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还真有三体里说的那块铁矿石……
今天@联合国 官微发表了这样一篇微博,使“三体迷”们甚是激动:
在联合国总部大厅,有一间供信奉所有宗教与信仰的民族祈求世界和平的默思室。房间中央是一大块几百万年之久的高纯度生铁矿石,象征永恒和力量。这是时任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亲自规划并监督修建的。他认为,为和平奋斗和辩论的联合国应该有一间环境宁谧用以静心的房间。看过三体的都知道吧!
据悉,《三体》同名的电影也在紧张的制作中,而这条微博也引起了电影投资方的关注。
《三体》电影及制作方孔二狗微博截图
默思室是在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的建议之下修建的。他认为,为和平而奋斗和辩论的联合国“应该专门有一间环境宁谧用以静心的房间。”
达格·哈马舍尔德,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1971年在前往刚果解决冲突时,坠机遇难
默思室呈V形,整个房间被漆成米色,窄的一端有突出的护板,上面覆盖着瑞典艺术家波·贝斯寇的壁画。这块9 x 6.5英尺的壁画由蓝、白、灰和黄色几何图形组成,淡而纯的颜色相互交叠成更深的色调。房间的中央是一块几百万年之久的高纯度生铁矿石,用以象征永恒和力 量。这块矿石是瑞典赠送的礼物,约4英尺高,长方形,重6吨。屋内唯有一条光束照在矿石上,再无其他陈设。
哈马舍尔德说:“这石块的质地使我们的思想不得不在破坏还是建设、战争还是和平两者之间作出选择。人类用铁锻造利剑,用铁制造犁头,用铁建造坦克,但也同样用铁为人盖房子。铁矿石是我们从我们的这个地球继承的财富。我们该怎么用?”
附《三体:黑暗森林》中关于默思室的部分描写:
罗辑四下打量了一下,发现这是个多少有些怪异的房间,它尽头的一面墙被一幅由黄白蓝黑四色几何形状构成的抽象画占满。这些形状相互问随意交叠,并共同悬浮于一片类似于海洋的纯蓝色之上;最奇怪的是房间中央一块成长方体的大石头。被几盏光线不亮的聚光灯照着,仔细看看,石头上有铁锈色的纹路。抽象画和方石,是这里仅有的两件摆设,除此之外,小房间里什么都没有。
以后他才知道,这个房间就叫默思室,那块重六吨的石头是高纯度生铁矿石,用以象征永恒和力量,是瑞典赠送的礼物。但现在,罗辑不想默思,而是努力做到什么都不想,因为现在真的可以相信大史说过的话:怎么想都会想歪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开始数那幅抽象画上几何形状的数量。
罗辑再次看到了那块呈规则长方体的铁矿石,第一个想法是一头撞上去一了百了,但他接下来做的是躺在石头那平整光滑的表面上。石头很凉,吸走了他心中的一部分狂躁,他的身体感觉着矿石的坚硬,十分奇怪地,他竟在这种时候想起了中学物理老师出过的一道思考题:如何用大理石做一张床,使人躺上去感觉像席梦思一样柔软,答案是把大理石表面挖出一个与人的身体背部一模一样形状的坑,躺到坑里,压强均匀分布,感觉就十分柔软了。罗辑闭上双跟,想象着自己的体温融化了身下的铁矿石,形成了一个那样的坑就用这种方式,他使自己渐渐冷静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再次睁开双眼,望着朴素的天花板默思室是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提仪设立的,他认为在决定历史的联合国大会堂外,应该有一处让人沉思的地方。罗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国家元首或联合国代表在这里沉思过。但1961年死于空难的哈马舍尔德绝不会想到默思室里会有他这样一位面壁者在发呆。
罗辑再一次思考自己所陷入的逻辑陷阱,也再一次确定自己绝对无法从这个陷阱中自拔。

杨振宁看过《三体》后,为何说:我曾看过《三体》,但是看不下去
诺贝尔奖,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几乎每一位专心科研的研究人员都曾梦想过获得这一殊荣。而真正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寥寥无几,这仅有的珍稀的几个席位中,有一个属于物理学家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与同为物理学家的现中科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因为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勇夺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项理论推翻了此前广为流传的物理学基本认知:宇称守恒(也即一个粒子与它的镜像除了自选方向不同外,其它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实验表明,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可想而知,杨振宁的科学发现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它摧毁了粒子世界物理规律的对称性,物理学家们将因此重新认识这个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世界。
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遇上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竟然表示自己看不下去,是为何故?
