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再看一眼宋代缂丝“莲塘乳鸭”
上海博物馆仅展16天的“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将于1月1日落幕,今天是最后一天;东一美术馆“乌菲齐大师自画像”“现代艺术100年”将延展至2月。浦东美术馆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将人带回2000年前的罗马。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有新开的“古希腊人:运动员、战士与英雄”,在辽宁博物馆,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绘画精选展则是一场教科书级的西方艺术史大展。在海外,东京国立博物馆推出“兔年迎春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玛雅艺术中的神灵”呈现了文明的丰富。
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
展期:2022年12月17日—2023年1月1日
《莲塘乳鸭图》为南宋朱克柔所缂唯一巨幅传世珍品,经庞元济收藏,后由庞氏家族捐赠给上博。自1952年入藏上海博物馆以后,曾短暂地展出过;但由于丝织品的脆弱及文物保护的需要,已几十年未露面。此次展出,是《莲塘乳鸭图》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场馆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此次与《莲塘乳鸭图》共同展出的,还有两件庞氏家族捐赠的明清缂丝作品。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
展期:2022年12月21日—2023年4月9日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馆之一,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拥有着全世界范围内最完整的古罗马雕塑与庞贝古城壁画收藏。此次展览不仅是两千年前古罗马文明的展示,其中很多国宝级珍贵展品更是首次离开意大利。
展期:2022年12月30日—2023年5月21日
此为开馆展第一季,展出来自中国、美国、丹麦、巴西、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在内的85名(组)艺术家、88件作品。这些艺术家中最年长的生于1921年,最年轻的生于1988年,国际当代艺术最具时代性和代表性的一批艺术家几乎均在列,展览作品具有强烈代表性和辨识度。
慕琴生涯——丁悚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文献艺术展
展期:2023年1月1日—2月15日
展览聚焦上海美专的第一任教务长丁悚,通过五个单元767件作品和文献,还原丁悚极为丰富的艺术人生。希望通过对于现在有关丁悚的文献进行的较完整的搜集、梳理与展示,唤起对于近现代视觉文化的研究兴趣;也希望借丁悚的“笔头”与“镜头”,向今天的观众展示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上海展开的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与趣味,一窥“海派”新文化的原点与盛况。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地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展览以六大板块集齐了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四任”、“沪上三熊”等名家名作,以及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等名家名作。
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
地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展期:2022年12月16日—2023年2月24日
作为上海美术学院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展览学术品牌项目,此次展览旨在讨论艺术在城市更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1
展期:2022年12月17日—2023年2月26日
展览基于2021年2891个展览,通过广泛的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850种文献,统计出111位(组)艺术家为代表。年鉴展展现《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
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
展期:2022年11月29日—2023年2月14日
展览是迄今为止研究谢稚柳、陈佩秋学术与艺术最为完整深入、规模最大的学术展览。展出的许多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露面,如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陈佩秋《墨笔牡丹蛱蝶图》,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品谢稚柳《荷花》《红叶银雉》等。

龙泉宝剑“刀光剑影”的锻制与传说
龙泉剑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晚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晚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越绝书》载:“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铁剑三枚,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晋代,朝廷在欧冶子铸剑之地设龙渊乡,以资纪念,唐时避高祖李渊名讳,改名龙泉。龙泉因剑得名,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于世。
一把龙泉剑,从原料到成品,须经过打坯、热锻、铲、锉、镂花、嵌铜、磨光、装潢等28道工序。其中最为关键是锻炼这一道工序。
龙泉剑的冶炼,从初期的青铜剑转化为铁剑演变到夹钢剑,再发展到纯钢剑。夹钢剑的锻造过程大体经历:锤打、刨锉、 磨光、镶嵌、淬火、钢磨六大过程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龙泉市沈广隆剑铺的第四代传人沈新培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这些珍宝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提到博物馆,你会想到什么?是常看常新的展览,还是静默无言却内蕴深厚的珍贵文物?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看看各大博物馆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些文物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时光流逝也无法掩盖它们的光芒。
前段时间,被形容为“连拆6个盲盒”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公开最新成果,引发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想到了三星堆博物馆收藏的诸多珍贵文物,比如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来源:三星堆博物馆网站
人们常说的青铜神树,多指Ⅰ号大型铜神树,它分为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
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有专家认为,这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
不只是青铜神树,还有青铜立人、金杖……由于跟人们印象里中国中原文物有着巨大差别,至今仍有人开玩笑,说这会不会是外星人的杰作?
看到这个水晶杯时,经常会有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了,因为它实在太像现代的杯子。
图为战国水晶杯图像。 杭博供图
战国水晶杯是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特征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
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该水晶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名单。
四十多年前,经过考古队的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这些兵马俑“千人千面”,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共同组成了秦始皇那个庞大而神秘的“地下军队”。比如,兵马俑可以分为步兵、骑兵和车兵三大军种。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网站上,有着这样的介绍文字: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幅《清明上河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内外的热闹景象,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资料图: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观看石渠宝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图》。中新社发 张浩 摄
我们来看看它的艺术水准有多高:其全长5米多,车轿、骡马、船只无一不包;画中人个头虽小,表情却刻画得相当到位:惊恐、卖萌、撒娇……妥妥都是“戏精”。
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忙着“送外卖”的小哥,挂着牌匾的高档医馆,正在闲聊的人们……处处都流露着古代最真实的烟火气。
“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主角,就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剑。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网站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一柄“越王勾践剑”。它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制作精良,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令人惊叹的是,历经两千余年,纹饰仍然清晰精美、剑身锋利无比,有“天下第一剑”之称。
聊到甘肃省博物馆,就不得不提那尊鼎鼎大名的铜奔马。
资料图:参观者欣赏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铜奔马”真品。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从侧面看去,这匹骏马昂首嘶鸣,躯干结实、四肢修长,三足腾空,一足踏飞“燕”作为支撑。不仅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也堪称卓越,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
搞笑的是,许多网友都说,观赏这件文物,最好做足心理建设再看“正脸”:谁能想到,侧面看起来威风凛凛的铜奔马,正面却是一个歪脖儿咧嘴大笑的表情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珍贵文物,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之一。
四羊方尊。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从体型上看,它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构思相当大胆,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栩栩如生,各据一隅,足见当时工匠的实力。
素纱襌衣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也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从款式来看,它似乎有些平平无奇,但却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重量仅为49克,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堪称“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素纱襌衣(直裾)。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网站
古人常说,"轻纱薄如空",说的大概就是这件素纱襌衣吧。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而得名。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
长信宫灯。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网站
令人惊叹的,是它所体现的环保理念。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
1986年,良渚遗址的反山墓地开始发掘,出土许多保存良好的玉器。
其中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约6.5公斤、外方内圆、刻有神人兽面“神徽”,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得名“玉琮王”。
资料图:浙江博物馆展出镇馆之宝——“良渚玉琮王”。中新社记者 王远 摄
它亦是浙江省博物馆的珍宝,向世界展示着古老、厚重、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当然,上述文物只是众多博物馆馆藏中的一小部分。后母戊大方鼎、“中华第一龙”……文物是人类智慧的见证。在博物馆里,每件藏品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值得与之用心交流。
文物同样见证着历史。2021年的春晚舞台,一件“国宝”佛首站上了C位。它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那穿越千年的微笑,令无数人泪目。
为什么常说要多去博物馆,多了解那些珍贵文物?这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爱护、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让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原标题: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这些珍宝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相关资讯
上篇:古代的十大名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