动的展现形式。因为纪传体的阅读成本太高了,很难横向了解同时间其他人的事迹。

但是小说相对来说就丰富和简化了许多,合并了许多人物—比如演艺里面的赵云是《三国志》中赵云和陈到的结合体。这样让人们的理解成本和接受程度更高了。

再加上虚构了跟多感情戏,让阅读者更有代入感并且激发感情上的碰撞,比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历史上记载刘关张三人只是情同兄弟,并未结拜更谈不上后续四弟子龙了)

3、三国时代本身的诗文也极为高质

曹操、曹丕、曹植三位不用我过多介绍,大家都应该了解。

尤其是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大气磅礴。

还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传世,被称为千古忠臣典范!

这些都让三国人物和故事都更加的丰满,同时人物个人也被打上各种标签

比如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4、后世历代的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

后世的文人墨客的诗文进一步丰满了人物,不论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了三国。

东汉末年其实不止有三国,可为何只有三国最出名?

原创罗贯中笔下三国写得精彩,可他自己上阵打仗却一败涂地

罗贯中在其创作的《三国演义》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才华,但他在实际的战场上却屡屡遭遇失败。元朝末年,南方地区频繁遭遇干旱与随之而来的洪水,数以万计的百姓因此陷入饥荒的深渊。正是在这段艰难岁月中,罗贯中决心投身于起义军,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困苦的民众走出困境。尽管他在理论上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但现实中的战争要比书中描绘的情节来得更加残酷和复杂。

罗贯中事务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商人家庭,正值元朝覆亡之际。那个年代,汉族人在官场上道路坎坷,生存艰难。由于家境富裕,他得以在杭州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段求学经历为他的视野开阔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他四处游历,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然而,他的兴趣从未在商界,而是向往“江湖”生活。在他二十岁出头之际,母亲的去世让他的情绪陷入了低谷。父亲带他游览苏杭,却意外地为他日后参加起义军埋下了伏笔。

为了生存,罗贯中最后选择加入在浙江一带活动的反抗军,成为了张士诚的部下。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文学大家施耐庵相识。施耐庵不仅是《水浒传》中武松杀嫂故事的创造者,更是一位曾有实战经验的“狠角色”,他对罗贯中的军事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罗贯中在作品中能够构思出层出不穷的计策,但在面对现实局势时,他所服务的君主张士诚显得缺乏足够的雄心壮志。

即便身处于江南富饶的土地,物资充足,罗贯中与施耐庵曾多次劝说张士诚应尽快将治理从草莽起义转变为正规军。然而,张士诚却沉迷于享乐,无意扩展势力,致使他们的良苦用心未能化为现实。在面对明军的攻击时,尽管罗贯中和施耐庵所施展的谋略曾一度成功地击退敌军,但由于主将的弟弟指挥失误以及张士诚选择投降,他们的士气受到重创,心灰意冷。

张士诚的投降不仅令罗贯中的梦想破灭,施耐庵也因此选择了隐退。罗贯中经过这段失意的经历,不得不再次隐居于市井之间,转向文学创作。在失落与沮丧的心理状态中,他开始将多年积累的军事谋略与生动传神的故事结合,从而创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史诗巨作《三国演义》。在这一过程中,他一遍又一遍地反思历史的教训,通过笔下诸葛亮等人物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其中。

后来的历史证明,罗贯中的军事见解并非毫无实用价值。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的结果,让罗贯中不禁对时局的无情感到深深的感慨。假若当初张士诚能够理智地评估现实,或许罗贯中会成为开国奠基的一位重要谋士。然而,机遇的错失与时代的变化使得他的梦想只能化作文字,在纸上流传千古。

尽管罗贯中未能在真实的战场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的文学作品却历久弥新,传承了千年。历史上的挫败并不是因为才华的缺乏,而是与时局的无情紧密相连。究竟是在什么环节上失利?或许正是由于历史的舞台远比小说更为复杂与难测。他借由文学记录了一个充满激情的三国时代,同时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英雄梦想未必都能在现实中实现。在隐退之后,罗贯中凭借《三国演义》在文学界赢得了崇高的地位,这或许是命运给予他最好的补偿。

东汉末年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另外一国哪去了?

