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实一种是短篇小说吗

更新时间: 2025-10-03 07:19:43

站內所有关于现实一种是短篇小说吗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现实一种是短篇小说吗有关的所有知识

短篇小说细读‖余华《河边的错误》

一般而言,侦探故事的价值在于布局到谜底揭晓的过程,读者沉浸在解谜的快感之中。 《河边的错误》,余华让一个疯子以同一形式连续三次犯案,而且每一次都被刑警马哲抓到。如果说第一次读者还能体验到解谜的快感的话,一种形式在三万字的小说中多次重复,这种乐趣是趋于衰竭状态的。 这点,小说家心知肚明。关键在于,余华为何让一个疯子连续三次以同一形式犯案? 在解读《河边的错误》时,有必要重新回忆余华在此前不到半年发表的《四月三日事件》,对比来看,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四月三日事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怀疑周边的每一个人想在四月三日这天杀害他。 根据这一提示,重新翻看《河边的错误》,会发现许亮这个人物与《四月三日事件》主人公的异曲同工,而这个人物也是《河边的错误》的题眼。 小说家在讲述疯子以同一形式的三次犯案时,都安排了一个叫许亮的男人在现场出现。以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眼光,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叫许亮的男人与凶杀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说家的匠心之处在于,这个三次都到场的名叫许亮的男人只是恰巧出现在现场,和凶杀案没有联系。 以刑警小李的视角来看,许亮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许亮本人也需要自证清白。 然而,小说家给许亮的打造的性格是 “他总把别人的事想成自己的事。常常是我钓上来的鱼,可他却总说是他钓上来的。” 也就是说凭借其优柔的性格,即使刑警并不怀疑许亮,许亮也会坠入他人认定自己是凶手的焦虑之中。 如此,可以发现,这个叫许亮的男人实际上就是《四月三日事件》主人公的变体。他们并没有真的做过什么,但由于对世界信任感的丧失的话使得他们异常敏感。他们认为他们迟早会成为他人的眼中钉,迟早被他人除掉。 所以,小说家实际上是借三次凶杀案来检测许亮这类人的反映状态。 第一次凶杀案爆发,许亮的做法是逃跑。 第二次凶杀案爆发,许亮自杀未遂。 第三次凶杀案爆发,许亮自杀成功。 从大侦探波洛的视角看来,许亮之所以逃跑、自杀,是因为他与凶杀案有关。许亮在凶杀案后的对被怀疑的恐惧以及由此作出的反映,实际上是在坐实他人的怀疑。 合理的博弈策略是,许亮以热心市民的身份提供线索或者默不作声等警察找上门。 然而小说家让许亮具有孤僻,耽迷自身幻想世界的性格特点。这类人符合莫言在《清醒的说梦者》中提及的,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 这样,会发现,凶杀案实际上就是在打破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刑警探案,揪出凶手,实际上就是为了修复被打破的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 所以,在侦探故事中,很少会见到不与侦探合作的人物。因为各方都想揪出凶手,重新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但翻看《河边的错误》,那种与侦探积极合作的人物处于消失状态。第一个受害者幺四婆婆的性格也是许亮的另一个版本,孤僻,终年不与他人打交道。 本篇除刑警外的所有人物,无一不具有这种特征。唯一例外的是小孩。小孩是刑警的积极合作者,也就是说小孩实际上充当了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但这个社会秩序维护者在第三次凶杀案中被残忍的杀害,这值得玩味。 由此,可以发现《河边的错误》和一般侦探小说的不同。余华运用了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但在价值表达上反其道而行。 这篇小说分为三章,每一章用意如下: 第一章:沿用侦探小说的叙述策略讲述第一起凶杀案,布局,解谜,公布答案。 第二章:小说家的价值输出和侦探小说叙述策略并行。首尾快速讲述第二场和第三场杀人事件。中段,许亮的出场承载了价值表达,同时小说家安排了两种侦探思路的辩论,一种认为凶杀是疯子,一种认为凶杀是许亮。 第三章:小说家的价值表达占据上风。让刑警马哲去杀掉疯子,再让刑警马哲以精神病来逃脱处罚。这样小说实际上实现了一个轮回,秩序的维护者最终被秩序放逐。 《河边的错误》之前,余华没有处理过如此复杂的事情。这篇,他成功了。 但他的成功同样造成他的缺失。 在《四月三日事件》中,余华并不追求事件的完成,因此他打开了人物的感官世界。但在《河边的错误》,故事的讲述策略有所进展,但也因此,放弃了对人物感官的经营。 这是小说家收之东隅失之桑榆的地方。

...
相关标签:
现实三杰名单一览表 现实不爱小说原著叫什么 现实与虚幻 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四种表现是什么 现实主义三杰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