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
历史上东原即山东东平。从《三国演义》多种明刊本署名等情况看,其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即山东东平人;《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有多处内证共同表明其作者罗贯中为“东原”人,而非“太原人”。近百年来被抬得很高的“太原说”不能成立。 【关键词】 三国演义/罗贯中/东平人 《尚书·禹贡》:“东原底平。”郑玄注谓东原“即今之东平郡”。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进一步说明:“东原,今山东兖州府东平州及济南府泰安州之西南境也。”今本《辞海》释“东原”说:“据郑玄注,即汉东平郡地,相当于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所以,作为地域之称,东原即山东东平。 东平在汉代以后建置屡变,或称国,或称郡、府、州、路等,从来是鲁西南重镇;隋唐以后,东平因地跨京杭大运河两岸,为商旅必经驻足之地,经济文化格外发达;至金、元二代,人文荟萃,更成为文化名区,出了许多文学家,如高文秀、王继学、顾仲清、赵良弼、陈彦时、张寿卿、张时起、李显卿、张好古等,皆一时名家,近世有“东原作家群”之称。其中擅长水浒戏的高文秀甚至有“小(关)汉卿”之誉,而最杰出的代表,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他是山东东平人有文献的根据。首先,今见明刊《三国演义》有多种版本署名“东原罗贯中”,如最早版本之一,刊于嘉靖27年(戊申,1548)的叶逢春本题“东原罗本贯中编次”;其次,今见明刊《三国演义》最早的序文,即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刊《三国志通俗演义》首载别号庸愚子的金华人蒋大器所写的序中称“东原罗贯中”是该书作者。这篇序写于明弘治甲寅(1494)年间,序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更新时间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多种刻本相继涌现。现存的最早刊本为明朝嘉靖壬午年刻本,这个版本是公认的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但由于清初以来毛纶、毛宗岗父子大肆篡改过的《三国演义》广为流传。嘉靖壬午本反而为世人所忽视。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要知道,在毛氏父子肆意改造之后。《三国演义》已经面目全非:众多人物被脸谱化,故事情节距史实越来越远,思想倾向也与罗贯中的创作初衷大相径庭。现在,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将为我们展现原本风貌,为我们提供全新的选择,全新的阅读体验。
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为何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化诸葛亮?
东汉末年皇帝不理政务只知道吃喝玩乐,以至于宦官和大臣们争权夺利,不仅没有制定各种利民政策,反而对老百姓施加各种苛捐杂税,从根本上断了老百姓的活路。经过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发现了帝国将要崩溃的事实,尽管皇帝想要挽回这种局面但已经于事无补,当汉献帝上位时已经进入了群雄割据时代。
群雄割据初期天下总共有十几个诸侯,经过接近30年时间的相互兼并,最终以曹操代表的曹魏,刘备代表的蜀汉,孙权代表的东吴三分天下,史称三国时代。明朝时期的大才子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写了《三国演义》,截至今日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很多朋友不理解三国演义里面为何要丑化曹操,而美化作为割据政权的刘备集团大部分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曹操作为那个时代最强的诸侯,他的经历堪称曲折。年轻时的梦想是当汉朝的征西将军,为朝廷拓展生存空间。后来董卓乱政,曹操舍命刺杀董卓后再跑回乡里起兵反董,甚至董卓西迁长安之后曹操还派兵追击董卓,妥妥的一个大汉忠臣的形象。
后来董卓伏诛,汉献帝不仅没有收回应有的权力,反而还被残余的西凉兵反扑,朝廷再次被西凉兵挟持,导致东汉朝廷最后的尊严被践踏殆尽,天下诸侯实际上已经拥兵自重。后来文武百官趁着长安防守空虚之际带着汉献帝出逃,曹操得到消息后采纳谋士荀彧的意见迎接皇帝达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高点,由此掌握了道义上的主动权。