提及《三国演义》,几乎无人不晓,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入人心。然而不少人在谈及三国历史时,常将其与《三国演义》混淆。事实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三国演义》并非三国时期的历史实录,而是作者罗贯中基于《三国志》及民间三国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历史小说,换言之它与现今的同人小说类似,都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

罗贯中如同现代的创作者,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吸引力,对真实历史进行了诸多改编。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将东汉末年的战乱焦点聚焦于我们熟知的三国之上。诚然,那个时代确实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在三国之外,还有许多小国和英雄豪杰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活跃,其中实力最为强盛的便是河北军阀公孙度建立的燕国。

要了解燕国,必须从其君主公孙度说起,公孙度,本名公孙豹,辽东襄平人。因父亲与当地郡守结仇,公孙度一家逃至玄菟郡,并在此地改名为公孙度。长大后,他成为玄菟郡守,并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上司公孙琙的赏识。公孙琙将对独子的爱全部倾注在公孙度身上,不仅提供学习资源,还为他牵线搭桥,使他娶得贤妻。在公孙琙的帮助下,公孙度迅速成长,已非小小的玄菟郡所能容纳。

公孙度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是曾任董卓手下中郎将的徐荣,在徐荣的帮助下,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然而,由于他出身卑微,辽东的“高等人”都看不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守。但公孙度岂是池中之物?为了服众,他先是找借口除掉了那些看不起他、对公孙家没有帮助的人;接着与名叫“仇台”的小国联姻;最后出兵高句丽,使其全然听从调遣。

在公孙度的统治下,辽东一带呈现出与混乱中原截然不同的稳定景象。商贾之人亦不二价,加之公孙度不断在海外扩张,将周边几个小国收入囊中,因此中原避乱逃亡者的第一选择皆是辽东。就这样,在中原持续混乱时,辽东在公孙度的带领下逐渐强大。到了公元190年,东汉皇室颓势不减,实力逐渐强大的公孙度决定站上这乱世的风口,谋一把王权富贵。

然而公孙度争权夺位的举动在辽东地区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有人为了讨好公孙度,上报称襄平县内一土地公庙旁的巨石形似皇帝冠冕,且下方有三块小石为足,预示着公孙度能在三公的辅助下拥有天下之土地。而原河内太守李敏则因不满公孙度的行为而与其争执,最终被迫离开辽东迁居海岛。李敏的此举无疑是在反对公孙度的争霸,加之其在辽东具有一定影响力,盛怒之下的公孙度掘开了李家祖坟并诛灭了李氏全族。此后辽东便成为了公孙度的一言堂。

公孙度先是自封辽东王,由于辽东郡在战国时期属燕国,他也被称为燕王。他将辽东郡分为辽西、辽中两郡并分设太守管理,还仿照古制设天坛、祭祀天地、治理军队,并给自己打造了金銮驾等御用之物,设置了保卫自己的御林军,一副土皇帝的模样。随着辽东不断发展,曹操曾想将公孙度纳入麾下做威武将军并封永宁侯。然而公孙度却十分不屑地将曹操送来的“永宁侯印”扔进库房。

可惜好景不长,公孙度的霸业还未完成一半便在公元204年因病逝世,其子公孙康继位,其弟公孙恭代他成为了永宁侯。公孙康是个有能力的君主,在继承了父亲的位子后不仅打破了之前的僵局与曹操交好,还打败高句丽并攻陷了其都城。然而天妒英才,年轻有为的公孙康也因病逝世。因为他的二子尚年幼,所以燕王的位置落到了他的弟弟公孙恭的手里。然而公孙恭也是个不争气的君主,没多久便因为大病成为了阉人,成为了名存实亡的辽东王。

就这样辽东不上不下地缓慢发展着。时光飞逝,公孙康留下的两个儿子长大了。大的叫公孙晃,在洛阳为官;小的叫公孙渊,却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在叔叔还是辽东王时,公孙渊便利用公孙恭的病体将其从辽东王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自己坐上了那个位置,然而公孙渊刚上位就做出了让燕国灭亡的决定,燕国自成立以来一直与吴国交好,经历了三世王朝,在公孙渊继位时,孙权也无奈承认了燕国的存在。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