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杰克逊一首《肮脏的戴安娜》,为什么王妃还是非常喜欢他?
流行天王的魅力与王妃的倾心——流行天王迈克.杰克逊曾演唱一首《肮脏的戴安娜》,为什么王妃还非常喜欢他?
戴安娜王妃与迈克尔·杰克逊之间的友谊以及她对他音乐的喜爱,主要源于他们在1980年代的相遇和交往。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风格涵盖广泛,他的音乐不仅富有节奏感,还传达了强烈的情感和社会信息,这可能吸引了戴安娜。
至于《肮脏的戴安娜》这首歌,虽然歌名看似与戴安娜王妃有联系,但实际上,歌曲的内容与戴安娜并没有直接关系。歌曲讲述的是一个女性在感情和欲望中的挣扎,而戴安娜之所以喜欢这首歌,可能是因为它反映了她在公众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私人生活中的挑战。
这首《肮脏的戴安娜》不仅展现了迈克尔·杰克逊作为流行音乐巨星的非凡才华,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名声与个人生活的复杂性。而戴安娜王妃对他的喜爱,反映了普通人对艺术家独特魅力的认同与共鸣。在音乐和情感的交汇点,杰克逊的作品打破了身份的界限,触动了人心。
此外,戴安娜王妃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痛苦和困惑,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常常探讨类似的主题,如孤独、追求爱和被误解。因此,可以说戴安娜对于这首歌的喜爱,更多是对音乐情感共鸣的体现,而不是歌曲内容的字面意义。
总的来说,戴安娜王妃对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欣赏不仅反映了她对流行文化的喜好,也体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经历。

被改掉的歌词,唱不出口的“肮脏”?
“现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总是看得见。”
这是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最近一期节目里,《星星点灯》被改动的两句歌词——原歌词中的天空从“肮脏”变为“晴朗”,原本再也看不见的星星也“总是看得见”了。
整首歌原本的落寞和警言口吻,在加进了 disco 和 rap 等元素之后,变为如今常见的甜酷女团风,聚集了“快乐的能量”。
长期只顾晒书法的郑智化发了微博,连用了震惊、愤怒和遗憾,来表达对作品被“乱改”一事的态度。
综艺节目乱改歌词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要么删除相应字幕、或把词语改为谐音,也不乏“浪姐”这种处理形式,直接演唱净化版的歌词,隐去原本不够“正能量”的语句。
朴树《New Boy》中的“一支未来牌香烟”被改成“一支未来牌想念”;陈小春在演唱《鹿鼎记》主题曲时,字幕也很识趣地删掉了主语“小流氓”。
2022 网络春晚《New Boy》
电视节目里不能出现香烟,韦小宝也只能做个有志青年。
多数的改动不顾歌曲创作背景,内容和语法更是难以自洽,让人哭笑不得。
但这次的《星星点灯》之所以引起巨大风波,除了有原作者出来呛声的缘故,还因为这首歌原本就有着自强和希望的内核,是近三十年来一直被认定的“影响一代人的励志歌曲”。
还有更多歌曲和它一样,紧跟时代,吐露出不同的关切,却连同歌词一起被篡改了记忆。
很多人心理有残疾,比残疾人还要严重”
《星星点灯》一歌被收录在同名专辑里,发行于 1992 年底。
第二年,拄着双拐的郑智化上了《综艺大观》,他的节目被排在严顺开的小品《残疾》之后,于是两个节目之间就有了这么一段串场词——
“残疾并不是身体上有残疾,很多人心理有残疾,比残疾人还要严重。残疾人一样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希望大家都能在未来充满希望,迎向更多的挑战,不要怕。”
郑智化在两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需要借助拐杖来行走。虽并非专业出身,但他在音乐作品中倾注了对社会人文的思考和批判,做到了有别于多数商业歌手的犀利和直白。
他用《老幺的故事》 纪念 1984 年台湾海山矿难的遇难者:“黑色的煤渣,白色的雾,阿爸在坑里不断地挖,养活我们这一家。”
也写《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茫然:“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在台北的马路上迷失了我的脚。”
还有那首最为尖锐的《大国民》,他在歌词里辛辣地表达了对台湾的失望:
贪官污吏 一手遮天美丽的谎言说过多少遍说来说去从来没实现宣传的口号说大家都有钱贫富的差距假装没看见这不再是个适合好人住的岛礼义廉耻没有钞票重要
包括《星星点灯》在内,郑智化的歌曲一贯带着浓重的时代痕迹,歌词则直接映射出它们的创作背景。
