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读历史应读懂普通人的价值

更新时间: 2025-10-17 17:11:29

阅读人数: 605

本文主题: 读历史对现在的人有什么意义

人类社会过去所有的一切,就称之为历史。历史是最无情的,它变化多端,它经常并不是按帝王或者权贵的愿望来发展的,它是千千万万个无法预测的因素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各种机缘巧合,来对人类社会施加有形的乃至无形的影响的。

对于历史,我们还应该知道,任何历史问题都没有所谓的唯一或者标准的答案,历史不只有一种解释,这是因为历史研究是一个人的主观活动,不同的历史研究者写出不同的历史,对历史提出不同的看法。

对一个历史问题的看法,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的,我们经常说要把历史放到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就是这个意思。抽开了具体语境,把一段历史与其具体语境分离开来讨论,那种讨论经常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就是对史料的批判,其次是对帝王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批判,第三是对权力的批判,第四是对过去历史写作的批判。

历史记载中的明君贤相几乎都是不真实的,不是被美化,就是肆无忌惮的臆造,历史成为了统治工具的一部分。说得更明确一点,在帝王掌握绝对权力的体制下,不可能产生真正利国利民的君主的。哪怕一个天生慈悲为怀的人,一旦赋予了他绝对的权力,这个人便很容易被权力异化为一个冷酷无情的君主。

由于我们醉心于帝王史观和宏大叙事,所以对帝王和英雄在道德和人格上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瑕疵,哪怕成千上万条生命在他手里面葬送,也可以轻描淡写地被一笔带过,甚至完全不提。读任何历史,对帝王的所谓伟业歌功颂德和顶礼膜拜,一定得分外小心,不要让帝王的史观左右了你的历史思考。

当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二十四史》以及各种官方的记录不是扭曲的,就是有选择的,其实是不可信的历史。为什么不可信?因为掌握政治权力的帝王可以任意销毁、篡改和歪曲历史。对这些人来说,历史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他们所认可的内容去记载和解释。以帝王史观所撰写的历史,几乎都是对历史的歪曲。因此梁启超在提倡新史学之时,便明确指出了“二十四史,二十四姓家谱而已”。

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多数情况下不在于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资料,而在于我们对历史和资料本身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取决于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等各种因素,但是历史观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必须对帝王史观进行批判,不要崇拜权力,不要崇拜帝王。最近我出版了三本书,《那间街角的茶铺》《历史的微声》和《碌碌有为》,我都在不断地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历史不是帝王英雄创造的,如果说他们对历史有影响的话,那么他们对文化和文明的摧毁远远多于建设,而文化和文明的建设者则是广大的普通人。所以我明确地指出“历史学家要为百姓写史,哪怕是凡夫俗子每天坐茶铺的‘毫无意义’的日常行为,也远胜于一代枭雄所谱写的横尸遍野的血泪史”。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读历史?我们首先要敬畏历史,对于那种试图创造历史的人,要抱着极高的警惕。当帝王或英雄指挥千军万马,无数生命就会灰飞烟灭,我们一定要认真想一想,如果你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员,或者你是被铁蹄所征服的人,从这样的战争中,你和你的家庭会得到什么,或者会失去什么?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历史的记录和历史的写作经常被统治者用作为一种有效的统治工具。他们一直操控话语霸权,利用权力的工具来美化他们的统治,对于人民的痛苦避而不谈。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们企图利用历史的编撰来告诉老百姓,要逆来顺受地接受他们的统治;老百姓要感到自己的卑微,要对帝王和权力顶礼膜拜,要像神一样地供奉着他们,维护着他们的名声;要让老百姓都相信,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伟大而慈悲的君王所赐予的。

当我们阅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在任何一个文明和任何一个国家,权力没有那么神圣,帝王和帝国也没有那么崇高,真正神圣和崇高的就是占组成这个国家99%的普通人,以及他们的福祉,他们的诉求,他们的幸福,他们的美好未来。任何给他们造成灾难的帝王和任何权力掌握者,无论建立了一个多么强大的王朝,都应该受到历史的审判,而不是被赞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每一次大的战争,其实都是文明的倒退,然后经过许多年无数普通人的辛勤劳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当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创建起来后,往往不是长治久安,而是新一轮的动乱又开始了。

人类能吸取历史教训吗?其实人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很多,但是我们也经常会看到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权力让他们自我膨胀,自以为无所不能,因此他们是最少敬畏历史的人。他们试图把历史的解释为己所用,凡是与其不同的历史认识,都视为异端,自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我在《历史的微声》中阐述过,历史并没有规律。如果一定要找到所谓“规律”的话,那么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可以算一条。在绝对的权力之下,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物,都不可能走出这个历史的魔咒。

所以怎样读历史?一定要让我们的老百姓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认识到,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宗接代等等这样的日常行为,就是文化和文明世代传承的主要推动的力量。要认识到普通人地位不应该卑微,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没有他们的声音。哪怕普通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当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一定会被这个世界听到。

读历史应读懂普通人的价值

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董宇辉:你要知道怎么过好自己的这一生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董宇辉和历史学家王笛的那场直播?

