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艰苦的行军:中国远征军穿越缅北野人山,四万英魂化作了沃土!
中国远征军穿越缅北野人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艰苦的行军。远征军老兵龙英说,缅北野人山步步危机,步步陷阱,如果稍微有一点犹豫和放弃的念头,稍微有一点动摇,就走不出野人山了。
缅北野人山,除了毒蝎、毒蛇,除了蚂蟥、蚂蚁,除了豹狼、虎豹,除了日军、野人,除了阴雨连绵,除了沼泽泥泞,还有热带丛林中特有的瘴气。
瘴气,科学的解释应该是热带雨林中的动物植物腐烂后,污浊的臭气不能挥发,积攒而成的有毒气体。瘴气也是热带雨林特有的。当初诸葛亮南征,很多士兵因为不明这种特有的自然现象,倒在了缅北滇西丛丛密林中。
雨季连绵不绝,整天下着阴雨,雨落在密密层层的树冠上,又落在战士们的身上。蚂蟥、蜈蚣、毒蛇……各种各样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多足昆虫毒虫,后半生盘跟在树冠上,前半身伸出来,一看到有人从树下走过去,就掉下来,掉进远征军的脖颈里,掉在远征军破烂衣服无法包裹的手臂上。
各种各样的昆虫毒虫,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成千上万只,成万上亿只,你刚捉到一只,就更多地掉下来,掉进你的脖颈里,掉在你的手臂上,钻进你的身体里,让你捉也捉不完。
你向前奔逃,前面还有更多的昆虫毒虫掉下来,你陷进了各种各样蠕蠕爬动的昆虫毒虫的包围圈中,你无法躲避,无可逃循。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腐烂的气味,雨滴和远征军穿着草鞋与光着的脚板让积年的落叶和尘灰沉渣泛起。雨总是在没完没了地下着,不舍昼夜,好像全世界的雨都倾泻在了缅北野人山中。
夜晚,走累了的远征军将士们停下脚步宿营,没有帐篷,没有房屋地上没有一个干燥的地方,有人发现了附近的山洞,战士们钻进去,一排排地躺下去,现在终于可以休息了,不用再遭受蚂蟥毒蛇的侵袭,不用再遭受阴雨连绵的骚扰,他们睡的很香。
然而,天亮后,他们没有一个人走出山洞——山洞里有瘴气,瘴气夺走了他们所有人的生命。
后面的远征军从山洞前走过,只看到一排排的尸体,他们像睡着了一样安详;再后面的远征军从这里走过,看到的是一排排的骨骸,毒虫猛兽将他们的肌肉吃光了。
无边无际的密林,无边无际的黑暗,无边无际的阴雨,远征军老兵龙英所在的新22师依靠前面的死尸辨认方向,依靠着顽强的求生信念,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谁也不知道前面还有多远,谁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远征军们骨瘦如柴,饥肠辘辘,他们互相搀扶着,拼尽最后的力气向前行走。
通向中国境内的所有路口都被日军封锁,前锋的96师不得不用小股部队袭扰敌人,引开敌人的视线,而后续的大队人马改变方向,另觅出路。在缅北野人山行走了几十天,靠着野菜和树叶充饥的远征军,怎么会有战斗力?派出的所有小股部队,最后没有一个人归队。
“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虫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本来预计在大雨季前可以到达缅北片马附近,可是由于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不得不以小部队牵制敌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转进。因此迂回曲折,费时旷日。”
片马现在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也就是中缅交界的地方。1900年,片马曾经发生过几场战事,拿着弓箭毒弩的傈僳族、怒族等各民族的当地人,与拥有枪炮的缅甸殖民者英军在这里打过几仗,居然各有胜败。
英军本来想从片马进入云南,然后占领西藏,或者进攻长江流域,没想到在小小的片马,2000名英军无法穿过滇西各族土人的伏击圈,甚至一名指挥官还被傈僳族神射手的毒箭射死了,英军只好退兵。
片马之役,在腐败懦弱只会割地赔款的清末历史上,实属难得。当人们来到片马,就会被片马的粗犷和坚韧所震撼。可令人奇怪的是,这样一场战役居然很少有人知道。历史是大海,我们了解到的只是一滴水。
杜聿明接着写道:“自6月1日以后至7月中,缅甸雨水特大,整天倾盆大雨。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此时皆洪水汹涌,既不能徒涉,也无法架桥摆渡。我工兵扎制的无数木筏皆被洪水冲走,有的连人也冲没了。
加以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蟥、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蚂蟥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骨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一个发高热的人一旦昏迷不醒,加上蚂蟥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
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我自己也曾在大洛患了回归热,昏迷两天,不省人事。全体官兵曾因此暂停行军,等我被救治清醒过来时,已延误了二日路程。我即令各部队继续北进,而沿途护理我的常连长却因受传染反而不治。200师师长戴安澜因重伤殉国,团长柳树人阵亡,96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为掩护主力安全而牺牲。”
季节年年变换,草木岁岁荣枯,野人山依旧寂静,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这片森林里,有四万名中国远征军的英魂,化作了沃土,化作了中华民族永恒的丰碑!

