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综合评价第一,奔驰做了什么?
来自:经销商大观 肖波 3月26日,梅赛德斯-奔驰的中国经销商投资人和相关代表,在北京开了一次沟通会。这场由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秘书长宋涛主持的会议规格颇高,汇聚了2025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地区经销商工作部的众多核心成员,以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领导。事实上,这已经是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梅赛德斯-奔驰工作部今年的第二次沟通。1个月之前的2月18日,海口举办的凯达大会上,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大众进口车六大品牌的汽车经销商投资人已经选出了品牌工作部,并与厂商代表沟通。经销商之声,有效反馈市场真实情况 继海口凯达大会后,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再次强调,将依托《经销商之声》等分析报告,切实有效反馈问题,发挥积极作用做好厂商互动的桥梁。这种表态的重要原因是,受智能化电动化冲击,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剧变,传统汽车品牌销量和利润均出现下滑,豪华车也未能幸免,无论汽车厂商还是经销商均面临转型挑战。市场舆论对传统车企也比较不友好,唱衰声音不绝于耳,并且时常出现过度解读。以德系豪华品牌为例,去年时常爆出关于BBA的经销商退网消息。而真实的情况是,虽然有经销商集团因压力较大出现店面调整,但豪华品牌整体网络保持相对稳定。以梅赛德斯-奔驰为例,尽管有岗位优化和网络调整传闻,但据今年2月在海口举办的凯达大会发布的经销商之声反馈,奔驰目前综合评价位列豪华车品牌第一。有奔驰经销商反馈,去年传闻某经销商集团华南地区奔驰店退网为不实信息,相关店面实际上并没有投入运营。同样,其他豪华品牌的一些退网信息,也有很多是源于品牌的主动调整策略。尊重事实,奔驰品牌满意度第一 综合市场信息和相关经销商反馈后可以看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奔驰能位列豪华车品牌经销商满意度第一,源于产品导入、技术更新、营销创新的本土化体系加速推进。首先,2024年核心产品矩阵年度交付同比增长超6%,长轴距GLC SUV、长轴距C级车分别达到超40%和超10%的年度同比销售增长,E级月均销售过万台。基盘销量保持稳定源于厂商平衡了销量计划和激励制度,保证了经销商运营利润。第二,高端豪华形象持续,豪华旗舰车型S级轿车的年度销售继续在其细分市场保持领先。高端豪华形象得以保持,很大原因在于奔驰是过去两年持续保持品牌营销投入的豪华车企业。第三,智能化提升,L2+导航辅助驾驶的客户使用率提升,豪华品牌首个“无图”L2++全场景智能驾驶已处于多城实测阶段。本土研发团队在奔驰智能技术研发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加快了智能产品的落地速度。第四,2025年将引入超过10款新车型,包括基于MMA平台的全新长轴距纯电CLA,以及国产加长GLE车型。传统油车技术储备和电动技术方面,奔驰在传统豪华车品牌中明显领先。第五,优化经销商体系,建店、升级的投资成本降幅超25%。且2025年将战略性地主动优化网络布局,在不影响为客户提供便捷专业服务的前提下,精简低效能网点。第六,坚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投入,星愿基金构建覆盖环境保护、文化艺术、驾驶文化、教育支持及社会关爱等领域,由星愿基金资助多年的“故宫造办处考古遗址研究”项目成果展,将于2025年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特展之一向公众开放。在市场内卷环境下,坚持责任和公益事业的投入,是企业文化的长期深层次表达,通过与用户和相关参与者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和联接,起到积极正向的示范效应。CADA品牌工作部,直面挑战构建厂商共赢 尽管奔驰在豪华车市场依然保持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和重要地位,但需要重视的是,汽车市场发展存在自身经济调节周期。尤其是面对产业升级、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多重压力,汽车企业依然需要关注不断变化的市场现实。比如现阶段传统豪华汽车品牌面临的年轻化营销创新、品牌价值维护等课题,都是需要直面的挑战。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在过往10多年中,始终致力于推动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构建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长期和谐共赢。尤其是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内卷,汽车企业和汽车经销商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传统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是否失去竞争力了?CADA品牌分会工作部沟通会的使命,不仅能为品牌经销商发展提供交流平台和提供发展思路,还将从行业层面提出建议,完善经销商退出献计献策,保障各方利益,协助汽车厂商进行主动策略调整。与此同时,面对纷繁芜杂的市场乱象和各类传闻,工作部通过事实为依据的反馈可以正本清源,鼓舞行业信心。