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6 09:11:17
[steed;fine horse]
又如:骏骨(骏马的骨头。比喻贤才);骏驭(良马拉的车驾);骏乘(骏良,骏马,骏骁,骏珍,骏骑,骏驹。都指良马)
[outstanding person]。如:骏足(比喻贤能才俊);骏步(比喻贤才的足迹);骏民(贤人);骏才(才智杰出的人)
又如:骏发(迅速耕作);骏逸(本指马行急速。引申为超凡出众、才华纵逸);骏奔(急走,快跑);骏骥(良马)
又如:骏命(上天或天子重大的命令);骏庞(笃厚,大厚);骏业(宏伟的事业);骏功(大功);骏烈(盛业)
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
又如:骏异(优异);骏概(英武的气概);骏彩(华美);骏徒(优秀的学生)
2495进贤冠 【原文】今文臣所着纱帽,即古之进贤冠也。 【译文】现在文臣所戴的纱帽,就是古代的进贤冠。 【诠释】 进贤冠;是古代汉族冠饰之一,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明代改称梁冠。原为儒者所戴, 唐 时百官皆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轶事典故 进贤冠;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 是梁冠的一种。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 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成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在西汉,这种冠帽只罩套在头顶的发髻上,用帽頍系于颌下以固定之,戴上之后并不牢固。东汉时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帻,等于在冠下加了帽座。帻在古时本是劳动人民用来扎裹头发不使散乱所用,两端有带子可以从头上系于颌下。秦时武士用赤帕裹头,从前额向后脑包裹时叠出一条装饰边,称为"颜题"。西汉时戴帻并不把头顶全包住,因为帻也常是空顶的。 通常以铁丝、细纱为材料,冠上缀梁,以梁的多少区别等级,常见有一梁、二梁、三梁数种,以三梁为贵。冠的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巾帻之上。此冠在两汉时期较为常见,汉代以后历代相袭。自晋代起,皇帝也戴五梁进贤冠。元代以后曾一度用于侍仪舍人,清代以后其制被废。 -----诠释----明·张岱《夜航船》笔记 2496貂蝉冠 【原文】为侍中、中常侍所服之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
...《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的小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本书还对张居正所诠释的帝王之道,以当代人的视角进行了独特评论。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朴拙中带有几分稚趣,可爱又不失传神,兼具欣赏性和收藏性。
《帝鉴图说》由明代万历年间的帝师、内阁首辅张居正编撰,全书共选编了历代帝王政治故事117篇,每篇都附有直解和形象古朴的版画,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虽然每篇故事篇幅不长,却藏有鉴往知今的大道至理。本书不仅是为官者、管理者的经典训诫,还是广大读者丰富阅历、增长智慧的知识宝库。
1.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虽条目仅止百余,而上下数千年理乱之原,庶几略备矣。——(明)张居正
2.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3.如果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籍经典中的璀璨明珠,那么《帝鉴图说》则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