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能救命
电视剧《一千零一夜》正在热播,剧情我就不评价了,只是让我有了重读《天方夜谭》的念头。有人用故事换得一壶酒,有些故事还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想要变得伶牙俐齿很会说话,那难度不好说,有天赋之人便轻巧,性格温吞的话可就不容易了。但要学会说故事,那很简单。之所以敢说这样的大话,是因为刚放下手中的《故事课》。
《故事课》全两册,首册着重讲“故事”。原来啊,所谓的故事,拆开了都是同一体系: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就跟人体有五脏六腑一样,缺一不可。不信?你随便找个电影翻本小说拆开来看看。作者在书里就拆了《海的女儿》、《拯救大兵瑞恩》以及上映不久的《我不是潘金莲》等情节做详细的解读。
传统的故事多从目标到结局一条线索娓娓道来,精彩的故事是将体系打乱,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谓好的创意,就看你如何排列组合玩出花样。3分钟可以有十八万种故事诞生,哪一种才是人们喜爱的呢?这便是《故事课2》的主旨:营销。
故事不是空想就有的,先把元素列出来,一旦写下了开头,离结尾就不远了。这本书陪我完成了这学期的期末作品,一个两分钟的动画短片。前期我绞尽脑汁的等待脚本的灵感能迸发,后来我把目标和结局写在A4纸上,后续的环节也一个接一个跟着出现了。我苦恼的问题也不过如此,在我临近绝望准备放弃交作业的时候,是这本书救了我一命。
我喜欢这样的“课程”,没有故弄玄虚的高谈论阔,全是接地气的真材实料。也希望自己能在训练中学有所成,有朝一日说出一个漂亮的故事来。

谁人无恶意
书柜安好以后,看着整理有序的书架,抑制不住一种赏心悦目的虚荣。说过了要少看小说,但近期出差有同行者,捧本《国富论》不免有装逼嫌疑,还是随手翻本无关痛痒的小说显得不太特立独行。当然,真实情况是有情节的故事看起来轻松,严肃的学术著作需要沉下心、穿越无知的荒漠。
这本书是典型的东野奎吾的作品,叙述平缓扎实,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流畅切换,最后章节爆彩蛋,给人一种强烈的错觉和恍然大悟的顿悟感。平凡中透露着不平凡,不过他的每部作品基本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本书直指人性中最阴暗的恶意。
不知是不是习惯了东野奎吾的作品套路,抑或是这一年经历或见证了很多事,(升迁、股权落败者的无奈、架构的凌乱与二次调整、回归平地、机制平台期的弊端、管理的漏洞、失控与心急如焚的补救、背叛、背叛者的背叛、创业路上的些许尝试与碰壁…) 在本书很早的节点我已隐约有感觉,所以对于结局并不意外。当然,能够意识到人性的阴暗和险恶,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我不再那么年轻。
我之前经历了一家风格很乡土的企业,大老板学历不高,企业文化简单粗暴、企业员工多是同乡亲属。不要不屑,太上皇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是在15年前以极低的成本及姿态,陆续收购了几家黄金级生产企业。但能够几进几出,在不依靠资本介入的情况下,管理着一家几千人的业内工信部前十企业。充分说明了大老板绝对是深谙人性的高手,他的口头禅是:尊重人性。
这几个月过的匆忙与无节操,经常被事情牵着走,很多精力花在无模版参考的边际摸索中…前几天被不经意的一句话劝慰:做事情不顺利是正常的,太过顺利反而不正常,关键的是从事件中及时反思与做出应激调整。
我真是话多,闭嘴了。下面将文中摘要如下:
1 主观果然会误导人,即使这个主观是作者给的,也会 (所以说谨言慎行多么必要、口无遮拦不是真性情的借口,实则是愚蠢的表达)
2 或许讲究行走的安全也是一种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吧!(字眼里全是嫉妒,对自己的心酸)
3 犯罪的潜在因素往往是女人,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 一问到男女关系,就算口风一向很紧的人,也往往会出乎意料地积极提供线索。(两性关系自带色彩与温度,可以轻而易举的抓住观众的眼球)
4 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通常内容生硬又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吧。(最好及最省力的教育还是以身作则,将父母专注读书的样子在孩子眼里成为持续的风景)
5 我们其实很容易宽恕别人的过错,却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让我不禁想起了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过的:一个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所做的牺牲;站在道德最高点的俯视对于蝼蚁般的啃食者何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6 因为嫉妒,多少人在别人犯错的时候,虽在安慰但心里却幸灾乐祸;在别人成功的时候,虽在祝贺心里却不甘怨恨。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
7 那些坏蛋确实以捉弄人为乐,何况,要是能像这样让一般的学生也沾上边,把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拉到和自己一样的水平,不是也很有趣吗?
