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云南十八怪”之父李昆武今天下午约你见面!他的新作竟然讲这个…
咱昆明有一个特本土的名人,他有多有名?
他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跨界题材漫画家”,他的年龄和经历让人看到了传统题材和时尚主题的贯通融合。
这么说你可能还想不到是谁,但如果提到这五个字,你一定能立即知道——“云南十八怪”!
没错,他就是“漫画云南十八怪”之父——李昆武!
30年前的国内成名作《漫画云南十八怪》,曾创造极高的销量,主人公“李小午”的形象更是随着云南山泉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李小午的原型就是李昆武老师本人哦!看青年时期的李昆武老师,是不是漫画中李小午的翻版呢?
“李小午”的原型——青年时期的李昆武
很长一段时间,云南街头买到的矿泉水上都能看到李昆武老师的大作,既是云南人最熟悉的“云南十八怪”故事的一次次相见,又是对云南的一次次宣传。这让云南人觉得熟悉又亲切。
不过,让他蜚声国际的作品是13年前创作的《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漫画三部曲,这套图书至今已被翻译成14种文字,并在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出版发行。
到目前为止,他的个人出版物已达三十余种,获得中国、法国、日本、阿尔及利亚等国多项大奖。
他的作品是用漫画记录生活的点滴,是关于彩云之南的特别记忆。
数以万计的手稿,全部来自他一笔一划的精心手绘,仿佛只有笔纸摩擦中那独有的韵律感,才能如实表达他对这片土地的独特热爱。这种纯手工创作的特质,也正是他入围法国“昂古莱姆大奖”的重要原因。
没有任何学院派背景的他,凭着对心中理想的坚持和那描绘生活的独特笔触,独辟蹊径,带来属于他自己,更属于这个世界的——李昆武漫画。
今天,李昆武先生带来了最新的作品《云路逍遥游》,他说,“这是把歌声掺进汗珠后凝结而成的果实。”
就在今天下午,李昆武约大家见面,亲自分享这个“果实”——
2017年11月28日 下午14:00分
昆明市龙泉路871号871文化创意工场内云南机器人创客中心
李昆武先生将向广大读者介绍其最新力作《云路逍遥游》的创作历程,并和广大读者朋友分享这30多年来对家乡云南的所见所闻和深情厚谊。
陈老师 13987126148
郑女士 0871-65814012
《云路逍遥游》第一次系统整理了李昆武1987年至1995年间独自骑行云南时记录和创作的完整素材,书中三十几年前的那些边疆风貌如今大多已无法再次寻得,很多绘画手稿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书是向《云南十八怪》出版三十年的致敬,更是对那段时期李昆武田野创作的整理和存档,书本的整体装帧摒弃了浮夸的设计风格,尽量采用更接近传统漫画的阅读体验,极具人文收藏价值。
《云路逍遥游》是回味,是记录,也是一种传承。
“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
李昆武,1955年出生于昆明。1972年高中毕业参军。1980年回到昆明,至2011年,任春城晚报美术摄影部主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边疆风情录》《逍遥游》《云南十八怪》等三十余部漫画丛书。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漫画三部曲。已签约由法国动漫公司进入动漫电影制作,或将成为中国现实题材的第一部动漫作品。
8米长卷《滇池沧桑图》原作在欧洲巡回展出。
《画忆昆明》(人文篇、风物篇)描述昆明老城的风景人文。
《春秀》一个中国妇女的坎坷人生。
《云端上的铁路》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在中国云南修建滇越铁路的故事。
《脚印》今天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原子和分子理论、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原子和分子理论、散射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有独创性,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今天是吴大猷逝世2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 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大师
吴大猷14岁时开始就读于南开中学读书,至此也开始了他与南开一生的不解之缘,他在南开度过了4年中学,4年大学,后又在南开大学执教2年。大学期间,他师从中国现代物理学先驱、南开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奠基人饶毓泰。在饶毓泰的指导下,吴大猷的才华被发掘得淋漓尽致,并被推荐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深造。
密歇根大学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最前沿的科研理论,吴大猷如临宝地,潜心科学研究,顺利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论文,后来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博格博士曾对他说:“我能获得诺奖,应归功于你的论文。”他发明的弯形红外光谱仪被美国工厂纷纷采用,影响了当时世界光谱仪的发展趋势。后来吴大猷又先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院校交流学习。
吴大猷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等职,主要负责的科目为电磁学、近代物理、量子力学和古典力学等。他把 ,他在教学中总是不断努力把学生领进新的科学领域,是 最早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 ,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吴大猷于北大和联大培养出很多科学精英,如两位诺贝尔获奖者 等等,他们后来都成了中国物理学界的中坚人才。