我以为,这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直播。

在那场直播里,看俞敏洪、董宇辉和历史学家王笛三人的精彩分享, 听董宇辉讲他自己对历史中的大事件大人物与普通人的感受与总结

那场直播也是为数不多地让我从头看到尾地直播,并且还颇有感触。

直播中,董宇辉问起历史学家王笛从写宏大叙事到写普通人的故事,这当中是否有一些契机或者是关键点?

王笛老师说,他之所以会选择历史中的普通人来书写,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他接触了成都百姓的生活日常,到后来去国外留学写街头文化 ,这些都带给了他许多新的研究与思考。

此外,他还举例说明了普通人在历史当中的重大贡献,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成都和四川火锅的来处等等, 为什么历史上都没有追寻它们的源起?

想想确实如此,无论是读历史类书籍,还是看历史类电视剧,亦或是讲述历史的纪录片,我们所接触所看到的都是对帝王或者英雄人物的赞扬与歌颂, 却从未见到历史中普通人的具体生活与真实故事。

这或许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恰如后来董宇辉在总结这一段时说的那样:

很显然,这就是人类现实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啊!

无论家长多么希望孩子能够有大出息,成为大人物,做一些了不起的大事,最终大部分孩子都将是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一员。

当然,我们面对和接受现实,并不是意味着从此躺平, 而是在立足现实的情况下,做好自己能做的,可以做的

那或许有人会问了,既然到最后大家都是普通人,那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就符合了王笛老师在《碌碌有为》一书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天读过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书的作者马伯庸也有着与历史学家王笛相同的历史视角。

为此,出于兴趣与好奇,也源于机缘巧合,同时在 后,马伯庸写了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

如书名所言,《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的是

作者马伯庸通过6个真实故事,娓娓道来那个朝代里最容易被忽略,甚至从不会被提起的人和事。

第一个故事由一位名叫帅嘉谟的数学学霸引出,他因为计算能力强,在接触官府账册后,发现了账册中一个

由此税赋疑点,帅嘉谟展开了深入调查,并开启了一场近十年的《徽州丝娟案》。最终,上上下下盘根交错带出许多人,帅嘉谟的结局也并不好。

除此之外,书中其它5个故事也都是真实史料,在经作者的笔触后,让我们读来 不觉妙趣横生,同时又发人深省。

平常日子里,我很少读历史书籍,但自从读了《显微镜下的大明》后,我才深刻体验到

历史学专业:读懂过去的人,才有底气走向未来

!根据教育部2022年数据,历史学本科就业率93.2%,超过不少热门专业。为什么?因为历史学培养的是“通才”:能写、能说、能研究,还能从复杂信息中提炼规律。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学历史就像当“时光侦探”,从碎片中拼出真相;又像“社会医生”,用过去的经验诊断当下问题。这种能力,恰恰是人工智能时代最稀缺的。

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一台精密机器,历史学就是它的 。学生不仅要记住“机器”的零件(事件),更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运转(规律),甚至预测它未来怎么升级(趋势)。

学历史≠背年代!它训练的是三大硬核能力:

这些能力,公务员、教师、媒体、企业管理岗全都需要。

看政策风向标: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2023年文旅部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达6832家,5年增长40%;研学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

:中小学历史教师缺口持续扩大,2023年仅广东省就新增历史教师岗位1800+;

:文博策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旅策划岗位年均增长15%;

:选调生、公务员考试中,历史学可报岗位占比超30%。

一句话:文化自信的时代,历史学是“挖井人”,越深挖越值钱。

:历史成绩好,语文阅读能力强,对政治、地理也有兴趣;

:喜欢安静思考,有耐心“啃”大部头书籍,对人文话题敏感;

:想稳定(教师/公务员),或对文化行业有热情(博物馆/出版)。

:数学极差但文科突出的孩子,历史学是优质选择;反之,文理均衡的孩子建议优先考虑更“广谱”的专业。

顶尖985:北大、复旦、南开(学科评估A+);

性价比211:陕西师大、华中师大(师范类就业强);

双非黑马:首都师大、西北大学(地域资源好)。

:大一大二夯实文献学基础,大三主攻世界史(就业面更广);

vs考古学:历史学更偏理论,考古学要下工地;

vs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分析能力更强,汉语言写作要求更高。

:想进顶级文博单位或高校,需读到博士;

:本科毕业平均月薪5000-6000元,但5年后涨幅明显。

:本科期间辅修法学、新媒体或管理学,打造“历史+”复合竞争力。

:历史学不是捷径,但一定是厚积薄发的长线投资。如果孩子真心热爱,请支持他——这个时代既需要“造火箭的人”,也需要“记住火箭为什么升空的人”。

圆梦小编整理了吉林高考公布的2024年数据,历史学专业历史类最低分的大学是赤峰学院、物理类最低分的大学是延边大学。

标签: 历史学专业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