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文学|岁月深处的部队图书馆-七一网

更新时间: 2025-06-29 15:59:20

阅读人数: 321

本文主题: 部队看书时间多吗

依然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的情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家住在某军区医院,我大概十岁左右。那时是春天,迎春花开得房前屋后都是,金灿灿的像太阳一样耀眼。我怯怯地跟在管理图书馆的士兵后面,他开门领我进去,一股积年的尘土味儿迎面扑来。这里少有人来,若不是我喜欢看书,若不是我央求在医院做军官的父亲帮我给管理图书馆的士兵打招呼,我也无缘踏进这里。图书一排排地站在书架上,很整齐,在当时小小的我看来似乎到处都是书。我在书架中间穿行,仿佛穿行在书的森林。这么多年来,父亲在我眼里,一直都是严肃的。但是严肃的父亲终拗不过女儿的请求,他不忍心违逆一个孩子爱看书的心愿,图书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更何况当时的我还是个孩子。我,是个例外。我好奇地摸摸这本书,又摸摸那本书,士兵耐心地等着我。我选了本《野火春风斗古城》,前段时间部队的放映队刚放了这部电影,我还沉浸在电影里,要再看看原著,重新温习一下。我冲士兵笑笑,他也冲我笑,很宽容地笑,他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读这么厚的书。我才不管别的,心满意足地把书抱在胸前,得意洋洋地出门回家看书去。后来跟那士兵越来越熟,已经不用父亲再打招呼,我就能大摇大摆地去图书馆随意翻拣图书,他也不再守着我,而是开了门就去干别的,留我自己在图书馆里想干嘛就干嘛,想拿几本书就拿几本书。年轻的士兵知道,爱看书的人不会搞破坏。多年后我依然记得存放图书的那间平房,门前有棵大柳树,柔软的枝条垂下来几乎扫到地面,平房窗户的玻璃上涂了厚厚的绿色油漆,窗户从不打开,里面空气闷热而污浊,阳光透过窗户缝隙钻进来,能看到光线里飞舞的尘埃,像无数的小精灵在跳舞,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但无论怎样,图书室都是我最爱去的地方。虽然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但那时的图书馆里并没有少儿读物,于是我就把图书室里的那些书籍都看了个遍。《海港》《红灯记》等等至今仍记忆清晰;关于长征的书翻来覆去地读,反围剿的胜利和失败都深深地揪着我年少的心;斯诺的《西行漫记》看了很多遍,一个外国人笔下的长征同我读的别的关于长征的书总是有些不同,更多了生活气息和别样视角。对于一个年龄不大、功课不忙,又很寂寞的孩子来说,这些书足以慰藉心灵了。秋天的时候我住院动手术,手术之前我借了本《林海雪原》。手术完躺在床上,忍着术后钻心的疼痛,我把《林海雪原》放在胸口读。手术后的刀口总是一跳一跳地疼,右腿打了石膏,跳着疼的时候腿能一下子不由自主地抬起来,然后又重重地落下,父亲只好趴在床头用手给我托着那条腿。我只有沉浸在书里的时候,才会觉得腿不那么疼了。厚厚的一本书放在胸膛上压得我心口疼,其实书中有很多字我都不认识,但是那时候我无师自通地前后顺下来,就能猜到那些字的意思。医生护士都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能读这么厚的书,只要来病房就会考我,从书里找出他们觉得难认的字让我认,让我给他们讲某句话的意思。然后他们惊叹,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认识这么多字。我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暗暗得意。那茫茫的林海,那天地间白皑皑的雪,少剑波和白茹、杨子荣等等,都在我的脑海里盘旋,那些鲜活的人物陪着我度过了那段孤独而难熬的时光。那本厚厚的《林海雪原》,我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一直读到能揣摩出白茹对少剑波的情思。虽然年少不明了那种情思,但是那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一直漾在心底。后来,读书、工作、旅游,我也曾到别的图书馆去过,但都没有小时候部队大院里那个简陋的图书馆给我的印象深刻。那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士兵,只比我大七八岁的样子,却有着成年人的宽容。那些有着经年味道的书,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我一个人在图书馆里自由自在翻拣的快乐,也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那些阅读带给我的影响,不经意间就能让我感受得到。(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作协会员)

