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做客央视《对话》栏目许昆林细述他眼中的苏州

更新时间: 2025-10-08 19:38:18

阅读人数: 575

本文主题: 苏州是最强地级市吗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疫情等各类风险挑战,苏州交出了地区生产总值跨上2万亿元新台阶、位列全国第六的圆满答卷。

今年,苏州发展态势更加强劲,格外引人瞩目。一季度,苏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1%,增速位居6个GDP超2万亿城市之首。

6月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万亿城市新征程·苏州》专题节目。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作为主嘉宾做客节目,深度解析苏州的“发展密码”。

苏州追求:不止于“最强地级市”

在外界对苏州的热议中,“最强地级市”一直是个鲜明标签。面对主持人提出的“如何看待这一标签”的问题,许昆林表示,最强地级市对苏州来说“没什么好骄傲”,苏州的目标不是保持地级市第一,应当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对此,许昆林阐释道:除了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苏州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位列第四;上市企业数量,苏州位列第五,其中科创板位列第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苏州稳居前三,“偶尔也会蹦到第一名”。

许昆林表示,“未来的苏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勇担“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按照江苏省委“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的要求,全力打造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的基础上,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率先探索。

跨越式增长背后,苏州究竟靠的是什么?

在众多关键因素中,许昆林特别提到“苏州人民勤劳勇敢,敢为人先”。他说,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苏州孕育形成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多年来,苏州充分用好紧邻上海的优势,积极承接上海的溢出带动效应。

机遇与奋斗叠加,苏州快速崛起,成为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高地。

“苏州这座城市可贵的精神就是打造制造业的中心,专注于制造业”,许昆林认为,中国是大国,制造业是“大国重器”,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苏州对制造业的这份坚持,必须坚定下去”。

许昆林表示,苏州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把传统产业做到又大又强,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全面发力,把苏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形成的全国领先的产业链、产业态势巩固下去。

苏州烦恼:城市发展需要更大赋能

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去突破和解决。城市也不例外。

当前,制约苏州进一步发展的“成长的烦恼”又有哪些?

面对主持人的“尖锐一问”,许昆林指出,现在碰到的问题比较大、比较集中的,就是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没有改革到位,或者说行政配置资源还经常发生或大量发生,实际上对于苏州是很大的制约。

他举例道:苏州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大中城市位列第四,但是相应的有关机构包括像进出口银行不能在这设分行,中信保不能在这设机构,只能设一个办事处。

围绕对话主题,在对苏州发展的深入思考和谋划中,许昆林表示,“散装苏州”的说法并不准确,十个板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是在共同打造苏州名片,未来要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实现错位竞争、合作发展。过去十年,苏州常住人口增加了228万,常住人口达到1274.8万,加上流动人口有1700万人。苏州要继续大力补齐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短板,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苏州机遇:大力推进“沪苏同城化”

对话的最后一个核心主题,围绕苏州与上海的关系层层展开。

许昆林表示,苏州跟上海血脉相连、地缘相近,在上海的发展中,苏州受益最大。上海是金融、科技创新、经济、贸易、航运的中心,这些中心都跟制造业紧密相连。苏州实际上是制造业中心,如果上海的5个中心建设加上苏州的1个中心建设,那上海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力将非常强,有实力参与世界都市圈竞争。

“婚礼倒香槟酒,第一个杯满以后溢出来,肯定是第一圈先满。”许昆林形象地比喻道。

许昆林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苏州要更加积极主动作为,抢抓最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发挥苏州的最强比较优势,与上海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节目最后,苏州“城市独家发布”环节,许昆林表示,苏州将持续绣好双面绣,打响“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

