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9 00:13:39
吴海庆教授的课题成果《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书稿终于完成了,历经数年,查考了浩繁的古代文物与诸多古籍,再加以深入思考梳理成文几近40万字,可以说是开创之作。因为“江南美学”本身就是一个正在热议的学术论题,而其远古起源则要详考其文化基因,更是颇费周章。阅读了海庆的大作,其论述之宏阔,工作之细致,视野之新颖,文字之清丽,更加令我深深感动。这是一个颇具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这一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诚如海庆文中所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由多个地域审美文化汇聚交融而成的,江南审美文化是其中的翘楚之一。然而江南审美文化的原始基因与基本精神是什么?其形象体系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又说:“江南美学同时也是一种建构中的当代美学,因为江南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优秀审美品质的文化,在这种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审美精神与观念必然能够向当代世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这里涉及本课题的三个非常重要的基本价值:首先,对于“江南美学”的论述本身就具有学术前沿性,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地方”【place】这一重要内涵。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为主要维度,特别关注人具体生存之“地方”即“家园”,其是否“在手”与“称手”等等,以及人在“家园”【地方】之中眼耳鼻舌身的具体感受。中国古代美学即以其绘声绘色之艺术形象表现了“地方”之可视可感之特色,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具体描述了远征将士之具体感官由称手到不称手的亲历过程。而本课题即以丰宏的文字与实例论述了江南特有的“湖光山色”与“星辰大海”,呈现了“稻耕之韵”“光滑锋芒”“有彩肌理”“温润玉色”“协调张力”“纤秾彩绘”“缠绵丝绸”等等身体感官“称手”或“不称手”的感受,使人有亲到江南之感。课题以具象的力量阐述了生态美学“江南”这一“地方”的丰富内涵,从而成为生态美学“地方”这一美学内涵的有力阐释。其次,本课题从“江南美学”这样一个特殊视角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美学“强有力的声音”。新时代,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已经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之必然。曾几何时,黑格尔等西方学者试图极力否认中国历史文化,包括美学与艺术的独特价值,将之视为不发达的“象征型艺术”,处于“前美学阶段”等等。这显然是一种完全立足“西方视角”的狭隘的歧见。本课题以“文化时空”、“原始序幕”与“审美文化”等理论三章与石器、玉器、陶器、骨器、木竹、身体、乐舞与丝绸等等实证七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极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江南美学的理论深度与巨大的时空广度,成为彰显中国美学无比深厚丰富的有力铁证。这正是本课题的重要贡献之处。再次,本课题以文献的丰富与有力的论证从江南美学的独特视角阐述了中国美学久远而深广的“文化基因”。本课题遵循王国维等国学大家“以地下论证地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了近百年特别是近年来出土文物的丰富资源论述了中国美学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基因传承。本课题充分利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与钱山漾文化的考古资料,论述了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实际上也通过对这些江南新石器文化的历史性展现,与学术界对黄河流域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文化的美学研究一起,共同揭示了远古中国美学基因的主要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