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两会追“新”记丨河南省政协委员张国晓:“三体”照进现实,建议河南创建“中国科幻之都”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10:47

阅读人数: 196

本文主题: 为什么不建议看三体

大河网讯(记者 刘瑞朝)“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以光年为单位、以想象力为向导、以宇宙为舞台,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而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有的正在成为现实。

科幻产业,大有可为。今年河南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晓带来了《关于建设科幻产业强省的提案》,建议信阳、南阳、郑州合力争创“中国科幻之都”。

科幻产业新赛道,河南有独特优势

科幻产业是近年来以科幻为主题的科技赋能文化、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领域新赛道,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文化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张国晓说,河南发展科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中国科幻界四大天王(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两位出自河南。刘慈欣祖籍是信阳市罗山县人,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作的《三体》全球发行量3100万册,凭借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带向全世界。

王晋康是南阳市镇平县人,长期在南阳油田工作,发表科幻小说百余篇,2024年中篇科幻小说《水星播种》获得世界科幻“雨果奖”入围提名。

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三体系列IP作品持续火爆,网络科幻影视和游戏佳作频出,全国科幻产业市场规模迈入高速成长期。2023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呈快速增长态势,科幻与未来产业相互叠加和渗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了解,北京、成都、深圳分别出台强力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并提出打造“中国科幻之都”的宏伟目标。张国晓说,作为全国乃至亚洲科幻人才高地,河南有足够的优势和底气领跑科幻产业新赛道。

建议丨三座城市联动,打造“中国科幻之都”

那么,该如何发展科幻产业,从而打造科幻产业高地?

张国晓建议,加快启动编制《河南科幻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将科幻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的产业发展、文旅、空间环境、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之中。

实施“科幻名家大师归乡计划”,聘请刘慈欣、王晋康担任河南首席科幻官。推动信阳、南阳、郑州合力争创“中国科幻之都”。支持信阳市罗山县规划建设刘慈欣科幻馆和三体科幻主题乐园、流浪地球科幻主题乐园,支持南阳市镇平县规划建设王晋康科幻馆和晋康科幻主题乐园,支持郑州高新区发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平台优势,规划建设国际科幻产业集聚区。

同时,优化调整郑州航空港、中原科技城的功能定位,将其作为郑州市建设“中国科幻之都”的重要引擎,加大国内外头部科幻企业以及高层次科幻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市场、企业、载体、人才、平台和金融六要素相融共生的科幻创新生态体系,为科幻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科幻学院和科幻研究院,鼓励各大高校设立科幻产业学院。”张国晓说,构建以院士、科幻名家领衔,河南首席科普专家、河南首席科幻专家为中坚,广大青年科幻工作者锐意进取的师资人才队伍,持续培育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科幻人才。

在此基础上,申办世界科幻大会。世界科幻大会由世界科幻协会主办,每年的大会都会揭晓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的“雨果奖”。为此,他建议郑州、信阳、南阳三地联合申办2026年第84届世界科幻大会,这对持续擦亮“河南科幻”国际品牌、推动“世界科幻走进来、河南科幻走出去”、打造全球科幻产业高地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两会追“新”记丨河南省政协委员张国晓:“三体”照进现实,建议河南创建“中国科幻之都”

剧版《三体》中丁仪身上看不到科学家影子,有人提议让柯洁来饰演

电视剧《三体》上映后反响很不错,在人物选角、贴合原著甚至包括三体游戏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不错,唯独在科技或者说科学家这条线上还有诸多不足。

首当其冲的就是丁仪这个角色,王传君来饰演的,按说外形没什么问题,毕竟丁仪是一个不修边幅,有些奇怪的科学家。

问题出在台词以及科学修养上,当然说到底还是演技的问题,毕竟这些东西是这个角色自带的,如果要演好肯定需要这方面重点去下功夫。

丁仪不光是在《三体》中出现,还在刘慈欣的其他的小说中多次出现,绰号:六分仪,有哲学博士和量子物理学博士学位,还是科学院院士、首席科学家,不说是最牛的人物,在科学界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的。

但是剧中的丁仪演的是畏畏缩缩,感觉很多地方都伸展不开,一点也不自信,加上台词也很让人出戏。

在杨冬做试验失败的时候,丁仪甚至说:那你多测几遍呗。如果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估计杨冬会直接抽他俩大嘴巴子。

实验失败有时候是很诡异,可以怨天怨地怨空气,甚至求神拜佛都可能,那也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但是最终还是要直面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如果想不清楚到底科学家该怎样演,我建议看一看《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就算世界毁灭了,我也是比你们厉害的人物,要知道这个角色串起了三体中科学相关的很多情节,后续还有很多戏份。

科学家是有很多共性的,不光是严谨的态度,还有讲话的语气与台词,反正王传君饰演的丁仪很让人出戏,没有一点科学家的影子,而是像个郁郁不得志的艺术家。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家可以随便称自己如何如何,但是科学家不一样,在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专业内,第一就是第一,你可以质疑,但是你要拿出证据。

还有人提出让柯洁来饰演丁仪,在柯洁输给阿尔法狗之后,自己失望的哭了,但是他说:围棋完了!注意是围棋完了,不是柯洁完了,即便他输给AI,但是照样吊打所有人。

而剧中的丁仪却在说出:物理学完了的时候,感觉是自己完蛋了,所以表现出各种颓废。这个确实还没摸到科学的基础门槛。

《三体》是一部科幻小说,自然书中也有很多科学的概念和描述,所以科学的素养还是要提升的,像丁仪就应该全身上下都充满理性的光芒,眼神犀利得似乎能看透一切。

据说最初不是叫丁仪,而是叫丁一,因为输入法的问题,刘慈欣尽量选择了丁一这个简单的名字,后来出版的时候编辑给建议改成丁仪了。

应了《三体》中的那句话: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王澍:建议发布禁拆令,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最近热播的《三体》电视剧带火了一座建筑,剧中亚洲防御理事会作战中心的取景地正是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宁波最富盛名的地标建筑之一,荣获中国建筑史上的最高奖项——鲁班奖。它的设计者是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首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该奖项有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化的建筑”。