在读联大四年级的杨振宁正准备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在当时直接影响到今后研究方向和学术前途,所以他深知确定好论文的题目至关重要。杨振宁在吴大猷拟下十几个论文题目中选择了《以群论讨论多元分子之振动》并请吴大猷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吴大猷把一本《现代物理学评论》递给他,指导他看其中一篇有关分子光谱与群论关系的文章,也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数语点拨,确定了杨振宁终身的研究方向,并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20世纪90年代,我社与弗里曼出版社联系购权引进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著的《杨振宁论文集(1945-1980)》
李政道慕名投奔到吴大猷名下时还不满二十岁,但是当时因为个人原因,李政道无法顺利转学。吴大猷为了帮助求学心切的李政道便同几位教师商量,让李政道随班听课,参加考试,如果能通过考试就准许他入学。求知若渴的李政道学习起来格外轻松,吴大猷发现,即便是那些远远超出课本知识范畴的难题,他也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简直天赋异鼎。
李政道读大学的时候受到吴大猷的重点培养,并在大二就被推荐去芝加哥大学深造,所以李政道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中国有科学天赋的大学生更好地走上学术科研之路。1979年,由于国内尚未开设GRE和TOEFL考试,北美高校无法录取中国学生,李政道创造性地设计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即CUSPEA项目。李政道始终为此项目呕心沥血,不仅在宏观制度层面多方改进,还在细节上亲力亲为。他为每位学生写推荐信,连同他们的申请书都由李先生本人及家人一起封装、贴邮票并寄出。有时信件太多,塞满了附近的邮筒,以至于要让儿子李中清到另一街区投递。十年间,李先生凭借个人影响力推动这项考试并亲自组织,数千中国学子受惠于此。
,本书将于2022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上图为李政道为本书书稿题词。
吴大猷先生逝世后,李政道帮助创建了 ,主旨就是继续发扬吴大猷先生推动科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精神,促进国内科学教育发展以及增进学术交流。 基金会还设立了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世图的作者曹则贤教授和江晓原教授都曾获得过吴大猷科普佳作奖。
▲吴大猷科普佳作奖得主曹则贤新书《云端脚下:从一元二次方程到规范场论》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荐,获中国科协主办的2021年度系列评选活动“年度科普作品提名”。
基金会在每年暑期举办吴大猷科学营,两岸的大学生在一起探索科学。
新书发布、绝版淘宝、福利赠书,
还有科学家和未来科学家们的头脑风暴!
绝版影印数学、物理等经典好书!
数理人永久收藏!历时30余年打造世图科技143种GTM经典全收录
18.Greiner理论物理教程系列
19.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 上(18种)
20.Springer“数学研究生教材”之S. Lang的经典著作(4种)
21.日本及日裔数理科学家经典著作19种
22.俄罗斯及俄裔数理科学家经典著作13种(上)
23.俄罗斯及俄裔数理科学家经典著作9种(下)
24.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 中(9种)
25.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 下 (8种)
您可在以下我社官方自营店购买我社图书。由左至右可滑动查看店铺二维码,顺序依次是京东世图北京公司自营店、当当世图北京公司自营店、有赞世图北京的小店、淘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拼多多世界图书出版旗舰店,读者可自行扫码购买。
梁晓声新书《父亲》致敬父亲节
《父亲》用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全家人都靠父亲出卖体力供吃穿,不善于表达的父亲总是默默吞下生活中所有的苦。
他的愚昧与狭隘曾让自己的孩子遭受磨难、让家人之间有了隔阂,但当他开始老了,他也终于慢慢对自己和家人有了新的理解。
当一个儿子也步入中年时,父亲在他眼里已需要依附于自己的人格才能继续在社会上存在,这时如何让父亲重新获得与自己并存的人格已是父子关系中的头等大事。
本书除了《父亲》还收录了《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带锁的日记》《冰坝》。
父亲能和孩子互换角度看待人生。读这本书,青年人能从父亲的角度看看人生,中年人能从孩子的角度看看自己。
书中的父亲和我们许多人的父亲一样有缺点,我们总是希望父亲改掉自己的缺点却从未思考过他们何以如此观念落后、思想狭隘的原因,对此梁晓声在书中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这也是关于父辈生活时代与思想的思考。 阅读《父亲》,感受到时代的蹉跎岁月,还能感受到命运的坎坷崎岖。
这部短篇小说写得非常细腻,父亲的一切都在他的心理,矛盾、误解、冲突、情绪、感恩相互交织在一起,时代不同造就的心理差异让几十年的时间充满了各种人生羁绊,但同时也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
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 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