原创莫忘历史:中国远征军,野人山那段触目惊心、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
1942年,中国远征军败退野人山。那是一段让无数老兵都不愿再提起的往事。不是因为征战在异域,不是因为枪林弹雨的无情,也不是因为最后的战败,而是因为在野人山里让人触目惊心的那114天。原始森林中,用白骨铺就的回国之路,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不忍心再去触碰那些伤及灵魂的痛楚。有多少人坐下再也没有起来,有多少人睡了再也没有醒来,又有多少人对着自己昔日的战友扣动了扳机,又有多少人因为绝望而选择了自杀。
一个让杜聿明后悔一生的决定,让几万远征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踏进野人山,也让几万人永远留在了那里。野人山,当地人叫胡康河谷,汉语意思就是魔鬼居住的地方。远征军战士可以上阵杀敌,可以跟小鬼子肉搏,拼个你死我活,却怎么能斗过魔鬼呢?前面是陡峭的山崖,徒手攀登尚且困难,何况四个兄弟还抬着担架,他们不怕山崖有多陡峭,却怕担架上失去一条腿的战友该怎么办。怎么办呢?商量又商量,该怎么办呢?最后冲锋枪卡到最后一颗子弹,含泪射向了战友。
前方已经没有路了,要开始爬山了,战地医院里几百个躺着的伤员要丢下吗?杜聿明面对这近千的弟兄,该怎么办呢?连杜聿明都没了主张。伤员们眼中有孤苦无奈,也有大义凛然,他们是重伤员,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在战斗中拼命而负伤,却因负伤而成拖累,这个世界公平吗?走吧,大部队走吧,不能因为我们而受拖累,给我们留下一桶汽油就好。这位军长流泪了,这位军长跪下了,军长对不起兄弟,军长不住的磕头,不住的磕头。后续的部队看到这片焦土,闻到空气中的焦肉味,也不住的磕头,谁也没有例外。
雨季的丛林疾病横虐,而最容易被传染的就是卫生队的护士。一种病痛,或许可以抵抗,可同时感染了几种传染病又有谁体验过,抗争过。花一样年纪的小护士,发烧、疼痛、昏迷,已精疲力尽,病魔已经让她不堪忍受。那个清晨,或许她昨天来时就看到了那个断崖,或许她利用一晚上积蓄了力量,趁着清晨少许的清醒,跑着奔向了悬崖,纵身而下。
800里荒无人烟的野人山,进去了5万人,而出来的却只有区区几千人,4万英灵不都是亡在日本人的枪炮之下,而是在荒蛮的大自然面前,无奈的屈服了。手握钢枪,能打死豺狼虎豹,却消灭不了蚊虫的叮咬;人多势众,能开出一条血路,却阻止不了疾病的传染;众志成城,能相互搀扶鼓励,却抵挡不住瘴气的侵袭。雨说下就下,山洪说来就来,那是真正的比豆大还大的雨点,那是真正的比猛兽还猛的洪水,在大自然面前,再强的战斗力也会无可奈何,再坚的意志力也会消磨殆尽。八百里的野人山,你到底要吞噬多少抗日英雄的遗骨!