王澍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迫切需要严格立法来保护城市实体文化记忆,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与城市记忆有关。

王澍为公众所熟知,更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呼吁对我国城市和乡村文化进行充分保护。

王澍身上有着哲学家的思辨精神,他经常反思自己,并善于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超3000字的提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这段话是直接指向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现实的。”王澍在提案中称。

他表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问题。唯经济发展为中心、过度相信所谓总体规划、过度依赖大型房地产开发的做法,导致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被破坏,很多城市与乡村成为几乎没有文化记忆的地方。

“这不仅丧失了真实的、可体验的实体文化基础,也深度破坏了城乡的文化凝聚力,还有可能会动摇社会的稳定,让自主创新失去自我文化根基,变成只能以西方商业流行文化形式为追逐模仿的范本。”他说。

在他看来,这种情况的发生,是长期缺乏对实体文化的重视、缺乏对传统城乡建筑文化审美与价值认识的表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清单上,文化保护与发展不仅占的分量少,且总是排在清单末位。过去30年,粗略估计,传统城乡建筑实体遗存基本上被毁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现有的保护政策显然力度不够大,或者是有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够大。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遗存不仅在于实体建筑物,也在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混合肌理与多样性,在于历史沿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痕迹。”

但在城市过去30年发展中,摧毁了大量历史建筑,以保护名义重新设计,用单一化、简单化的所谓历史风格代替真实多样性的状态,甚至有的大型房地产规划设计直接抹去以城市历史街道为载体的肌理,而使用某种所谓统一历史的风格,破坏了连续变化的真正历史街区,比如明清一条街之类。

“地方政府对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显然不够,或者虽有所认识,但过于相信所谓整体规划设计、过于强调工程完成速度的现实导致这种深度保护根本不可能执行。现实中,这种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另一种破坏。”他直言。

“中国城乡建筑传统最动人之处是它的真实、接地气、它的生活味道,它和西方不同,有很多自然材料,很多看似容易朽坏的材料,经常看似有点混乱,有点临时,这是我们自身文化的特质与特征。”他说。

在王澍的作品中,材料成为他独特的建筑语言。他的作品不仅能够体现出对材料的历史价值与叙事性的尊重,同时还有对建筑材料再生的倡导。

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建造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回收的旧瓦片和非墙砖,大大降低造价之余,还创造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时间感,刻画出了房子、时间与记忆的关系。

“房子造好后,就已经有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了。”他说。

2013年,他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正是来自他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

“当前,自我建筑文化遗产的消失已经到了最后关头,继续实施从国家层面启动城乡历史建筑区域全面禁拆的保护措施非常必要。”王澍呼吁道。

“尤其是全国各地所谓统一规划下的高楼大厦加大马路高架桥的发展模式,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城市郊区模式,这根本是反城市化的,而各个城市乡村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拆毁,导致的亦是自我文化的城市衰落。”他不客气地说。

在他看来,近年来各地城乡对文化记忆保护确实多了,但好的保护少,有问题的保护多。一种是所谓修旧如旧,将真实历史形成的多样性痕迹抹去,统一成某一时期的历史风格,从而造成多样性、真实性和历史连续性的破坏;另一种是受西方观念极端影响,把保护看成博物馆化的封存,不容许任何发展与创新变化。

在这份提案中,他提醒道,虽然大拆大建时期已经过去,城乡建设将会进入以建成区改造为主体的阶段,但在城市可用于开发土地越来越紧张局面下,原本因拆迁成本过高被看作鸡肋的老城区又将会进入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视野,这些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又有可能面临被拆毁的可能性。

如何对文化记忆进行正确的保护,王澍以多年的思考、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迫切需要从国策角度来面对这种传统城乡实体文化记忆濒临灭绝的危急状况,尽快制定明确政策,实行对现存城乡历史文化区域的完整保护,对具有文化实体记忆的载体建议发布全国范围内的禁拆令。

第二,文化记忆保护的区域不仅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它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城市原有的整体肌理范围,包括那些已经新建建筑区域,但街道肌理和多样性依稀可辨的区域。需要国家法规的明确支持和细腻规定,需要建设、农村、文化多部门联动的推动与实施。

第三,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要直接用西方化的法规与治理方式简单、粗暴的处理自我城乡建筑文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国家级法令,通过禁止强拆来保护城乡生活的实体文化基础,来保护适当的摊贩经济和与之相关的空间形态及生活器具,不要让城乡文化记忆保护只是变成一个形容词。

第四,需要认识到有机更新不仅是针对历史保护街区的对策,而应该是针对整个城市的新发展对策,需要围绕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历史连续性保护、生活方式保护、混合居住保护制定更加细腻的法规,指导以中国自我传统城市文化为启示的有机更新和文艺复兴。肌理保护尤其是当下中国城市文化记忆保护的底线。

第五,在保护区也应容许做高质量的新建筑,容许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往往老街区原本都是混合街区,它不仅仅是风格混合,也是功能混合、居住混合,这种混合居住,共同生活的状态正是自我文化传承和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保护这种混合是探索共同富裕的建筑文化基础。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要让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子有真实的寄托。”他倡议道,在大拆大建阶段注定过去之后,高质量的有机更新必然是下一阶段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城市与乡村保护文化记忆,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观念下中国城乡文化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