为了“合乎时宜”而进行的改编,比如拿掉那些针对彼时环境而创作出的灰暗部分,不光违背了创作者的本意,也丢掉了歌曲作为独立作品的完整性。
比如蔡依林的《玫瑰少年》,原本是为了纪念因自身性别气质受到校园霸凌,而最终失去生命的 15 岁少年叶永志。
但在一档综艺的舞台上,被改编后的版本一上来就绕过了性别认同的议题。不光少了那一句“谁把谁的灵魂装进的身体”,还删去了所有关于叶永志的歌词“永志不忘纪念”。
对加害者的谴责也同样无力,愤怒的情绪最终指向虚空:字幕里“你并没有罪,有罪是这世界”里的“世界”被改成“时间”。
被改过的版本可以说和叶永志毫无关系,只剩“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这样空洞的口号。
同样抹去伤痛,转悲为喜的操作,不止用在了《玫瑰少年》上。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回顾整个九十年代,下岗潮是无法绕开的一段往事。以此为背景创作出的两首歌,围绕同一个议题,呼喊着同样的境遇,只不过一个宏大,而另一个具体。
另一首《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是摇滚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代表作,它的歌词则聚焦于华北制药厂一名工人的家庭。
歌词的前三段分别写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也讲述了时代的阵痛,是怎样发作在每一个人身上。
万青的这张专辑发行于 2010 的年底,十余年后,这首歌在网络上有了一版谁都想不到的改编。
歌名的短句被改成了短语,华北平原上的普通工人转眼变成了《杀不死的石家庄人》。
原歌词中的第一段歌词被部分保留,配上了电影《钢的琴》的画面,只不过改编者有意强调这段往事的久远,人物的称呼也被改为外公和外婆。
在“大厦崩塌”之后,画面也鲜亮起来,原本的小号和萨克斯伴奏成为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强音,是“冲锋的号角”;衬托了画面中一脸朝气的当代人,也歌颂着“奋进的国际庄”。
改编版里“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二十年不比原版更洪亮,却盖过了《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和《钢的琴》里的迷茫。
改编版上线后即在一片骂声中匆忙删除下架,翻唱歌手也发出主动解约的致歉声明——但乱改歌词的现象还在继续,《杀不死的石家庄人》不是最后一次。
更早的歌词改编,一般发生在词作者完成之后,其中一些歌已被传唱多年。
《龙的传人》刚发表时,歌词中“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就引发了台湾当局不满,被改成“姑息的剑”“雪耻的剑”等好几个版本。
歌词作者侯德健虽然妥协了这次改动,但拒绝了加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这八个字的要求,还一度把前面那句词改为讽刺奴性的“奴才的剑”。
时隔 30 年与原唱李建复的合唱中又改回“洋人的剑”
台湾在八十年代末才逐渐解除对歌曲的审查,罗大佑在这之前的多数歌曲都遭遇过审查员的驳回。
《之乎者也》原来的结尾“歌曲审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被退回后,他改出更黑色幽默的版本“眼睛睁一只,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欢喜也”,把自己也写成袖手旁观者的一员。
《明天会更好》这首呼应世界和平年的公益单曲,原版歌词里的麻木、荒谬、撕裂、控诉、无耻、谎言、卑鄙、祭品和怒吼等“负面”词句全部被拿掉,改动了大半的篇幅才有了最终发行的版本。
罗大佑给香港写的歌《东方之珠》在演出时也有部分改动:97 年晚会的《香江组曲/回归颂》里,开头几句浪漫深情基调被改得光明而灿烂。
但好在当年电视重复播放的是刘德华与那英演唱的版本,那句“东方之珠,我的爱人”才能在更多人的记忆里流传。
对多数创作者而言,被反复修改的作品但凡能发表,也好过于胎死腹中。
余华在一次采访中就谈到过自己给《北京文学》的改稿经历:对方提供路费、住宿费和补贴让他去改稿。第二天一早他就买了火车站票一路站到了北京——
他心想:不就是一个光明的结尾,这还不容易。
《里斯本丸沉没》:至暗时刻救援的光突然亮了
71岁这一年,他首次执导的电影处女作《里斯本丸沉没》(以下简称《里》)全面上映。这部电影历时八年,耗资千万,足迹遍及英国、日本、中国、美国、加拿大等数个国家,采访380个战俘家庭,可以说工程浩大。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一艘日本押运英国战俘的货轮里斯本丸,在海上被美国潜艇击沉后,近两千战俘们在日军屠杀式封锁中绝境求生,其中的三百多人被中国渔民救援的故事。
我一度疑虑,这样一个外国人在遥远二战历史中的灾难断章,何以要大费周折地由中国人去拍摄制作?今天的电影观众又有什么理由要去关注一艘80多年前沉船的古老故事?它与智能时代正和算法性生存苦拼的现代观众的共鸣到底在哪里?
