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 2025-09-07 17:11:18

站內所有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名词解释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中国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有关的所有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1、《春秋外传》是《春秋》的补充,由史记作者司马迁所著。2、《春秋外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以及人物的言行和思想。其中,以齐国大夫韩非子的思想和言论最为著名。3、《春秋外传》的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对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事情,因为主要是记言,所以得名《国语》。它的起点是周穆王,终点是鲁悼公。《战国策》是一部杂记,记载了东西周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诸国的事情。它的时代跨越了春秋和秦并六国时期,约为240年。书名有多种变体,如《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后来,刘向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定名为《战国策》,至今仍沿用。《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主要由他的弟子所记。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版本的《论语》,分别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而今天通行的版本是《鲁论语》,由鲁国学者所传,共有二十篇。《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这本书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风格雍容顺畅,纡徐含蓄。“兼爱”和“非攻”是墨子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和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墨子》一书中有《兼爱》和《非攻》篇,逻辑性强,运用具体的事物进行说理,层层推演,语言质朴而不华,明白易懂。《孟子》是一本记载孟子言行的书,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它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以治理天下。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庄周所著。《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庄子》书共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将其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庄子是一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反抗,因此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他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另一方面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这一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卿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主张与孟子有相同之处,尊王道举贤能,但在兼称霸力、法后王等方面与孟子有所不同。《七发》是新体赋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特色在于铺张。作为汉赋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它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同时,它还引起了后人的模仿,形成了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被称为“七林”,例如张衡的《七辩》和曹植的《七启》等作品。《淮南子》是刘安群臣和宾客的集体著作,包含了各派思想,被列为“杂家”。主要涵盖了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文章铺排受到辞赋的影响,惯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来说理,因此保存了许多古代历史和文学的片断。《史记》采用了司马迁开创的互见法写作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通过互见法,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材料的可读性。同时,《史记》注意人物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在别的篇章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志和传四个部分,共一百篇。它承袭了《史记》的体制,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乐府最早指的是汉朝的音乐机关,后来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汉乐府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还采集了民歌。至唐代,乐府逐渐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这是单从入乐这一点出发的。之境,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3、游仙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意境清新,意象优美,语言简练,形式多样。它具有良好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乐府民歌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自汗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起源于民间的歌谣。汉武帝后,五言歌谣被大量采入乐府,称为乐府歌辞。由于四言诗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内容,文人开始模仿五言歌谣进行创作,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游子思乡、男女恋情、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以及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的情绪。建安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建安诗歌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但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建安诗歌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具有“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代表作家有“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等。正始时期玄学兴起,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正始时期的隐士竹林七贤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各有不同,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晋太康时期的士族文人原远离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创作缺乏现实的内容,只能追求形式的华美。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陆云、张载、张协、张亢等。西晋诗人左思是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代表作《咏史诗》八首,与当时华丽的诗风迥然不同。左思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是“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西晋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借游仙之境,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游仙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意境清新,意象优美,语言简练,形式多样,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机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首次提出了文学创作过程、方法、形式和技巧等问题,这一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忽视了文学思想这一重要内容,这助长了当时及以后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昭明文选》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总集。该书选录了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各类文章,包括诗歌、辞赋、杂文等近八百篇。(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
相关标签:
中国文学大师经典文库 中国文学巅峰是哪个朝代 中国文学巨作有哪些 中国日本国运之争小说 中国最厉害三个军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