点 评:得道多助,经销商厂商双向奔赴 近年来,由于豪华品牌发展遇到瓶颈,关于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信息时常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经常被形容车企和经销商的矛盾。不过从整体角度看,作为汽车销售服务网络的经销商群体,依然是汽车厂商的重要支持者和跟随者。依然以梅赛德斯-奔驰为例,今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发言响应号召不盲目内卷,这种积极正面的观点却被某些舆论曲意解读。而在与奔驰经销商们的交流中,大多数投资人和相关代表都对段建军的观点表示支持。还有经销商坦言,放眼整个豪华品牌的中方负责人,段建军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名列前茅,而且有担当,在舆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多次公开发言,很多外资职业经理人是不愿意尝试的。这让我想起2025年奔驰新春沟通会上,在介绍完2024年工作成绩后,段建军特别提出——“非常感谢唐仕凯先生过去13年来对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市场做出的贡献。”通常情况下,管理层交接期间,很少有人愿意发表类似的表态。而尊重传承的感恩心态,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正派的职业素养,也是经销商群体信任段建军的原因。当然,毋庸置疑现阶段传统豪华品牌面临着转型时期的挑战和压力,但正如中国古贤所言——得道者多助。经销商网络是传统车企最重要的财富,只要双方充分沟通,秉持互信共赢的原则,必然能实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经销商综合评价第一,奔驰做了什么?
来自:经销商大观 肖波 3月26日,梅赛德斯-奔驰的中国经销商投资人和相关代表,在北京开了一次沟通会。这场由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秘书长宋涛主持的会议规格颇高,汇聚了2025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地区经销商工作部的众多核心成员,以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领导。事实上,这已经是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梅赛德斯-奔驰工作部今年的第二次沟通。1个月之前的2月18日,海口举办的凯达大会上,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大众进口车六大品牌的汽车经销商投资人已经选出了品牌工作部,并与厂商代表沟通。经销商之声,有效反馈市场真实情况 继海口凯达大会后,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再次强调,将依托《经销商之声》等分析报告,切实有效反馈问题,发挥积极作用做好厂商互动的桥梁。这种表态的重要原因是,受智能化电动化冲击,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剧变,传统汽车品牌销量和利润均出现下滑,豪华车也未能幸免,无论汽车厂商还是经销商均面临转型挑战。市场舆论对传统车企也比较不友好,唱衰声音不绝于耳,并且时常出现过度解读。以德系豪华品牌为例,去年时常爆出关于BBA的经销商退网消息。而真实的情况是,虽然有经销商集团因压力较大出现店面调整,但豪华品牌整体网络保持相对稳定。以梅赛德斯-奔驰为例,尽管有岗位优化和网络调整传闻,但据今年2月在海口举办的凯达大会发布的经销商之声反馈,奔驰目前综合评价位列豪华车品牌第一。有奔驰经销商反馈,去年传闻某经销商集团华南地区奔驰店退网为不实信息,相关店面实际上并没有投入运营。同样,其他豪华品牌的一些退网信息,也有很多是源于品牌的主动调整策略。尊重事实,奔驰品牌满意度第一 综合市场信息和相关经销商反馈后可以看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奔驰能位列豪华车品牌经销商满意度第一,源于产品导入、技术更新、营销创新的本土化体系加速推进。首先,2024年核心产品矩阵年度交付同比增长超6%,长轴距GLC SUV、长轴距C级车分别达到超40%和超10%的年度同比销售增长,E级月均销售过万台。基盘销量保持稳定源于厂商平衡了销量计划和激励制度,保证了经销商运营利润。第二,高端豪华形象持续,豪华旗舰车型S级轿车的年度销售继续在其细分市场保持领先。高端豪华形象得以保持,很大原因在于奔驰是过去两年持续保持品牌营销投入的豪华车企业。第三,智能化提升,L2+导航辅助驾驶的客户使用率提升,豪华品牌首个“无图”L2++全场景智能驾驶已处于多城实测阶段。本土研发团队在奔驰智能技术研发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加快了智能产品的落地速度。第四,2025年将引入超过10款新车型,包括基于MMA平台的全新长轴距纯电CLA,以及国产加长GLE车型。传统油车技术储备和电动技术方面,奔驰在传统豪华车品牌中明显领先。第五,优化经销商体系,建店、升级的投资成本降幅超25%。且2025年将战略性地主动优化网络布局,在不影响为客户提供便捷专业服务的前提下,精简低效能网点。第六,坚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投入,星愿基金构建覆盖环境保护、文化艺术、驾驶文化、教育支持及社会关爱等领域,由星愿基金资助多年的“故宫造办处考古遗址研究”项目成果展,将于2025年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特展之一向公众开放。