做客央视《对话》栏目许昆林细述他眼中的苏州

最牛地级市也放宽落户十天内五大城市齐推户籍新政

原标题:最牛地级市也放宽落户,十天内五大城市齐推户籍新政

自12月14日至今,包括广州,苏州在内的多个大城市密集推出户籍改革政策,放宽落户门槛。

苏州市近日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落实租赁房屋常住人口在社区公共户落户政策,经房屋所有权人同意可以在房屋所在地落户,也可以在房屋所在地的社区落户,破除隐形门槛。创新户口迁移政策。实施省内特大城市苏州与南京在积分落户时,实现居住证年限和社保年限积累互认。探索苏州与无锡、常州等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积累互认。

苏州是中国普通地级市的领跑者,有“最牛地级市”之称。去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35.8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六,普通地级市第一。苏州的GDP总量大,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工业制造业。

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60%,有11个行业产值超一千亿元,26家企业入围“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入围数量列全国第一。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4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8%。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同时也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

不仅如此,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梳理,去年全年苏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60家、累计达7052家,仅次于北上广深,成为二线城市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

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全市常住人口1075万人,户籍人口722.6万人,净流入人口达352.39万人,净流入规模位居全国第八。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苏州放开户籍门槛,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对当地的工业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并不需要太高学历,放低门槛,有利于吸引、留住这些从业人员。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苏州放松落户条件,不仅有利于留住外来务工人员,而且有利于苏州做大做强城市规模,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苏州虽然常住人口超过了1000万,但是相当一部分是在下辖的县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并不大,仍需要加快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提升城市能级。

根据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8年苏州城区人口为357.25万人,位列全国第27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十天来,第五个宣布放开放宽落户门槛的一二线城市。

12月1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壮大人口规模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零门槛”,不设学历、年龄、就业创业限制,外省市人员均可申请在福州市落户,六县(市)、长乐区人员均可申请在五城区落户;凡具有福州市户籍的人员,其近亲属均可申请投靠落户。

在无锡,无锡市对《无锡市户籍准入登记规定》进行了修改,全面取消江阴、宜兴行政区域内的落户限制,实行以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指经过住建部门租赁登记备案的出租房屋,下同)或合法稳定就业为基础的户口迁移制度,为无锡市探索建立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积累经验。

一线城市广州也有大动作。12月16日,广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差别化市外迁入管理办法》的意见通告,在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和增城区7个行政区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在实施范围内就业或创业,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将户籍迁入广州市,在差别化入户实施范围内的行政区办理登记入户。

14日,青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进一步放宽放开外来人口落户限制,放宽学历、技能人才落户条件,在青岛具有居住性质产权住房(含已网签)即可办理落户,同时在城区取消积分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县域三市落户,并鼓励举家迁徙和亲属投靠。

丁长发说,现在除个别超大城市的落户门槛比较高以外,大部分城市的落户门槛已经放得很低。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滑的情况下,一二线城市都在抓紧吸引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落户。青年人才是消费、创新创业和就业的主体,有年轻人的城市才有未来,放开落户门槛也是为未来竞争打下基础。

胡刚说,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进入到二次城镇化阶段。二次城镇化是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集聚。在我国,中心城市就是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基础设施也更好,竞争力更强。在年轻人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流向一二线城市的人会更多。

根据贝壳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新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新青年(这里的新青年即为90后,下同)人口流出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间分化,产业基础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外流的人口大多会选择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产业基础相对雄厚,就业机会多且相对公平竞争,新青年为了获得更好的劳动报酬,无疑会将这些城市作为首选项。

以平顶山、南充、连云港、岳阳、周口等三四线城市为例,平顶山、周口等新青年首选郑州,南充首选成都、连云港首选苏州、岳阳首选长沙。

胡刚说,一二线城市纷纷放开放宽落户门槛,会加速二次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农村人口会继续向城市流动,不同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会加快,中心城市、主要城市群将会集聚更多人口。

中国“出产”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不是北京上海、而是这个地级市...

随着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工作启动,“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话题又火了:全国一共有近一亿科技工作者,但目前“两院”相加,也一共只有1637名(中国科学院780名、中国工程院857名,均不含外籍院士)。

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普通人心中,“两院院士”都是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

在仰望这些学界泰斗的同时,很少有人关注过,中国“出产”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是哪里?

