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31 04:22:24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人罗兹·墨菲出版了著作《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作为一个专攻中国近现代史的美国学者,他提出认识、理解中国需要找到一把钥匙。当时,他选择了上海。因为,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就在这里,中国第一次接受西方列强所强加于它的炮舰外交、外国租界、治外法权、外国殖民统治等惨痛经验教训。也就在这里,充满着侵略和扩张主义精神的“西洋文明”和闭关锁国、承袭传统的“中华文明”,开始走到一起来了。两种文明接触的结果以及中国对此所发出的反响,首先在上海出现。上海处于南北海岸交通运输的中枢,东西方接触的要冲,现代中国的银行、金融、经商企业、工业制造、新型出版、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都在上海发端;中国的经济变革和民族主义运动,都在波澜壮阔的黄浦江边生长出最早的现代根苗。所有这些方面,上海提供了一把说明现代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新事物的钥匙。
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日益提高,不同学科领域内的中国研究呈现爆炸式增长。“世界中国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优势,有助于打破文化、国界和学科的多重壁垒,沟通古今中外,抓住域外理解和阐释中国的核心议题、概念工具和话语逻辑。从域外中国研究发展轨迹来看,在以现当代中国为社会科学分析对象、以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美国中国研究崛起后,中国学和植根于欧洲东方学的传统汉学没有有效衔接,造成了当今西方世界中存在“两个中国”的现象,即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中国”与一个不合乎西方现代发展规律的、迅速崛起的“当代中国”,在割裂而互不联系的方向上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