但在电影院首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由得认为,这不仅仅是整个夏天,恐怕也是近一时期过于浮躁的中国影院里难得的一股稳健清流。甚至它有可能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千帆竞渡中,一颗重要的压舱之石。
整个电影采用了进行时似的真相揭秘方式。方励以历史探寻者、海洋科学家、电影导演三重身份启动拍摄行动,牵引着整个真相的追踪、溯源、揭秘的过程。影片的内容经纬纵横又千丝万缕,编织得极其细密,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有海洋沉船科考探秘,声纳追踪,有全世界范围内幸存者线索征集,顺藤摸蔓,打捞抢救历史文献外的更多真相,有家族创痛记忆口述,有道德困境哲学醒思,更是一场撼动人心的历史大悲剧。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沉浸式观影中,观众完全穿越回欲望撕扯、盘根错节的战争极端环境,目睹人性所有的挣扎、角力,是怎样极其克制又不动声色地被以本真面目展示出来。影片冷静而磅礴,内在情感奔涌。影院内时常听到观众抽泣。
影片中非常有力量的段落,首先出现在方励冒险犯难,去日本探访军事史家和当事人后代的场景。问题鲜有地直击要害:为什么明明有足够的救援船,岛屿也近在咫尺,却偏偏没有救援战俘而是封闭舱门让战俘随舰沦亡?日本军事史家的回答是当防止战俘逃跑和让战俘活下来存在两难选择时,战争情境会选择无条件防止战俘逃跑。1800名战俘,包括英国皇家海军经验丰富的海上战斗力量,这对他们的军事管制形成了威胁。所以按照战争需求,格杀勿论。
而对里斯本丸船长——执行封舱命令的经田茂的香港军事法庭审判记录展现中,经田茂说悲剧始作俑者是船上日军官下令封舱,最终法庭仍以无法证明其受到胁迫而判处其七年监禁。法庭的一道道质问在《里》中极其直接尖锐地再现,说明电影在历史真相的揭露中,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道德批判,它其实揭开的也是非正义一方永远无法自证的黑暗抉择。
美军战斗潜艇的后人面对方励采访时说:战争是激进的。你不杀人人就会杀你。这几乎是被世人默认的丛林法则,但当他们听到方励播放的采访录音,听到他们的父亲,执行鱼雷轰击里斯本丸而亲手酿成800盟军战俘葬身大海的鱼雷工程师,在幸存战俘纪念聚会上的痛苦忏悔和泣诉,才真正知道,伤害同类的作恶即便被原谅,日后面对良知的折磨和拷问也将是更严酷和漫长的罪与罚,没人能够从施暴的战场全身而退。
电影不仅展示了里斯本丸上人性施虐的心理肌理,所幸电影也为我们展示了,在巨大的恐惧、暴力和死亡的压榨下,战俘们在危机中的抗争力量。暴力对抗之外,卡斯伯森上尉组织战俘有序逃亡,并留守在船舱,为濒死的士兵念起苏格兰的经典童书诗集,给战死他乡的漂泊灵魂一些心灵的告慰。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讲述是士兵们在战争初期就按惯例接收到了氰化钾胶囊,以备在成为战俘时自我解脱。但自杀是懦弱的,汉密尔顿上尉第一时间就扔掉氰化钾,他要为自己勇敢战斗到最后一刻。可当他奋力挤出底舱,又从即将倾覆的轮船跃入大海,却遭受了日军穷追猛打的射杀时,他知道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不再向岸边游去,而是自杀式向公海游去。此刻的不求生而求死,是他决定死也不要死在同类残杀的枪炮之下,如果一定要面对死亡,就由自己选择赴死的方式,这是生者留给自己的最后掌控命运的机会。