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份名单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人数最多的城市居然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苏州市。据统计,苏州共诞生了6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而籍贯为上海或北京的院士则分别只有45名、20名。

苏州“出产”院士人数力压京沪,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对此,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分析各方面资料,进行了一轮详细核实。

按照有关章程规定,目前,“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由于今年的院士增选工作还未完成,因此要统计每个城市究竟出了多少院士,要以2017年院士增选后的数据为准。

而在上一轮院士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增加两名苏州籍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加一名苏州籍人士。根据苏州当地电视台的统计,在此次增选后,两院院士中共有117名苏州人,稳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而在2017年的两院院士评选期间,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也转载消息称,“至2016年9月,苏州籍两院院士达110人,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如果要算上两院中的外籍华裔院士,出身苏州的院士数量则会更多。根据苏州市教育局官方微信“苏州教育”于2018年5月发布的消息:“截至2018年,苏州共计从17所高中走出两院院士、外籍院士139位。”

早在2009年,江苏当地媒体就报道称:“苏州籍两院院士总数已达103人,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有学者称苏州是历史上出名的状元之乡,如今又转变成了院士之乡。”

2015年,江苏媒体再次报道称:“苏州籍院士数量众多,从原籍地统计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首位。”

一个地级市走出超过100名院士,究竟有多么惊人?根据2017年所做的一份统计显示,如果按照籍贯统计的话,全国只有江苏、浙江、山东等八个省份“出产”的两院院士人数超过100人(含外籍华裔院士)。也就是说,单单一个苏州,在院士数量上就超过了国内绝大多数省份。

哪怕是在历史底蕴深厚,文教水平较高的江苏省内部,苏州在院士数量上的表现也是“力压群雄”:数据显示,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中,历年共出现过463名江苏籍院士。而苏州籍院士的数量,就要占到整个江苏省的约四分之一。

为什么一座地级市,能够走出这么多“两院院士”?

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崇文重教的传统让苏州自古以来都是诞生文人才子之地。

据统计,从隋朝开科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的1300年间,全国共出文状元596名。其间,苏州共出文状元46名。苏州府在清代共出状元26名,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近代以来,一大批蜚声世界的华人科学家,也同样来自苏州: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吴健雄;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王大珩.......这些科技界的顶尖人物都出生于苏州,或是原籍苏州。

而苏州强大的基础教育水平,更是挖掘出了一大批向科学尖端冲刺的顶尖人才:在“苏州教育”公号发布的一份“全国院士培养十强中学榜单”中,就有两所学校来自苏州,仅次于上海。其中,苏州中学共培养51名两院院士,苏州第一中学共培养33名两院院士。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出产”大量院士的同时,苏州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短板,也就是“留不住”院士。原籍苏州的两院院士,大部分并没有在苏州接受高等教育、也没有在苏州从事科学研究。

比如说,在2017年增选上的3名苏州籍两院院士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就读于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志明和徐义刚分别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两个研究机构工作,这两个机构也均不在苏州。

而如果按照院士目前工作所在地重新排序的话,苏州乃至整个江苏省相比北京和上海就不占什么优势了。

根据中国科学院于去年8月所做的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406人,上海市101人,江苏省45人,湖北省25人,陕西省23人,广东省21人,辽宁省19人,以上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院士640人,占全体院士的81%。

记者也注意到,面对这样的状况,苏州当地有关部门也下了大力气,吸引院士“回乡”、并且着力引进和培育院士等顶尖人才。例如,2018年9月,苏州举办了第四届苏州院士回乡活动。据苏州市政府网站介绍,苏州院士回乡活动始于2012年,此前已连续开展了三届,参加活动院士达43人次。

而据江苏当地媒体于去年6月刊发的报道显示,10年来,苏州大学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90余人,其中海外回国人员占77%。“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发展模式着实带动了该校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质增效的快速发展。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