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18 22:28:17
这本书,花了两三个月了,终于看完了。 在美国这部书是给十来岁的小孩子看的,所以我觉得自己被鄙视了。十来岁的小孩子能看懂这本书,词汇量也太大了吧。我看得晕晕乎乎的,多少词不认识,多少词看着眼熟,鬼知道什么意思,连猜带蒙的看呗,当然大家也知道我英语水平,不是很烂,而是烂透了。 迄今为止,看过的英文小说只有《hunger game》,被誉为由于词汇太少,以及太浅显,花了3天看完,都感觉不好意思。 相比hunger game来说,the hobbit是写的好。托尔金据说是一个语言学家,当然他自创了精灵语言,在魔戒里已经得心应手,同时据说他是一个朗读高手。 而the hobbit是非常适合朗读的,In a hole in the ground there lived a hobbit.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善良勇敢相互关心 Not a nasty, dirty, wet hole, filled with the ends of worms and an oozy smell, nor yet a dry, bare, sandy hole with nothing in it to sit down on or to eat: it was a hobbit-hole, and that means comfort. 你瞧老头子说话娓娓道来,托翁本身说话的调子,感觉就有点像干豆腐。 至于干豆腐在beron那里,讲故事,更展现了托翁讲故事的能力,一边总结前面的事情,一边进行情节的发展,丝丝入扣,丝毫不乱,叫人拍案叫绝。 之后,魔戒的开篇,也是讲故事,也怪有趣的。 整个故事线路也是一环扣一环,我觉得虽然是人家的处女作,但是托翁一开始就把结构设计得妥妥的。看了小说,你就知道为什么电影必须拍成三部了,因为托翁就是设计了两个断点,不看到这个断点,你就没办法大喘气,你会迫切的想知道后面的情节,他们一行人是否安全了。他们后面的旅程怎么展开,而托翁在每个断点上,都让你完全放松,加点诙谐的情节,如在beron的情节,在lake-town的故事,而之后,你的全部神经有绷紧直到故事结束。 而大的故事里还套小故事,如第一段已经拍成电影的,bilbo的 疑虑,食人妖,goblin和兽人的故事一气呵成,贯穿头尾。接着beron,黑森林,蜘蛛和木精灵的故事也是让人无法停止,而最后屠龙以及五国之战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最后两章,才让人完全平复。 有时候能想象出,老头子讲故事的情节,他绘声绘色的给你讲龙什么样子,木精灵的城堡是什么样子,beron的农庄什么样子,我只是觉得老头子是在是萌,除了goblin和兽人,什么东西都让他讲得超萌无比,食人妖,古鲁姆,蜘蛛,smaug,一个个都是萌物。既有凶残的一面,也有幼稚,让人忍俊不忍的一面。食人妖的反应慢,古鲁姆的孤独,蜘蛛的贪婪和smaug的精明爱炫耀,都让人会心一笑。 但是矮人也是有时候敬佩,有时候恨得咬牙切齿,最后thorin和bilbo的分道扬镳,thorin把话说得非常难听。而他们有什么危难的时候,矮人也总是把bilbo扔在前面。 自己却缩在后面。让bilbo以死相拼,而自己却在后面算计。而且当bilbo干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还总是抱怨。 不过除了兽人,托翁总是把其他族群写的都很好,比如说木精灵,湖镇人啊,我在想,如果当初巴德就打矮人地宫了,又怎么样,他要分全部财产的一半又怎么样,1/12太少了吧。只有14个人的矮人能抵挡嘛,如果当初就把bilbo扣留了,拿了宝石,继续打,又怎么样呢。但是人类和木精灵最后还是都挺讲道理的嘛。而且后来还和矮人联合起来,打败了兽人。总之托翁显示了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只是说明他们彼此有误解,但是最后还是让他们和好如初。 结局很童话,但是其中的过程是很不童话的。比如说镇长激起镇民对矮人的仇恨,来转移视角,从而来稳固自己的地位。smaug一死,不管是木精灵还是湖镇的人,都急着去占领矮人的金币。湖镇的人因为受smaug迫害,而家破人亡,而thorin却不愿意对对方进行补贴和帮助(当然这里有不信任的原因,事实上这种矛盾是很难平复的)当然托翁用兽人解决了一切问题。 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着.....
...其实,我对《魔戒》没有多大兴趣,但我对托尔金这个人很感兴趣。我对所有在过一种生活的同时又过着另一种生活的人感到好奇。白天,托尔金是牛津大学里受人尊重的中古文学教授,晚上,回到家中、俯在桌案上的他,是那个庞大的魔幻世界的孤独构造者。是的,当他一个人在灯前写《魔戒》的时候,他是孤独的。因为不但他的学术同僚不会了解他干的事情,而且他的妻子也不明白,甚至出版社也不愿意接受他的作品———《魔戒》在美国走红已是托尔金晚年的事了。我对这个孤独地干着没人理解的事业的人感到好奇,我敬重的正是这样一个托尔金。 我常常想,我们几乎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一个人,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即便你是一个《魔戒》迷,你也只能理解托尔金世界里的一隅而已。当然,同时我们永远都不要放弃去理解,我想,真正理解《魔戒》恐怕要从理解孤独的托尔金开始。
麥可‧懷特(Michael White)曾任英國GQ雜誌科學主編,著有二十幾本著作。年輕時曾參加湯姆森兄弟合唱團,也曾出任牛津大學歐佛魯克學院科學研究主任一職;一九九一年成為全職作家。他的書以科學、古典和流行音樂為主,多位科學界重量級人物傳記更是佳評如潮,包括曾獲大獎的《最後的巫師:牛頓》、以及暢銷全球的《霍金:科學的一生》及《達文西:第一位科學家》。他也是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不可能的科學〉節目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