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有四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除了葛朗台,你知道其它三个人分别是谁吗?
欧洲文学有四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除了葛朗台,你知道其它三个人分别是谁吗?_作业帮
欧洲文学有四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除了葛朗台,你知道其它三个人分别是谁吗?
英国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法国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俄国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父亲形象
今天是父亲节,我的微博也发布了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父亲形象,有的和蔼,有的幽默,有的严格,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汇总一下,也有一些微博没有发布的。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 · 弗兰克写的日记,记载了她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历程。安妮一家只有她的父亲奥托 · 弗兰克活着走出了纳粹集中营。1945年6月,奥托回到了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把一个犹太女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独特经历与全世界共享。安妮热爱自己的父亲,在日记中经常会写到他。即便如此,奥托先生在看到女儿的日记之后也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我必须承认,安妮的思想如此深邃,这让我非常惊讶。日记中的安妮和我所了解的女儿大相径庭……我的结论是:我和安妮相处融洽,这种情况下的我尚且如此,那么,大部分父母对自己孩子有多少了解可以想见。”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背影》
《背影》是我国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作品,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他们父子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文中所记的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都难以忘怀。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同寻常了。与父亲的穿戴形成对比的是,朱自清却随身带着一件紫毛大衣。这件大衣是父亲托人定做的,并亲自为儿子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其爱子之心,从中可见一斑。
作为玛格丽特 · 米切尔《飘》中的女主角,斯嘉丽 · 奥哈拉尊敬自己的母亲,但也知道无论在个性还是脾气上,她都是父亲的女儿。她继承了父亲杰拉尔德 · 奥哈拉身上爱尔兰人好斗的性格、敏捷的头脑,当然还有坏脾气。与此同时,她也拥有父亲身上其他的优点:意志坚强,热爱塔拉庄园这片红土地。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圣诞颂歌》
《圣诞颂歌》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三部圣诞小说之一。书中的鲍勃 · 克莱切特忠诚可靠、任劳任怨,虽然老板埃比尼泽 · 斯克鲁奇是个守财奴,但他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努力让老板满意。查尔斯 · 狄更斯笔下的这位父亲不仅想尽一切办法让家人过上一个快乐的圣诞节,而且对那么一个难侍候的老板,也能怀有一颗包容的心。鲍勃 · 克莱切特天性乐观、忍辱负重,和斯克鲁奇的吝啬刻薄形成了鲜明对比。幸运的是,克莱切特积极向善的人格取得了胜利,斯克鲁奇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他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发现施与比接受更快乐。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杀死一只知更鸟》
阿迪克斯 · 芬奇完全配得上“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这一光荣称号。哈珀 · 李的这本经典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巴马,当时的种族歧视现象非常严重,律师阿迪克斯 · 芬奇常常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不管他人的肤色和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这位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维护正义,他在挑衅和恐吓面前毫不退缩。正直沉稳、为穷人伸张正义的阿蒂克斯 · 芬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悲惨世界》
在维克多 · 雨果的这部杰作中,让·瓦让认为自己收养孤女柯赛特是命运的安排,是生活给了他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作为一名逃犯,让·瓦让认为,如果没有柯赛特,自己可能重蹈覆辙,再次陷入犯罪的深渊。雨果的这部作品记录了法国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但柯赛特是悲惨世界中的一盏明灯。因为有了柯赛特,冉 · 阿让成为雨果笔下人物中的道德楷模—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为了养女柯赛特和马里尤斯的幸福,他可以奉献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追风筝的人》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 · 胡赛尼的这部小说发生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其中的父子关系既错综复杂,也令人黯然神伤。小说中的“爸爸”集正直与勇敢于一身,在这样一位形象高大的父亲面前,儿子阿米尔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可是,阿米尔后来发现“爸爸”也有一些小秘密,从此他对心中那个完美无缺的父亲有了全新的认识。小说中还有阿米尔家的仆人父子— 阿里和哈桑。玩伴哈桑之死促使阿米尔返回阿富汗,他希望纠正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挽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上述人物的坎坷经历时而令人惊喜,时而令人心碎。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傲慢与偏见》
我们可以先从简 · 奥斯汀的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 · 班纳特和她的父亲班纳特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说起。班纳特先生有五个女儿,他的妻子是个异常敏感的人,非常相信命运的安排。二女儿伊丽莎白和父亲最为贴心,这让班纳特先生得到了不少安慰。在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伊丽莎白告诉父亲,她爱上了达西先生,要和他结婚。班纳特先生告诉女儿:“我不相信有人能够配得上你……可是,现在看来我好像错了。因此,我真心诚意答应你们的婚事。我的女儿,我找不到一个比他更配得上你的男人。”此情此景几乎令所有人为之动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纳特对柯林斯的态度,父亲幽默得支持了伊丽莎白。