文学|岁月深处的部队图书馆-七一网

军营生活条件跟我听说的不一样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新兵袁俊雨一家三代人参军服役,入伍前爷爷和叔叔与他谈了许多从军经历和注意事项。到部队后他说—— 军营生活条件跟我听说的不一样了 讲述人:袁俊雨 2000年生,今年9月入伍;爷爷袁军峰,1950年生,1969年参军,服役期满后转业,现已退休;叔叔袁忠伟,1976年生,1994年入伍,现已退役。 整理人:李军波、吴 强 绘图:扈 硕 新兵生活时间过得快,转眼告别父母已经一个多月了。离开家乡前,曾经当过兵的爷爷、叔叔还有亲戚们,给我介绍了许多部队的情况,要我注意这、注意那。可到了部队我才发现,同样是当兵,我们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大不相同。 比如说,奔赴军营乘坐的车就不一样。爷爷袁军峰1969年参军,坐的是拉货的“闷罐车”。车厢门一关,黑乎乎的,又不透气,并且没有座椅,只能席地坐卧,颠簸了三四天才到达部队。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1994年叔叔袁忠伟入伍时,乘坐的是绿皮火车,有座位,没空调,走走停停,也走了一天多时间才到部队。而我们这一代新兵,乘坐的是舒适的高铁,不仅有座椅、有空调、有开水,还有视频、有WiFi,并且一路飞驰,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到了军营。 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和叔叔讲军旅故事。成为一名军人,是我从小到大未曾改变过的梦想。今年春,他们鼓励我报名应征后,跟我讲了许多部队生活艰苦、训练紧张的故事。他们既希望我到部队经受艰苦生活的锻炼,又担心我吃不了这份苦,毕竟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念书,没干过多少体力活。对此,我做好了面对各种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可是,当我踏入新兵训练基地时,眼前整洁的营院、舒适的营房、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下子就改变了以往我对军营的印象。 爷爷的军营印象是:几栋小平房,一个篮球场,再加上四周高大的围墙,就是部队的样子。他说部队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苦,冬天室内室外一个温度,睡觉时穿着棉袄戴着棉帽还会被冻醒。军事训练器材不够用,许多器材都是自己动手做;训练之余要进行农业生产,走下训练场就上地头,尽管这样,他们的副食主要是萝卜、土豆和白菜,还经常吃粗食和咸菜疙瘩。 军营留给叔叔的印象是:伙食还行,顿顿管饱、天天见肉,每天早晨还有一个鸡蛋,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只能排队打插卡电话,生活单调,信息闭塞,除了训练还是训练。他担心我“学生气”太重,爱掰扯书本道理;忍受不了寂寞,适应不了枯燥的军营生活。他一再嘱咐我,衣服换下来要马上手洗,抓住有阳光的时机赶紧晾晒,否则,一人就两套训练服,洗得不勤,就没得换。 而我对军营的印象是:“理想很丰满,现实更多彩。” 先说生活,每顿六菜一汤的自助餐,还配有水果,吃得比家里更讲究营养均衡;连队有洗衣机、烘干机,迷彩服脏了随时洗、很快就能烘干,雨天阴天不愁没有干净衣服换;休息时间可以使用手机和互联网,只是在网上不能透露军人身份;军营文体活动多,训练之余,唱军歌,练打球,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再说训练,基地化训练集中了教学力量和训练场地,各类训练设施设备配套齐全,训练内容科学规范、形式多样。就拿体能训练来说,抖绳、药球、壶铃这些新兴健身器材也被搬上了训练场,训练不再枯燥乏味,我们在训练中找到了乐趣,成绩也噌噌往上提。 离开家乡时,我带了一些学习资料,虽然我已考上不错的大学,但我心中的理想学府是军校。叔叔曾跟我说,他当兵时也想考军校,但是白天训练任务重,他只能晚上看书。为了不打扰别人,他只能在连队仓库点着蜡烛复习,手上生了冻疮,视力也有些下降。他一直担心我没有复习条件。到这一瞧,图书室、网络室一应俱全。班长告诉我,训练之余可以随时到图书室复习。 我上中学时,在某装甲旅服役的堂兄袁俊鹏,给我寄了一张他和59式坦克合影的照片,把我羡慕得够呛。这两天,班长聊天时告诉说,我们部队装备的是最先进的99A坦克,这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等我能驾驶战车时,一定也要给哥哥寄张照片去,让他看看我们部队的先进装备。 与现代化的装备列装部队相适应的是,一大批高素质的兵员走进军营,新兵中不仅大学生占了一半多,还有几个硕士,这是爷爷和叔叔辈的退役老兵们没想到的。 我们一家三代军人,见证了我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巨变。这让我们这一茬士兵更深刻地理解了“没有国家富强,就没有现代化军队”的道理。三代人中,我的军营生活条件最优越,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扎根军营,苦练军事技能,争当优秀士兵,争取两年后考上军校,用投身强军实践的优异成绩回报祖国,不辜负令人奋进的新时代。

第72集团军某旅广泛开展读好书活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第72集团军某旅广泛开展读好书活动“移动售书点”设在驻训一线编者按 习主席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移动售书点”,还是“网上图书馆”,各部队立足现有条件,积极想对策、出实招,为基层官兵提供精神食粮。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知识武装。广大战友唯有把读书学习变成内心需求、当成使命责任、成为生活方式,才能读而有得、学以致用,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解放军报讯 陆栋钰、特约通讯员张毛报道:4月中旬的一个周末,第72集团军某旅许多官兵来到驻训地“移动售书点”选购心仪图书。据悉,协调地方书店上门售书,是该旅开展“好书进军营”活动的一项举措。“创建学习型军营、培育知识型军人是部队建设的需要,读书则是官兵最直接便捷的学习方式之一。”该旅领导介绍,由于部队常年在外执行驻训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官兵选购图书不便,读书时间难以保证。为此,旅委决定在为基层建设图书室、集中采购图书的基础上,积极协调驻地书店,定期在部队营区和驻训一线开设“移动售书点”;每晚熄灯前组织官兵开展夜读活动,保证官兵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读书时间;定期组织“好书推荐会”活动,邀请官兵分享读书心得、畅谈学习体会。在该旅某装步连驻训点,不少官兵围坐一起安静读书。该连指导员肖振文告诉笔者,如今,“移动售书点”图书种类丰富、选购方便,越来越多的战士在休息时间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连队读书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该连上士彭邦辉,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汽车发动机原理》《装甲车辆底盘》等书籍,不断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从装步班长成功转岗为装甲车辆底盘技师。后续演训中,他多次带队排除装备故障,表现出色。“得益于旅里开展的读书活动,我才能很快适应岗位。”他兴奋地说。随着活动持续深入,官兵交换图书、训练间隙读书在该旅蔚然成风。前不久,该旅传出喜讯:数十名官兵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如愿取得毕业证书。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