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30 15:32:21
清朝末期,政局昏暗,统治者对内腐败,对外软弱无能。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政府为向列强赔偿巨额赔款,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压榨和剥削,导致民众疾苦,民怨四起,动荡不安。尤其是清政府加大税收力度,使得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太平天国”。然而,除太平天国外,黄淮一带还有另一股农民武装力量与清朝政府进行抗争,那便是“捻军”。捻军的抗争历史长达十八年,对清政府构成了持续性的威胁。
捻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那时中国北方便已出现了捻子的活动。那么,什么是捻子呢?“捻”字本意为用手搓棉花,制成一根绳子。当地方言中,捻子即指一群、一伙人的意思,常见三五成群组成一捻。捻子最初的形式较为松散,主要是农民群体在灾年中因无法负担苛捐杂税而联合起来抗争。起初,捻子的活动规模较小,清政府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然而,随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重征税,百姓生活愈发艰难,捻子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有武装力量的反抗队伍。
捻军的正式成军标志发生在1855年。那时,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开始北伐,捻军受到了鼓舞。1855年秋,捻军的各路首领在亳州雉河集会,并在会上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王”,制定了《行军条例》。捻军的组织结构开始趋于正式,并分成了五个旗:黄旗由张乐行领导,黑旗由苏天福掌控,白旗由龚得树指挥,蓝旗由韩奇峰领导,红旗则由侯士伟统帅。尽管捻军的规模已然庞大,初期由于各旗互不协调,战斗力分散,反而未能发挥出人数上的优势,屡次遭遇清军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