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之《投书贼》
年幼的莉赛尔和她的养父汉斯 · 休伯曼之间的关系让这本书有了灵魂。尽管养母不太喜欢莉赛尔,时不时地会给她一耳光,养父却视莉赛尔如己出,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她,也是她的精神导师。他教会了莉赛尔读书,为她拉手风琴,用音乐安抚莉赛尔不安的心灵。在汉斯 · 休伯曼这位粉刷匠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他的宽厚善良和帮助他人之后的无怨无悔,这位养父也因此成为马克斯 · 苏萨克这本书中的另一条主线,同时也是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这一暗无天日背景中的一抹亮色。
跟随黑龙江文学馆线上展,重温龙江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温柔细腻、善良勇敢、坚强乐观、个性独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总是那么丰富多元,独具魅力。她们的精神品质在文学世界里光彩夺目、影响深远,映照出了社会的进步与历史的变迁。在第115个国际“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黑龙江文学馆推出线上展,通过盘点黑龙江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女性角色,致敬那些曾在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以及所有的女性作家们。
萧红《生死场》(1935年初版)
金枝是萧红在《生死场》中塑造的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苦难中的坚韧和反抗精神。尽管她的反抗失败了,但她的觉醒和挣扎却让人看到了女性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她的命运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周立波《暴风骤雨》(1948年初版)
刘桂兰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中的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在土改工作队的帮助下,她从一个受压迫的童养媳,逐渐觉醒,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并积极参与到土改斗争中,成为妇女骨干,体现了土改时期妇女解放的意义,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精神风貌和革命精神。
曲波《林海雪原》(1957年初版)
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小白鸽作为一名战地医生,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她用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与少剑波之间朦胧美好的战地爱情,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温情。
丁玲《杜晚香》(1979年发表)
丁玲在这篇小说中描写了普通农村妇女杜晚香,成长为省劳动模范的过程。她勤劳善良、无私奉献,对劳动有着由衷的热爱;她乐观坚韧、积极向上,勇于开拓,渴望参与到火热的建设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刻思想内涵的女性形象。
林子《给他》(1980年发表)
作为曾风靡一个时代的组诗,林子在《给他》中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女性形象,她纯净美好,独立却不失温柔。对待爱情,她执着追求,大胆热烈,对情郎怀着诚挚的爱恋。这组诗作曾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作奖,并为诗人带来了“中国的白朗宁夫人”的赞誉。
张抗抗《北极光》(1981年发表)
陆芩芩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当代女青年。最初,她对生活和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但她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精神层面的差距,并认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和生活方式,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体现了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1983年发表)
在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中,梁晓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北大荒知青群像,其中裴晓芸是一个善良、纯真但自卑的女知青。她敏感细腻、自尊自爱,也坚韧顽强,刚正不阿,她在暴风雪之夜持枪守卫在哨位上,微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生命在暴风雪中获得了永生。
阿成《赵一曼女士》(1995年发表)
小说讲述了抗战英雄赵一曼女士被敌人逮捕后,送进医院治病、监禁、脱逃以及最后光荣牺牲的过程。在有限的篇幅内,作者对这位英雄人物进行了传神生动立体地描绘。她喜欢欣赏雪景,也喜欢丁香花的清香,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意志坚定,从容淡定,身上弥浸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张雅文《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2002年初版)
反战题材纪实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身处比利时的中国女性钱秀玲从德军秘密警察枪口下营救一百多名比利时人的真实故事。小说展现了她的智慧、勇敢,以及她行为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迟子建《晚安玫瑰》(2013年发表)
中篇小说《晚安玫瑰》讲述了两个女性故事,吉莲娜孤独沉静,赵小娥平凡坚强,她们的命运遭际有相似之处,也有巨大差异,但精神内核却是一致的,从而共同构成了女性生存状态的复杂性。迟子建用这两个角色,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力量是多元和深刻的。她们的故事,就如同带刺的玫瑰,也许尖锐无比,却依旧美丽动人。
李琦《女士们》(2023年发表)
赵一曼、萧红、张权,都是在哈尔滨所走过的岁月里,曾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名片。诗人以女性视角描绘自然、家园与爱,在组诗《女士们》里抒发感怀,向她们致敬。“她们是盛开在命运原野上的花朵,美丽而悲怆。她们把生命、成就、精神和美好留给世界,有过她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原标题:《跟随黑龙江文学馆线上展,重温龙江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