8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9 老师和学生的关係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11 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很好办。
相聚的时候有多快乐,分开的时候就有多痛苦。
12 这些存心攻击的人应该都是日高邦彦的书迷,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恐怕很少。不,说不定这其中大部分人从来就只知道日高邦彦这个名字。这种人净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还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对象是谁他们根本不在乎。(网络上也不乏热心的吃瓜群众,不分青红皂白就发表意见自带立场,借着事件的流量刷一波存在感,当然,底层民众最容易被蛊惑和煽动。想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早期的希腊民主中透露着的愚昧)
13 只是因为嫉妒你,便想毁了你
你最终的目的是贬低日高的人格。(“幸灾乐祸”在人性中比“趋炎附势”更阴暗的一面,某种程度上它建立在对对方的践踏之上)
相信大部分读者看完合上书本后,不禁被野野口的恶意倒吸一口凉气。但换个角度思考,日高站在高姿态上,一再施恩于永远无法与自己比肩的、相形见拙的野野口,或许也不乏满足隐晦精神需求的动机,何尝不是一种恶意呢
不知道哪里看到了这句话:阳光不一定能照亮黑暗,反而有可能被黑暗吞噬。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向往光明
春困(骗子来到南方)书评
这个月读书甚少,最重要的原因是早上起不来了。冬天的时候真好,以前只是从网上了解到说南方的冬天很难过,而北方就幸福得多。今年这个冬天让我有了认同的念头。冬天,尤其寒假假期里,我读了挺多,早上几乎没有特殊情况都能按时起床。甚至有时候觉得五点起来都有点太晚,再刨去洗漱上厕所的时间。剩下的时间读不了多久,为此我还定了个四点多的表,而且还真的起来好多次。现在不太行了,尤其刚开学那段,一个是起不来,还有一个是内心很焦虑。有点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不知道每天到底该怎么安排。在害怕时间没有被珍惜的过程中时间无声无息的浪费掉了。
这个月还有一件事,就是要准备一节课——县里的优质课比赛,搞得心绪不宁。严重的时候睡都睡不踏实,做梦还在备课呢。关键,状态时有时无,好多时候就宁愿赖在床上不起来,虽然内心焦虑但就这样耗着。
扯远了,这个月读了可能100多页的《追忆似水年华Ⅲ》,再有就是这本书了。其实相比往常读得文本,这个书可以说得上袖珍了。借时没有仔细看,不知道它是本小说集,作者也看错了,以为是阿来。这本书讲了很多神怪故事、寓言故事。印象深刻的有《剩渣》和《骗子来到南方》这两篇。
《剩渣》讲述的是一个男性,从乡村来到都市,被富婆包养。最惨的是,被当成富婆保持年轻的药品、供体、胎盘。最终,死得很惨。
《骗子来到南方》讲的是一个台湾人,组了一个颇天的巨大骗局。把一个小城市的人几乎都骗得很惨。但是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跑路。这也成了许多本地人心中的一根救命稻草。至少人还在,就不至于还债甚至翻本的梦幻完全破灭。滑稽的是,这个骗子,还深受到人们的关心。每每出门、返程,都有大批的人送行、接风。实在是倒反天罡。最后,终于有一天这个人人间蒸发了。把好多人急得都不行。最后发现是被杀害了。这些甘愿以命抵命的人,也可称做替天行道了。把那一直不愿醒来的穷苦人唤醒,也包括他们自己。无论这事多么难以接受,总要有个了结。否则,生活永远都没有真正的希望。
说实话,很久没有看过这种体裁,这种写法的文章了。可能也囿于对作者不熟悉,有几篇知道看完也没有读出个所以然。借助AI的工具,草草了解一番。不过,也不去过分强求。没准不知何时就会幡然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