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河南为什么没有美食?都是胡椒惹的祸

更新时间: 2025-10-09 14:44:43

阅读人数: 283

本文主题: 衣冠不南渡十大巅峰之作

河南,地处中原,物产丰饶,坐拥两大古都开封与洛阳,竟然没有什么美食。难道,鼎盛的唐宋皇家也吃得很寡淡?或者美食秘方很严密,没往外传?

按理说,河南应该有自己的菜系,不管是四大菜系还是八大菜系,应该有河南菜的一席之地的。可惜,河南愣是没有拿得出手的菜。

现在的河南与《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繁华有些相去甚远。在《东京梦华录》里的开封那简直是人间天堂,要什么有什么。荟萃了天下的珍馐美味。

为什么河南就没有美食呢?有历史的河南,自然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

帝都,美食荟萃,但这与民间没什么关系。

帝王家与百姓家那真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帝王家是以天下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帝都无美食。

运输条件有限的古代,天下能够进贡的新鲜食材十分地稀少。为了满足皇家的口腹之欲,只能从各地选拔好的厨师,然后就地取材。因此,帝都当地的优秀食材都进了皇家。留给老百姓可以发挥的食材就有限了。

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特色,帝都的小吃往往比较丰富。好的食材被皇家拿走了,剩下的部分更适合做小吃。

这个规律几乎适合于所有的古都。北京也是著名的没有美食的地方,但是北京小吃还行,爆肚儿、炒肝儿都不错。杭州也是这样。有人可能会说还有西安呢?西安也是小吃见长。唯一好点的可能就是南京了吧,但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可是在扬州、淮安,并不是南京。南京地处江南,物产更丰富,相对来说确实好点。

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是古都的河南就惨了,被帝王家连累得太重。

可能有的河南人会说,俺们吃的河南的美食就挺好的。但是,河南的美食确实很少能走出河南的。

胡椒,原产于热带地区,比如:东南亚、印度等地。中国不是原产地。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航海技术的发展,胡椒作为香料进入了我国。

毕竟是舶来品,万水千山地来到了我华夏大地,自然身价不一般。在唐宋时期,胡椒只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香料。官宦之家,以放胡椒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贵程度。

受这种风潮影响最大的就是河南了。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老百姓自然也要跟风。

河南人每天都喝的胡辣汤里面是胡椒,洛阳著名的水席更是胡椒的集大成。

这么浓郁的胡椒味,外地人确实很难接受。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东晋的建立。第二次,从安史之乱,避货南京,到南唐的建立,第三次,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的建立。

这三次,都是北方人的大规模南迁。其中以河南为重。

为啥叫衣冠南渡呢?为什么不是百姓南渡呢?衣冠者,士族也。士族是上层人,南迁的时候,可不是一个人两条腿就这么走着南下的。携家带眷,把中原的文化、中原的技艺都带到了南方。普通老百姓,有多少能活着走到江南?

都说江南出文人,这没错。一方面是江南物产能够更好地供给这些游手好闲的骚客们,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几次的衣冠南渡,将汉文化由北方为中心转移到了南方为中心。

达官贵人走了,能人异士也走了,剩下的北方连年战乱,谁还有心思读书,谁还有工夫研究美食?

逐鹿中原,河南历来就是战争的中心。再加上一条黄河,旱灾、涝灾不断。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美食,调节口味就显得有些多余了。能吃上饭,能吃饱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中原地区更愿意发展小吃,研究主食的花样。各种面食就成了中原地区的主打。

在乱糟糟的时代,饥寒交迫,三日粒米未进,这时候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烩面,远比满汉全席来得更实际。

这大概就是河南没有美食的历史原因吧。不是因为河南历史不丰富,而是因为河南历史太厚重。至于物产、地理位置,这不是主要原因吧。河南的隔壁是山东,山东就有鲁菜。爱吃的孔夫子,祖籍也是河南。难道是从河南到了山东才变成食不厌精的吗?非也。几千年下来,山东没有出过大一统的皇帝,也没有第一个地方做过帝都。

河南为什么没有美食?都是胡椒惹的祸

王朝之殇:衣冠南渡,衣冠难渡

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向中原迁徙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君主制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后西晋渡江后,中原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东晋政权。

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此次衣冠南渡之后,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

据估计,这一次衣冠南渡保守估计至少有2百万汉人离开胡人控制区,渡过长江南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自从炎黄以来,华夏历史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中原地区始终都是汉人统治,直到西晋末年,才发生了这样的惨剧。

这一次衣冠南渡持续了170年时间,据说客家人的迁移也是从这一次衣冠南渡开始的,中原的持续内乱导致了迁移不断,直到唐朝统一天下才逐渐结束迁移。“衣冠南渡”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四散流亡。