电影中还非常罕见地展示了历史中的一段记述,幸存者回忆他们在海上漂浮时看到那些失踪者最后的身影时刻,这幕仪式化的场景非常震撼,一个个声音交错,一幕幕场景迭现,一张张年轻的脸在波涛中隐去,这是生者对死者的纪念,是家人对他们所爱的最后告别,是人类对同胞郑重的悲悯。
电影的情感节奏也极其细腻准确。在用三维动画和人物口述来高度还原物理压迫的视听死亡体验面前,观众和所有片中人物一样,屏住呼吸,制止言语,数次搏斗都被绞杀生的希望,有家无法再回的绝望和窒息变得切近,所有镜头,都如刀劈斧凿留在心里,来不及疼,就被更大的原力覆盖。而这个原力,就是善的力量。
至暗时刻,救援的光,突然亮了。
在今天,浙江舟山海域一带有个著名的陈财伯的铜像。在风暴黑夜,上山头点火为渔船指路,使无数人逃生;有人落水,要救上来。这是沿岸渔民的朴素信仰。所以,80年前,200多个渔民在海上发现随轮船倾覆漂浮而来的士兵们正被日军枪炮追击,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200多个自己比谁都苦的中国清贫渔民,没有战队、没有誓师也不呐喊,就沉默奔向海上战场,冒着枪弹射击去抢落水战俘,捞起一个走一个,藏起一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是,这种救人的义举在事后,没人要求报恩,没人呼告补偿,甚至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连子女后人都少有能讲述历史细节,因为救援渔民没觉得是值得记住的记忆向后人咀嚼,反倒觉得该忘就忘。
当日军搜查出300多名战俘后,渔民全力以赴掩藏了三名英国上等军官,并派15名精干渔民一路掩护通过数个封锁区到达英国使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玄妙,恰好因为这被中国渔民保护逃出的三位英国战俘,里斯本丸上日军屠杀战俘的真相才最终在世人面前被揭露出来。人在做,天在看,至此,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环触发的事件爆点,终于迎来终局,命运的转轮,开始按正道启动。
历史拉远了看很容易抽象,只是时间事件和数字;再近了些则容易沮丧,一幕幕大戏永无新意,天老爷颠覆众生如细土翻砂。可再拉到足够近,足够的细节在追忆里鲜活,人类间的情感薄如蝉翼却力拔千钧,会看到奇迹莹莹点点地出现,恶本能释放,就必定有善本能出手;有赶尽杀绝,更有仁心义胆。
方励在电影访问中反复强调,里斯本丸沉没故事的第一棒是传记《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的作者托尼·班纳姆博士,第二棒是电影人,第三棒该交给观众,其实这也是里斯本丸沉没故事链条的本质。在命运施暴下,中国渔民重组了星星点点的生命之桴,这不是一个战争历史片,而是一部沉静勇敢的心灵愿景电影。它适逢其时地诞生,不仅隔着历史的长河质问战争的残暴,更是在试图挖掘生命图存之间绝对的善意。今天的世界,日复一日严苛的震荡,技术的进步有时也难抵人心的黑洞,对世界陷入隔绝感的警惕会让我们再次置身冰冷的海夜,这个时候,一部中国电影温和而坚定地说:要有信心,人性的明亮要由你我传递。
这就如同98岁的战俘幸存者威廉在影片末尾洒脱地挥手:战争是肮脏的勾当,我活到现在,只看未来。(杨蕊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