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07 09:17:00
1月17日,《解放军报》报道了一批为我军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的戎装院士,报道称,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名单揭晓,军队8名科技专家榜上有名。文章中报道了一位我工科院院士何琳,在他的支持下,主持完成某专项工程,使某型潜艇噪声大幅降低,为战斗力生成增添了强劲动力。军事专家张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核潜艇和常规潜艇的降噪技术水平落后于技术发达国家,曾被美国海军形容为“水下敲锣打鼓”一样,再加上我国东海、黄渤海大陆架属于的平均水深仅为80米左右,我国潜艇进出第一岛链很容易,被埋伏在冲绳海沟以及西太平洋海盆边缘上的美日潜艇围堵,在加上美日在该海域不断提升和布设被动声纳基阵,让通过宫古水道和周边海上通道的舰艇“无所遁形”,再加上我军早期潜艇的噪音大问题没有解决,我国在东海海区使用潜艇的效率并不高,东海舰队没有装备核潜艇就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体上出口的“大凹坑”,实际上是巨大的消声瓦剥落后造成的。
目前,我国北海舰队俄东海舰队的常规潜艇,一般通过海底地形以及季节水文情况的不同选择出航时机,以039B潜艇为例子,该艇完成可以利用小型海沟、大陆架远古旧河道等有利海底地貌,以及温跃层等进行隐蔽潜航,由于使用了AIP技术,所以实际上运动距离行动不需要进行上浮充电,以往033和035型潜艇在从我国大沿海基地出发远航时,常常还没到冲绳海沟的隐蔽区,就要已经到了一次充电的最大水下续航航程,不得已还要上浮一次,这次上浮可以说基本上是“刀尖上跳舞”,因为其通气管一旦露出水面,就很容易被反潜巡逻机的雷达发现,而在现代海战中,“潜艇被发现实际上就等于被消灭”。
...西北工业大学NF-6增压连续式高速翼型风洞
实验室提出的翼身融合(BWB)飞机概念方案 图片均由西工大提供
现代飞机的研制离不开风洞试验。天上有什么样的飞机,地面就对应有什么样的风洞。高品质的风洞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航空大国无一不是风洞设备的大国。
以往的高速风洞是通过高压气罐来提供气源产生高速气流的。由于气源的容量有限,吹风的时间和气流的稳定程度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吹一口气就结束了”,无法满足现代高品质风洞试验的要求。因而能够提供连续稳定气流,大大延长实验时间的增压连续式高速风洞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1992年,国家决定建立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满足我国研究发展先进翼型、机翼及翼型—飞机一体化设计方法,为我国自行研制高性能飞机、直升机提供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基础。 1996年,重点实验室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建成投入运行。
当时要建设增压连续式风洞在多个学科存在难点需要攻克,其中高压比、大流量的轴流压缩机就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自觉践行自立自强的科学家精神,勇攀高峰、潜心研究、集智攻关,终于得出了一套方案,并通过实际测试证明能够有效保护风洞的压缩机不进入喘振边界,众多难题被一一攻克,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增压连续式高速翼型风洞(NF-6风洞)、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NF-3风洞)等设备,这些风洞在该重点实验室为国家飞行器研制提供了“高速公路”,未来也将有更多的国家“猛虎”利器经过这里的风洞试验而一步步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