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轼苏辙,祖上风水故事
提起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来,大家或许不感到陌生,但提起苏洵和苏辙来,可能许多读者感到一头雾水:这两个人是干什么的?
苏轼、苏辙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便是苏洵,都是宋代有名的文人,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只是苏轼名气最大而已。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大家所熟知的《六国论》就出自苏洵之手;苏辙才华横溢,著名的宋代诗作《黄州快哉亭记》就出自其手。
好了,咱们现在说正事,说说他祖上风水的事,正是因为其祖上占了好风水,才出了这三个知名的文人。
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人,年老后看破红尘,毅然决然的出了家,称为白莲道人,他和蒋山是好朋友,而蒋山是个有名的风水师。
有一天,蒋山忽然造访白莲道人,白莲道人大喜:“这几个月你到哪里去忙了,一直不见你,真的很想你呢!”
蒋山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几个月我到处游走,四处查看风水了,我发现了两块非常难得的风水宝地,一块是发后人大富,金子银子有的是,可以说富甲一方;另一块后人能够出大官,很可能会当到宰相。我和你这么要好,你选一块吧,我无偿送给你!”
要是一般人听到蒋山的这番话,一定是心情澎湃,恨不得赶快给蒋山跪下来磕头作揖,因为随便选块,都是千年修来的好福气。然而,听了蒋山的这番话,白莲道人面色平静,他是这样说的:“这两块地我都不要,我只希望将来子孙能写会画就很好了,最好出个文人,不希望后人大富大贵!”
蒋山忽然拍了一下大腿说:“啊呀,巧了,前些日子,我在成都的彭山县象耳山,还真发现了能出闻名天下文士的宝地,明天我就和你一块去看看!”
次日,他们来到了蒋山选择的那块宝地,白莲道人也粗通风水,发现这块地四周群山连绵,明堂开阔、溪水淙淙,前面有层层案山,特别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前面既有笔架山,又有文笔峰,利科举、旺文采。
白莲道人左看看、右瞅瞅,忽然长叹一声,开口道:“此地好是好,但地处高顶,山高招风,有道是穴高只怕八风摇,这样对后人极为不利,还是舍弃这块地吧!”
蒋山听了白莲道人的一番话,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里看似地势较高,实为难得的宝地,群山连绵,佑护这块宝地正穴,不会有风吹的,你不信的话,咱们可以用油灯测试一下!”
蒋山说完,便从衣袋里掏出一盏油灯,然后蹲下身来予以点燃,只听油灯四方风声烈烈,油灯之火却纹丝不动,但只要端着油灯向四外踏出一步,油灯瞬间都会被风吹灭。
时光荏苒,几年后,白莲道人的母亲去世,便葬在了蒋山选定的这块地方,从此之后,苏洵父子专心读书,才学大进。
据史书记载,原来不喜读书的苏洵忽然酷爱读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终成一代大家;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进京赶考,他的两个儿子同榜考中进士,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此后,三苏均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文章闻名天下、名垂青史。
蒋山油灯定穴的故事便代代相传了。

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取名
我们经常说,“人如其名”,一个人和他的名字之间,或许会有着某种联系,因为名字寄托着他的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培养,所以他也就会照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族“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三个人在文坛上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却是苏轼名气最大,而这种结果的原因,也就与苏洵给他们起的名字有关,那你知道,苏轼苏辙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首先,来看看我们都知道的苏轼。苏轼,字子瞻,“轼”在古代是车前面乘车人用来扶手的横木,“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认为,轼这种东西,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如果没有,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既然轼拥有这样的特点,那也就只能作为装饰品了。所以苏洵对苏轼的希望就是,要懂得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掩藏起来,不要太冲动,对人也不要太坦诚,多自己不多,少自己不少。
当然,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那就不是苏洵的原话,而是苏轼的字子瞻。“瞻”字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有点乘风破浪,首当其冲的意思,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做一辆车最前面的那个“轼”,出人头地。其实这样的解释与上面所说有些矛盾,但也不是说不通,或许苏洵两种意思都有呢。
而苏辙,字子由。“辙”指的就是车子走过之后,留下来的车辙印,这个车辙印看起来更是微不足道,雁过留影,不管是什么东西走过,都会留下印记,车子走过之后自然也会留下车辙印,后面的车会跟随着前面的车辙印往前走,不管车子怎么样,是好是坏,是立了功还是闯了祸,都与车辙印没有关系,他其实也希望苏辙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平稳过完一生就好。
与子瞻相对的,也有人认为,“子由”就是让苏辙“人云亦云”,不要那么出风头,这些交给苏轼去做就好了,你就跟着做做,不要拔尖出头,收敛锋芒。就像做一个车辙印一样,“子由”,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跟着做就行了,出人头地的事情,交给哥哥苏轼去做就行了。所以说,从名字上来看,苏洵对于兄弟俩还有不同的愿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苏洵要这样想呢?