时间还要追溯到2006年5月,一篇名为《三体》的小说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这篇小说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描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阴谋。四光年外,生活在半人马座α星的三体人,正在三星系统残酷恶劣的环境中艰难求生。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天文学家叶文洁无意间与三体人取得了联系。双方各怀鬼胎,联手在地球上建立三体组织。三体人为了阻止人类科技进步,向地球文明发送智子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自此,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展开较量。
随着《三体Ⅱ·黑暗森林》和《三体Ⅲ·死神永生》的陆续出版,整个故事逐渐从三体人与地球人之间的纷争扩展到整个宇宙的生死存亡。在整套故事中,作者刘慈欣发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了一套独有的宇宙文明法则:黑暗森林法则。
作者假想宇宙中充满了文明,所有的文明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都不得不彼此竞争、互相打击。这就浓缩为两条基本公理: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由此又延伸出了两大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宇宙文明无法判断其它文明是否为善意文明,而弱小文明的科技有可能突然迅速进步使得自身转成强大文明,因此当文明发现另一文明存在时,首先要做的不是与其交流,而是立刻对其发动打击。
由于害怕三体人攻占地球,地球人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其中著名的两个战略是“面壁计划”和“阶梯计划”,代表人物是面壁者罗辑。
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间的战斗无休无止,宇宙深处,一个名为“歌者”的神级文明发射来一张小纸片,它能将整个太阳系从三维降至二维。这便是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的“降维打击”。
从地球逃出来的仅有的几个人,在宇宙中流浪时,还发现了藏在宇宙中更深更黑暗的秘密。
《三体》经由刘宇昆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世界后,斩获雨果奖。雨果奖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刘慈欣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亚洲人。
更是有人大赞道:“在读过《三体》以及《三体Ⅱ·黑暗森林》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很快,全世界刮起了一股三体狂热。在中国,著名的企业家、文化名人纷纷表示了对《三体》的赞赏。360的周鸿祎、腾讯的马化腾、小米的雷军都认为自己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三体》中“黑暗森林”、“降维打击”等概念的影响。
在国外,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发邮件向刘慈欣“催更”。有趣的是,刘慈欣把它当作诈骗消息忽略了,直到美国白宫联系上刘,这个误会才得以消除。
奥巴马表示“读完《三体》,我才觉得当一个美国总统这样渺小”。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也强烈推荐这本书。拍摄过《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知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表达过对《三体》影视化的兴趣。
《三体》的销量就像脱缰的野马,全球销量突破2100万册,一共被翻译为10多种语言。在日本上市之时,7天就加印了10次。同时,《三体》也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高中段文学阅读。
这样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科幻小说,也引起了杨振宁老先生的注意。杨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感叹过自己幼时是科幻小说的忠实粉丝,其中《神秘的宇宙》更是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
然而,现在自己再拿起《三体》,却发现很难再读进去了。
究其原因,杨老说:一是因为现实的复杂程度远胜于小说,现实中奇妙而玄幻的东西更多,自己更喜欢这样的现实世界。就拿生物来说,世界上稀奇古怪的生物数不胜数。即便是比细胞还简单的病毒体,也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难以解释的相互作用。
往大了说,哺乳动物母子之间的神秘联系也令人捉摸不透。一只小牛刚出生,连站都站不稳,却知道要不停地尝试,直到最后能喝到母乳。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虽说非常火热,但是其复杂程度跟自然界相比有云泥之别。杨老表示,这一类的事情令他觉得人类所做的研究现阶段来说还是非常渺小的。
第二点原因则更为私人。杨老称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很难再对科幻中的想象有感觉。这与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与自己的精神状态关系更大。回到童年时代,武侠小说、科幻小说都是他非常喜爱阅读的书籍。
可以看出,杨老对《三体》反应冷淡,并非《三体》本身有名不副实的硬伤,而更多的出于杨老的个人喜好。杨老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人类的前沿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慈欣作为科幻小说家,写出这样一部享誉海外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华文化输出的助力,为更多中小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鼓舞了他们好好学习走上科研道路。
王澍:建议发布禁拆令,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最近热播的《三体》电视剧带火了一座建筑,剧中亚洲防御理事会作战中心的取景地正是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宁波最富盛名的地标建筑之一,荣获中国建筑史上的最高奖项——鲁班奖。它的设计者是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首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该奖项有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化的建筑”。
王澍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迫切需要严格立法来保护城市实体文化记忆,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与城市记忆有关。
王澍为公众所熟知,更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呼吁对我国城市和乡村文化进行充分保护。
王澍身上有着哲学家的思辨精神,他经常反思自己,并善于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超3000字的提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这段话是直接指向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现实的。”王澍在提案中称。