尽管曹操这步棋走的非常好,但那个时候他的实力相对较弱,为了生存只能使用各种阴谋诡计。曹操知道周边的诸侯早就有相互吞并对方的想法,他不动声色的使用驱虎吞狼之计让他其自相残杀,最后自己渔翁得利。当他想吞并徐州时苦于没有理由,趁着父亲在徐州遇害后大肆宣扬陶谦的罪恶,以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作战时没了粮食就屠杀徐州老百姓,用他们的粮食充当军粮。
在官渡击败袁绍之后得到了接近10万降卒,这相当于10万个家庭的顶梁柱,曹操为了杜绝安全隐患竟然全部将他们坑杀,以至于得到了屠夫的称号。赤壁战败后为了快速脱身,他故意让残弱的士兵去抢修道路,自己带着众多将领趁着士兵们不注意的时候策马狂奔,用士兵的尸体铺路终于逃出生天。曹操的种种做法有伤天和,也不被人认可。一本书一面需要树立一个反派,曹操就这样被罗贯中选上并丑化。
美化刘备的原因是要树立一个典型。众所周知刘备是一个草根皇帝,尽管祖上是所谓的汉室宗亲,但血缘经过几百年的稀释早已经不被承认,不然他也不会在年轻的时候贩卖草鞋讨生活。因为有野心,在黄巾起义时参加参军镇压黄巾贼,战后得到了功勋一跃成为县令,这算得上他的第一桶金。群雄割据时又误打误撞得成为徐州牧,由此跨进了诸侯行列。
尽管刘备才能不如曹操,几十年征战中总是输多胜少,但天下诸侯却不敢小觑他。每当刘备到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总是奉他为上宾,甚至还会划分地盘给他。经过赤壁之战后刘备终于得到了荆州、益州汉中三个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那个时代的蜀汉打的名义是继承汉室,一直以曹魏作为国贼,标榜自己才是正统。罗贯中所处的明朝也是这样,此前宋朝已经被元朝所灭,汉人实际上在异族的统治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最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强大的实力击败了各路诸侯,最后北伐灭亡元朝,重新恢复汉人河山。可以说明朝是最讲究正统的国家,这份正统观念带入到三国时期,继承汉室的刘备一方就是正统,所以被《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罗贯中自然而然要美化刘备。
神化诸葛亮的原因和美化刘备的原因类似,首先他们都是一个集团的,美化蜀汉自然要美化诸葛亮。而诸葛亮的能力同样有目共睹,刘备在没有碰见他之前就像丧家之犬一样,从北边被赶到东边的徐州,然后再跑路到中原,最后跑路到荆州。
刘备在荆州是得知谁能得到卧龙凤雏,谁就能够安定天下。卧龙就是诸葛亮,刘备得知他的住所后三顾茅庐,最终打动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战略规划,也用他雄辩的口才促成刘孙联盟并打赢赤壁之战。当东吴想要吞并益州时,也是诸葛亮游说东吴把战略重心放在北方,趁着东吴不注意的时候带着刘备吞并益州。
当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权者,已经实质性取代了刘禅的地位。当所有人以为诸葛亮会夺权时,诸葛亮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带着蜀汉北伐。尽管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但没人否认他的功绩。可以说诸葛亮从古至今都是"完美"的代名词,统治者也很需要树立这样的人作为典型,历朝历代都在此前的基础上歌颂他,罗贯中只是顺着这个趋势再把诸葛亮神话。
《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三分真七分假,出于尊刘贬曹的原因,过度黑化历史上力挽狂澜的曹操,也过度追捧蜀汉集团,把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战绩,比如空城计,七进七出,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强加在他们身上。
这和罗贯中的恶趣味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时代背景使然。因为一部作品,想要在市场上售卖,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必须要通过"审核"。明朝那个时代的风气就是这样,罗贯中也只能基于这种逻辑编写这部《三国演义》。而喜欢历史的朋友,对历史有考究的朋友想要真正理解这段历史,更推荐看《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
相关资讯
三国演义(学生版)
《三国演义(学生版)》作者 罗贯中 (作者),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isbn:7305053473, 9787305053474。缺书网提供准确的比价,齐全的书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