在市场内卷环境下,坚持责任和公益事业的投入,是企业文化的长期深层次表达,通过与用户和相关参与者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和联接,起到积极正向的示范效应。CADA品牌工作部,直面挑战构建厂商共赢 尽管奔驰在豪华车市场依然保持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和重要地位,但需要重视的是,汽车市场发展存在自身经济调节周期。尤其是面对产业升级、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多重压力,汽车企业依然需要关注不断变化的市场现实。比如现阶段传统豪华汽车品牌面临的年轻化营销创新、品牌价值维护等课题,都是需要直面的挑战。CADA品牌经销商分会在过往10多年中,始终致力于推动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构建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长期和谐共赢。尤其是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内卷,汽车企业和汽车经销商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传统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是否失去竞争力了?CADA品牌分会工作部沟通会的使命,不仅能为品牌经销商发展提供交流平台和提供发展思路,还将从行业层面提出建议,完善经销商退出献计献策,保障各方利益,协助汽车厂商进行主动策略调整。与此同时,面对纷繁芜杂的市场乱象和各类传闻,工作部通过事实为依据的反馈可以正本清源,鼓舞行业信心。点 评:得道多助,经销商厂商双向奔赴 近年来,由于豪华品牌发展遇到瓶颈,关于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信息时常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经常被形容车企和经销商的矛盾。不过从整体角度看,作为汽车销售服务网络的经销商群体,依然是汽车厂商的重要支持者和跟随者。依然以梅赛德斯-奔驰为例,今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发言响应号召不盲目内卷,这种积极正面的观点却被某些舆论曲意解读。而在与奔驰经销商们的交流中,大多数投资人和相关代表都对段建军的观点表示支持。还有经销商坦言,放眼整个豪华品牌的中方负责人,段建军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名列前茅,而且有担当,在舆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多次公开发言,很多外资职业经理人是不愿意尝试的。这让我想起2025年奔驰新春沟通会上,在介绍完2024年工作成绩后,段建军特别提出——“非常感谢唐仕凯先生过去13年来对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市场做出的贡献。”通常情况下,管理层交接期间,很少有人愿意发表类似的表态。而尊重传承的感恩心态,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正派的职业素养,也是经销商群体信任段建军的原因。当然,毋庸置疑现阶段传统豪华品牌面临着转型时期的挑战和压力,但正如中国古贤所言——得道者多助。经销商网络是传统车企最重要的财富,只要双方充分沟通,秉持互信共赢的原则,必然能实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政策促车市回暖,3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实现同、环比双降,尚未走出困境|车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田野 于建平 北京报道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5年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4.6%,同比下降3.7%,环比下降2.3%。库存预警指数进一步下降,与车市升温,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等有较大关联。进入2025年以来,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是连续第二个月下降。看似“回暖”的信号下,车市真的走出寒冬了吗?政策带动车市回暖进入3月,车市进一步回暖。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3月1—23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15.4万辆,同比增长18%,环比增长25%;今年以来累计零售433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新能源车零售62.2万辆,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40%;今年以来累计零售204.8万辆,同比增长34%。销量转好也带动经销商库存情况的缓解。从经销商库存预警分指数情况看,3月市场需求、平均日销量、经营状况分指数环比上升。市场的逐步升温,使得经销商在今年一季度销量完成情况较好。调查显示,有34.1%的经销商表示可以按计划完成,有20.3%的经销商表示完成率在90%—100%,有22.0%的经销商表示完成率在80%—90%。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华夏时报》记者谈道,总体来看,3月车市的增量主要来自政府“两新”政策(汽车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及促消费激励措施的推动,各大车企新品投放和促销力度的加大,春季车展启动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影响。