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11 03:02:59
我国当代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生前最在乎的是读者。他曾在多种场合里表达清醒的“读者意识”,并给读者奉献了一部用六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现实主义力作《平凡的世界》。如今,这位当年敢于“背对文坛、面向大众”的优秀作家,在英年早逝后的二十多年来,不断被无数读者所缅怀,并形成了强大的“路遥热”现象。
路遥当年为何拥有清醒的“读者意识”,以及拥有怎样的“读者意识”,这一切均需要从他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说起。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滋养。他懂得自己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只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人可以亏人,土地不可以亏人”;“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式哲思的朴素箴言,是路遥这位有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长期思考人生与艺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位认定“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的作家,自然会在其创作中以诚实劳动而尊重读者,并提升读者。
在《平凡的世界》创作中,路遥的“读者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上发表后,他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优秀青年作家”,文学界为他思维的前瞻性和深邃性激动不已。《人生》的巨大成功给路遥带来荣耀,但他从成功的幸福中断然抽身,开始潜心创作长篇《平凡的世界》,进行更为艰苦的文学远征,他决心把这部“三部、六卷、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然而,就在路遥高举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大旗向长篇小说进军之时,我国1980年代中期的文坛风向却发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纷至沓来,许多作家在“八面来风”中纷纷转向,这样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边缘化也在预料之中。在这个时期,路遥的头脑却格外清醒,他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不能拿这样规模的作品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去做某种新潮文学和手法的实验,那是不负责任的冒险。也许在以后的另外一部作品中再去实验。再则,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的读者看的。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大红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