苏洵,字明允,青年时期游荡了不少地方,虽然几次三番想要发奋读书,但是总归是没多久就学不成,也就放弃了。而他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不幸落第,惨痛的失败让他不由得正视起自己,从头开始痛定思痛,而这个时候的苏洵,已经是二十七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洵终于学成,只是他仍旧难以考取功名,因为他的风格与当时流行的风格不一样,而且他经常议论政治,又不愿结交地方官员,仕途不顺也是当然。
后来他来到京城,终于赢得好的形势,然而他的傲却又为他树了很多敌人,所以仍旧没办法。也许正是他一生的不顺遂,所以对两个儿子有不同的期望,而他们的人生,也的确如苏洵所猜想的那样。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苏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苏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一共占了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并且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也很有名望,被称作“三苏”。
对于父子三人的成就,不光他们有天赋,最主要的是苏家掌门人苏洵的教育方法很可取。苏洵早年贪玩成性,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
苦读两年后,儿子苏轼出生,十年后苏辙出生,受父亲的遗传这两兄弟从小就顽劣不已,让苏洵十分头痛。不过正是孩子的顽皮,也间接的成就了父子三人。
苏洵小时候秉性顽劣,所以他很了解孩子贪玩是天性。孩子天性好奇,特别喜欢做大人喜欢做的事情,大人越是神秘,孩子越是要一探究竟;大人越是不让看,孩子越是想看。
苏洵当时想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当两个儿子在玩闹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并装作鬼鬼祟祟的样子。
两兄弟好奇,觉得老爸偷偷“玩的这个游戏”肯定好玩,于是跑过去看,苏洵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
兄弟俩就想方设法地偷父亲的书看,在书里找“好玩”的东西。而苏洵让兄弟俩“发现”的书,肯定是好玩的有趣的,久之,兄弟二人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苏洵以身作则,了解孩子性格,不强迫,不说教,培养出儿子们的读书兴趣,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通过取名字帮孩子树立志向明确方向
苏洵在对儿子取名字的时候,也大有讲究,他通过用“轼”与“辙”这两个字,以对儿子作出期许和告诫。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作文落笔惊人。父亲担心他锋芒太露,不刻苦耐劳,取名“轼”。
因为对于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可是,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能称为完整的车了。
“轼”是车前横木,这根“横木”有时过于张扬显露,这是苏轼的性格。苏洵怕他才高遭妒,所以取字为“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顾后,小心点。
苏辙性格温良,处事谨慎,父亲对他比较放心,取名“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
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所以苏辙活得比苏轼安稳。
由此可见,苏洵的慈父式教子方式不是偶然想出的,而是来自于他对孩子的了解,并且通达人性,不扭曲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他因势利导,适度控制,张扬者任他为“轼”,沉稳者随他为“辙”。有苏洵的睿智,才有苏门的传奇,为父母者,可以借鉴也。
苏洵因早年贪玩,错过最佳学习时间,后来吃尽苦头才有所成就。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所以他决定在苏氏兄弟幼年时期,就开始认真教他们识字读书了。
那时,苏家的藏书相当多,一有机会苏洵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从先秦百家著作,至两汉诗赋、唐代散文以及当朝欧阳修的作品,都一篇一篇地教两个儿子诵读、书写,而后又逐字逐句地给他们讲述。
苏洵壮年以来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对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讲述往往简练、准确、精当,能抓住要害。加上“二苏”聪颖好学,没几年功夫,前人的许多经典著作他们都已经学通了。
苏轼、苏辙年龄稍长,苏洵便开始辅导他们写文章了。
他反复告诫两个儿子说:“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
苏洵最反对那样浮华不实的“时文”,他十分崇拜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崇拜他们心系天下的情怀和担当,所以他也要求孩子们学习他们的胸怀和气节。
等苏轼、苏辙长大以后,苏洵便带两个儿子拜师家乡眉山地区有个叫刘微之的先生。
这位先生在郡城西的寿昌院做教授,学问精深,见识广博,待人谦恭,礼贤下士,很有一套为师治学的办法。当地许多有学问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苏洵带孩子来拜师,态度十分诚恳,对老师也是格外恭敬,给孩子们做了尊师重教的榜样。
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的时侯,苏洵便亲自带他们到处游览,拜访名师大家,增广见闻,开阔眼界。
父子三人在拜访成都名士张方平以后,得到张方平的推荐。因此父子三人能得见当时的文坛领袖、翰林院大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当着“三苏”的面,把他们称赞了一番,转而领他们去见了当时的宰相韩琦。韩琦见了苏氏父子,也很高兴。
1057年举行的进士考试结束了,苏轼、苏辙同时名列前茅,考得十分顺利。当时的仁宗皇帝也看重苏氏兄弟的文才,朝罢回宫,他喜形于色地对太后说:“我今日得二文士,是四川的苏轼、苏辙。可惜我老了,恐怕不能对他们多加重用,只好留给后人了。”
不久,便对兄弟俩分别委任了官职,叫他们各显身手去了。苏洵没有参加考试,人们无不为之遗憾。但是,由于他的威望高,才气也大,因而朝廷也还给了他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苏轼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程夫人的谆谆教诲。
据《宋史.苏轼传》载: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贤良富有正义感的母亲。
她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时,程富苏贫,且苏洵一事无成,屡试不中, 程夫人不仅没有冷眼对他,反而安贫守志,“甘此蔬粝”,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促使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
对苏轼兄弟精心抚养教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
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汉书.范滂传》,范滂在临刑前,去向其母亲告别的母子对话时,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
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
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的美好思想深深根植在苏轼兄弟的心中。
司马光为程夫人写的墓志铭中也有过生动的记载:“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倨可讥可状。由是共贤之。……喜读书,且皆识大义……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贤母。”
相关资讯
上篇: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三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