今年3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波新车密集发售的高潮,各车企纷纷推出新车型,以抢占市场份额。据统计,当月上市或预售的新车超过30款,覆盖20万元至55万元的价格区间。这些新车不仅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而且在智能驾驶、续航提升及配置升级等方面也各有亮点,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叠加厂家纷纷推出加配不加价,增加质保期,以及金融保险优惠等措施,对销量增长起到较强拉动作用。其预计,3月乘用车终端销量在190万辆左右。崔东树也补充表示,展望4月,汽车市场走势整体稳定。随着多地春季车展活动的举办,以及多个城市出台限期促消费政策,叠加本省补贴,汽车市场热点升温,预计市场需求及销量将有所回升,保持稳健增长。但他也强调,北方地区因进入农忙,农村消费者到店量减少,南方部分地区则受清明节传统习俗影响,清明前后购车下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4月汽车市场。压力尚存需拓宽盈利渠道尽管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经销商的生存压力依旧不小。“54.6%的库存预警指数,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经销商仍面临库存积压风险。尽管同比、环比实现双降,但荣枯线之上的警报未解,行业依然处于‘不景气区间’。”崔东树对记者指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样给汽车经销商带来了巨大压力。长期以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硝烟弥漫,车企为了提升销量,不断向经销商施压,导致经销商进销倒挂现象日益突出。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于3月12日发布的《202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24年超八成汽车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的情况,60.4%的汽车经销商价格倒挂幅度达15%以上。另据统计,新车销售额占整体收入的75%,同比下滑7.1个百分点;在经销商的毛利构成中,新车销售的毛利贡献为-17.7%。2024 年上半年,我国30家上市车企净利润总和仅377亿元,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差距明显,多数车企利润同比下滑,部分新势力车企仍深陷亏损泥潭。尽管车市销量同比略有增长,但车企与经销商所承受的压力却有增无减。车企凭借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尚可勉强应对困境,而经销商受多种因素制约,流动资金愈发捉襟见肘。经销商与车企之间的关系,也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变得愈发紧张。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满意度降至历史最低点,仅为56.1%,较2023年下跌8.7%。在这种紧张的关系下,经销商犹如置身于夹缝之中,库存积压所导致的资金周转难题,成为了他们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了避免经销商间恶意低价竞争,同时刺激消费,不少车企推出‘一口价’政策,包括部分车型一口价、限时一口价及焕新一口价等多种促销措施。本次经销商调查反馈显示,该模式虽能短期刺激客流量转化,形成‘薄利多销’的集客效应,但‘一口价’是否可以长期存在,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汽车分析师高登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与此同时,本次调查中还特别指出,今年以来,经销商集客转化周期显著延长。54.1%的经销商明确指出,转化时间大概在半个月到1个月之间。这或与竞品车型较多、消费者趋于理性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为此高登建议,汽车经销商必须积极求变。一方面,要基于市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预估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囤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消费者的购车信心。同时,将降本增效作为核心任务,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并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如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平台,拓展销售半径,缓解库存压力。此外,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主机厂也需重新审视自身策略,充分考虑经销商的实际承受能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金平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