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报告文学作品集《千年圆梦: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纪实》出版
近日,扶贫报告文学作品集《千年圆梦: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纪实》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为筑梦、追梦、圆梦三篇,讲述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奋斗故事,展现决胜过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扶贫脱贫工作一直处在进行时。“筑梦”篇生动描绘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历史群像,记录了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四面八方纷纷伸出援手,支援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贫困决战的生动场景。“追梦”篇则主要聚焦于个体刻画。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无数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扶贫干部、驻村干部、乡村第一书记是扶贫事业的积极推动者,贫困地区的各级组织、支部书记、员干部、有胆有识的创业者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扶贫脱贫的带头人,带领和激励更多的人开拓进取,共同摆脱贫困,走向富足小康。本书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些奋斗、抗争、辛劳、付出、奉献与牺牲给予铭记和书写。2020年底,全面脱贫攻坚战顺利告捷,中华民族的千古一梦终于圆满实现。“圆梦”篇以极富情感的笔触,以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作者们的笔下,脱贫攻坚这一桩伟大事业,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无比的光芒。脱贫攻坚不仅是中华民族里程碑式的划时代事件,也是对全世界减贫事业、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文学是时代的书记员,脱贫攻坚这项波澜壮阔的时代伟业,必然要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正如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本书主编李朝全认为的,脱贫攻坚主题文学是国家大事的时代表达。而本书无疑是对这场时代大决战的一次客观真实表达,读懂这本书,更是读懂一个梦想,读懂一个国家,读懂一个时代。

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成效纪实
为名家名作走向世界打牢地基为了能让中国当代作品“走出去”,相关部门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第一期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承担的20种图书,至今已经完成翻译出版工作的图书有曹文轩的《草房子》(俄文版)《红瓦》(俄文版),周大新的《安魂》(阿拉伯文版)和格非的《隐身衣》(法文版)。由中国作家协会承担的25部作品,已有贾平凹的《高兴》(瑞典语版)、毕飞宇的《推拿》(英语版)、麦家的《解密》(英语版)、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西班牙语版)、王丽萍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斯瓦希里语版)等9部作品正式出版。2015年以来,中国出版集团承担了第二期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的13种图书的翻译出版工作。高水准的翻译和权威出版社是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因素。翻译工程立项资助作品的译者包括了葛浩文、陈安娜、艾瑞克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汉学家翻译家,确保和提升了作品的翻译质量。同时,不少作品与企鹅出版集团、兰登书屋、杜克大学出版社、双行出版社等国际知名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效渠道和宝贵契机,并为今后该工程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翻译工程第一期中负责出版发行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西班牙语版)的五洲传播出版社也因该工程的推进,对自己的海外出版发行项目信心满满。“文学翻译的难度众所周知,为此,我们聘请了一批跨文化交流和文学领域的专家,包括国内顶尖的西语专家、西班牙的孔子学院院长、大学教授和墨西哥总统的首席翻译等,可以说是荟萃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精英。”五洲传播出版社社长李红杰说道。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作品在此之前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发行于海外,但这次他的《红瓦》和《草房子》两部作品受到该工程的大力支持,对他本人来说意义非凡。“这项工程为中国当代作品能够顺利‘走出去’开启了一个直通世界的通道,已经得益于该工程并发行于海外的作品都将为后续工程中的作品提供宝贵的经验,只有长期以往,才能让中国作品逐渐被世界认同。”曹文轩说。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徐则臣的作品《跑步穿过中关村》(英文版)也借该工程之力于2014年在海外出版发行,他认为该工程无论从政策还是资金上对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都是相当大的。“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过程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让依赖较缓慢的自然常态下的作品输出变得更加高效和高质。希望这项工程能够在进行中越做越完善,程序越做越精简,持续不断地资助并扶持中国当代作品走出去,以质以量立足海外,届时世界将不得不正视中国文学,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文字来了解中国。”让中国当代文学实现“可持续输出”为了使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始终保持良好的势态,真正实现文学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各相关部门既八仙过海又同舟共济,努力把东风吹得更加强劲、把风帆扬得更高,让更多的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乘上这艘大船,驶向世界各地。借翻译出版工程的契机,中国作家协会也对1978年以来中国文学发展情况及翻译出版情况做进一步梳理,了解重要作家作品的对外翻译出版情况,并加强与各出版社国际版权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各国汉学家、翻译家的交流与沟通,扩大与国内知名作家及青年作家的联系范围,让更多的作家了解该工程,最终达到以多种形式增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影响力。李敬泽表示:“无论是作家、翻译者还是出版方都对该工程抱有很大的期待和热情,从中国作协来说,会继续总结这个工程开展两年以来的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把这个工程持续推动下去。中国文学、文化的‘走出去’需要耐心,不能浮躁,这个工程开了一个好头,我们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做出不断的努力,才能最终收获果实,实现我们自己的作品能够可持续地输出并立足于世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坚持“坚持标准、突出重点、结合实际、讲求效益”的工作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文学翻译和图书推广。目前,除了跟踪推进前两期已经立项项目的执行情况外,已经着手今后关于该工程的相关工作。正在建立代表国家水准、传承中华文明、反映时代风貌、适于国际传播的“走出去”图书基础书目库,择优把基础书目库中的优秀文学作品报送,确保报送的书目精中选精,优中选优。还将建立中外译者合作机制,通过实行资助译者实名制,可以切实提高翻译出版质量。总局进口管理司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这一重要平台,持续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走入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心中,让他们通过文学这一诉诸心灵的方式,更准确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人。
刘锦棠:纪实文学中的传奇人物-吾爱源码acg次元论坛
刘锦棠:纪实文学中的传奇人物 刘锦棠是中国现代纪实文学的先驱,他以其深入研究、真实记录和生动描述而闻名于世。他的著作既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又揭示了人性的各种面貌。以下是刘锦棠在纪实文学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影响: 1.《江湖人物》: 在这本书中,刘锦棠以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洞察力,真实地描绘了中国江湖文化中的各种人物。他准确地反映了江湖生活的艰辛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勇气和坚韧。 2.《老北京的味道》: 这本书记录了刘锦棠独特的北京味道之旅。他深入城市的巷弄和小吃摊,采访了许多老北京人并记录下他们的故事。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物和场景,读者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3.《红色记忆》: 在这本书中,刘锦棠回顾了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通过记录那些参与过革命的人们的经历和见证,还原了这段历史的真实与血泪。他丰富的笔墨和真实的叙述方式,引起了读者对革命历史的思考和回忆。 4.《乡土人物》: 刘锦棠在这本书中选择了一些中国乡村中的人物进行记录和描写。他展现了他们的生活、信仰和智慧,同时也呈现了乡村社会的变迁和挑战。通过这些乡土人物的生动形象,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多元面貌。 刘锦棠的纪实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典范,更是社会历史的见证。他通过真实的记录和深度的观察,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复杂和多样的面貌。他的作品不仅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同时也鼓励人们思考和思索现实中的问题。刘锦棠是中国纪实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将继续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