我们常说意志是磨练出来的,那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摧残。现在,当年远征军的老兵对那段凄苦的经历要么三缄其口,绝口不提,要么提起来依然是老泪纵横。那是他们铭在心中的痛,那是他们刻在骨里怯。他们在横尸遍野的战场上没有退缩,却在满是战友遗骨的回征途上心声胆怯;他们受了重伤没有喊痛,却在看到战友数小时就变成白骨时而痛彻心扉;他们征战异国离开家乡时没有流泪,却在看到战友绝望的眼神时痛哭流涕;他们在战壕里仰望星空没有想家,却在这荒芜的原始森林中如此的怀念母亲的怀抱。他们还只是一群刚成年的孩子啊!
本能的向前走,是他们唯一能对生命担起的责任。114天,对于一生或许是短暂的,对于那一次经历却是全部,对于没有走出野人山的抗日战士却是永远。杜聿明部2万多人,到达印度边境只剩2千人,经历了九死一生,走出魔窟的那一刻,他们除了呼吸和心跳也许什么也没有了,可是走出魔窟以后,他们迎来了自己蜕变的机遇。一年多以后,他们再一次进入了野人山,这一次,他们是带着必胜的信心和复仇的怒火。反攻,必须要从这里开始,从野人山开始,他们踏着战友的遗骨,把鬼子打的落花流水,把鬼子打的绝望透顶,他们胜利了,最终抗日战争也胜利了。
中国远征军,我们应该知道他们、记住他们、缅怀他们、心疼他们,他们也是作为中国人战斗在抗日的第一线,也是拿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日寇搏杀在血淋淋的战壕里,也是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屈辱奉献了自己的血肉之躯。不管他们后来怎样,但是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不是吗?
文中描述均根据远征军老兵口述有感而发。看后希望能给小编点个赞,谢谢!
密函:空投野人山,中国远征军需要食物给养!
中国重庆 1942年6月21日
转告中国航空公司的夏普先生,比赛尔将军指示:“请把所有目前租借给中国航空公司或由中国航空公司正在使用的美国军用运输机的编号通过无线电报报给美国陆军航空兵”。
人类历史上,“阿波罗”登月作为科技重大进步,所受质疑恐怕最多。至今“登月骗局”论还在引发重重猜测。不过也恰好印证了“阿波罗”工程本身的先进性。
那么,是什么火箭推着什么样的航天器组合飞往的月球?甚至在太空中航天器还原地掉了个头?宇航员在月球漫步时穿的衣服有什么讲究?这些冷知识,《航空知识》1908期P36图解给您。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热点地区,都有美国U-2高空亚声速侦察机的身影。作为冷战对手,苏联当然也研发了自己的同类型飞机,但命运却与U-2完全不同。从侦察机到科研飞机,M-55如何转变身份,又搞了哪些科研呢?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及冷战的考验,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毋庸置疑。不过,美国的10万吨级核动力超级航母也将成为中国未来航母的发展方向么?美国选择了通用化的舰载机也将成为中国未来舰载战斗机的标杆么?
《人类登月50年:月球行动,咫尺天涯》
《三亚机场,腾飞25载的凤凰》
《历史的轮回?“阿帕奇”升级方案》
《寓教于乐:登月行动的乐高精神》
《哥斯拉来袭,现代武器是否有应对之策?》
《美俄终止航天发射合作影响几何》
《M-55侦察机:不搞情报搞科研?》
《1950s·自行车射击模拟器》
全年210元超值包邮,每期快递送到你家!
买就送!为了回馈读者,我们会附赠“飞行前取下”刺绣钥匙链(型号随机发送),感谢各位对于《航空知识》的支持!
2019年精彩接力,2018全年合集同步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