他表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问题。唯经济发展为中心、过度相信所谓总体规划、过度依赖大型开发的做法,导致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被破坏,很多城市与乡村成为几乎没有文化记忆的地方。
“这不仅丧失了真实的、可体验的实体文化基础,也深度破坏了城乡的文化凝聚力,还有可能会动摇社会的稳定,让自主创新失去自我文化根基,变成只能以西方商业流行文化形式为追逐模仿的范本。”他说。
在他看来,这种情况的发生,是长期缺乏对实体文化的重视、缺乏对传统城乡建筑文化审美与价值认识的表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清单上,文化保护与发展不仅占的分量少,且总是排在清单末位。过去30年,粗略估计,传统城乡建筑实体遗存基本上被毁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现有的保护政策显然力度不够大,或者是有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够大。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遗存不仅在于实体,也在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混合肌理与多样性,在于历史沿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痕迹。”
但在城市过去30年发展中,摧毁了大量历史建筑,以保护名义重新设计,用单一化、简单化的所谓历史风格代替真实多样性的状态,甚至有的大型房地产规划设计直接抹去以城市历史街道为载体的肌理,而使用某种所谓统一历史的风格,破坏了连续变化的真正历史街区,比如明清一条街之类。
“地方政府对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显然不够,或者虽有所认识,但过于相信所谓整体规划设计、过于强调工程完成速度的现实导致这种深度保护根本不可能执行。现实中,这种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另一种破坏。”他直言。
“中国城乡建筑传统最动人之处是它的真实、接地气、它的生活味道,它和西方不同,有很多自然材料,很多看似容易朽坏的材料,经常看似有点混乱,有点临时,这是我们自身文化的特质与特征。”他说。
在王澍的作品中,材料成为他独特的建筑语言。他的作品不仅能够体现出对材料的历史价值与叙事性的尊重,同时还有对建筑材料再生的倡导。
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建造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回收的旧瓦片和非墙砖,大大降低造价之余,还创造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时间感,刻画出了房子、时间与记忆的关系。
“房子造好后,就已经有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了。”他说。
2013年,他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正是来自他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
“当前,自我建筑文化遗产的消失已经到了最后关头,继续实施从国家层面启动城乡历史建筑区域全面禁拆的保护措施非常必要。”王澍呼吁道。
“尤其是全国各地所谓统一规划下的高楼大厦加大马路高架桥的发展模式,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城市郊区模式,这根本是反城市化的,而各个城市乡村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拆毁,导致的亦是自我文化的城市衰落。”他不客气地说。
在他看来,近年来各地城乡对文化记忆保护确实多了,但好的保护少,有问题的保护多。一种是所谓修旧如旧,将真实历史形成的多样性痕迹抹去,统一成某一时期的历史风格,从而造成多样性、真实性和历史连续性的破坏;另一种是受西方观念极端影响,把保护看成博物馆化的封存,不容许任何发展与创新变化。
在这份提案中,他提醒道,虽然大拆大建时期已经过去,城乡建设将会进入以建成区改造为主体的阶段,但在城市可用于开发土地越来越紧张局面下,原本因成本过高被看作鸡肋的老城区又将会进入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视野,这些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又有可能面临被拆毁的可能性。
如何对文化记忆进行正确的保护,王澍以多年的思考、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迫切需要从国策角度来面对这种传统城乡实体文化记忆濒临灭绝的危急状况,尽快制定明确政策,实行对现存城乡历史文化区域的完整保护,对具有文化实体记忆的载体建议发布全国范围内的禁拆令。
第二,文化记忆保护的区域不仅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它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城市原有的整体肌理范围,包括那些已经新建建筑区域,但街道肌理和多样性依稀可辨的区域。需要国家法规的明确支持和细腻规定,需要建设、农村、文化多部门联动的推动与实施。
第三,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要直接用西方化的法规与治理方式简单、粗暴的处理自我城乡建筑文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国家级法令,通过禁止强拆来保护城乡生活的实体文化基础,来保护适当的摊贩经济和与之相关的空间形态及生活器具,不要让城乡文化记忆保护只是变成一个形容词。
第四,需要认识到有机更新不仅是针对历史保护街区的对策,而应该是针对整个城市的新发展对策,需要围绕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历史连续性保护、生活方式保护、混合居住保护制定更加细腻的法规,指导以中国自我传统城市文化为启示的有机更新和文艺复兴。肌理保护尤其是当下中国城市文化记忆保护的底线。
第五,在保护区也应容许做高质量的新建筑,容许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往往老街区原本都是混合街区,它不仅仅是风格混合,也是功能混合、居住混合,这种混合居住,共同生活的状态正是自我文化传承和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保护这种混合是探索共同富裕的建筑文化基础。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要让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子有真实的寄托。”他倡议道,在大拆大建阶段注定过去之后,高质量的有机更新必然是下一阶段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城市与乡村保护文化记忆,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观念下中国城乡文化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相关资讯
两会追“新”记丨河南省政协委员张国晓:“三体”照进现实,建议河南创建“中国科幻之都”
大河网讯(记者 刘瑞朝)“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以光年为单位、以想象力为向导、以宇宙为舞台,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个天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