衣冠这两个字后来被引申为士大夫阶层,衣冠南渡本意是指中原士大夫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引申为中原文明向南方迁移。

为什么以士大夫阶层来代表所有迁移的人口呢?这是因为中原及北方的士族决定着当时的天下大势,世家大族在两汉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扬光大,士族的力量大到可以和皇权相抗衡,晋元帝司马睿就是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南渡的,除了琅琊王氏(王导),主导东晋政权的还有陈郡谢氏(谢安)、龙亢桓氏(桓温、桓玄)、颍川庾氏(庾亮)。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司马氏与琅琊王氏共同控制天下,琅琊王氏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门阀世家,其家族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左右着东晋的朝政。

除了这四大门阀家族之外,中原还有众多的世家大族,比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颖川荀氏、陇西李氏等,只是有的家族留在北方,有的家族南渡,也有的家族一部分留在北方,一部分南渡。

正因为门阀士族在当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控制了舆论与独家人才选拔权,有着庄园经济及大量的藏匿人口,有着强大的部曲及私人武装,是左右国家政权的重大力量,所以整个东晋都沦为世家大族的傀儡,就连开国皇帝司马睿都是傀儡,因此把衣冠南渡理解为士大夫向南迁移,进而引申为中原文明向南迁移。

“衣冠南渡”,并非所有的汉人及文化都迁到了南方,北方的汉文化也并没有消失,也依旧有汉人生活着。迁走的的只是政权和一些豪绅士族,而且大部分汉人依旧生活在北地。所谓的“衣冠南渡”只是对皇帝和大臣而言,对普通百姓来说并不存在“南渡”。不可否认有南迁的百姓,但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真正把自己子民全部带走。衣冠南渡,首先意味着中原文明的南迁,其次意味着中原文明在北方的溃败。衣冠南渡并不是什么胜利的南渡,而是中原士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避乱。衣冠南渡从来都不是什么华丽的词语。每一个字的后面带着的都是一次汉族的重创,是北方汉人的生命。

但文化与文明并不只是帝皇将相所独有,人民才是文明的创造者,是历史的推动者。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历史上北方游牧部落由北向南侵犯中原,有的北方游牧部落甚至还建立政权,但却没有一个北方游牧部落消灭中原文明与文化,有的只是文明的融合,当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血腥、杀戮,也相当漫长、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和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晋衣冠南渡之时,江南士族本来不买账,后来却被北方士族压倒

西晋亡于前赵刘聪,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皇帝刘聪派遣石勒、王弥和刘曜等人攻打洛阳,一番混战,洛阳被攻陷,皇族百姓被屠杀二十余万,西晋灭亡,史称“

”。永嘉之乱后,残存的司马皇族和很多士族百姓渡江

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史称“

东晋衣冠南渡之初,江东门阀其实是不买他们的帐的,司马睿到江东月余,重量级人物全都拿他当空气,没有一个来拜谒的,让司马睿极其尴尬。

但最终压制江东门阀,则靠司马睿的左膀右臂王敦、王导兄弟。王敦、王导出自琅琊王氏,是当时顶级士族,为了改善侨人的不利处境,他们进行分工合作,辅佐司马睿在江东建立政权。

其中王导的文化人气质足些,而且擅长当时的流行学问玄学,于是王导利用高超的声望和卓绝的交际技巧,团结江南士人。王导又首先向司马睿跪拜,江南士人才发现连王导都拜司马睿,看样子司马睿不简单,才愿意跟司马睿合作建立政权。

王敦的武人气质浓厚一些,就从军事上辅佐司马睿。他的办法就是先利用南人的魁首陶侃、周访等镇压杜曾、杜弢等人的起义,安定局势,然后就开始排挤南人。排挤过程中,用了很多毒辣的办法,比如借刀杀人、挑拨离间,借南人将领战败夺其兵权等等,最终,拥兵成千上万的江南豪族纷纷被驯化,义兴周氏被王敦消灭,吴兴沈氏被王敦收编,北来侨人集团终于对江南豪族确立了全方位的优势。

此后,江南士人虽然经济上没有受损,但只能担任二流官职。江南士族自身也对东晋以及南朝政权不热心,管起自己一亩三分地,比较少的参加东晋南朝政权的纷争。但其怨愤之情也是不可小视的,直到南朝,丘灵鞠还憎恨当年顾荣等人引北人南下,欺压南人,扬言要挖顾荣的祖坟报仇,后来陈子昂还作诗用此典故:“作客应呼范蠡船,还家先掘顾荣冢”。

标签: 观点评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