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8 00:19:21
群里“引火汤”的讨论,加上医道“咄咄逼人”(狗头保命)让我解析,使我不得不深入了解了解这个方子,查查资料,找找古籍,那今天童童就跟大家讲讲鄙人对“引火汤”的浅薄了解。
古籍中关于“引火汤”德记载主要有两处:
熟地(一两)元参(一两)白芥子(三钱)山茱萸(四钱)北五味(二钱)山药(四钱)茯苓(五钱)肉桂(二钱),水煎服。
肾为水火之脏。肾阴即元阴、真水;肾阳即元阳、真火。足少阴肾经入肺、循喉咙,达舌根。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遂成咽喉疼痛之症。本方之中,用熟地、玄参、山茱萸、山药等滋阴降火之药,再用肉桂、白芥子等引火归元,从而使阴虚之火引归肾宅,咽痛之症自然消失,故名「引火汤」。
用于治疗阴虚所致的咽喉疼痛症。有滋阴清热之效。
陈士铎(清朝医学家)《辨证录》
熟地(三两) 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二钱) 水煎服。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