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游记不是乱写的借口,快餐书也应该文辞流畅

更新时间: 2025-07-09 13:43:55

阅读人数: 210

本文主题: 乱写了几本书

已发表的书评中,有人罗列了本书诸多槽点,我也基本认同。

不想看到回应中有人驳道:这是游记,“如果把获取知识寄予在游记上,就太天真了。”

书籍可不就是人类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吗?你说书籍是用来消遣的,可消遣时难道就不会记住书中所说的内容了吗?

即使是游记,有人读就会对读的人产生影响,《马可波罗游记》《大唐西域记》当年都只是游记,而现在却是研究国史和中外交流史的常用史料。

所以,我想好好写一下本书的书评。

书评大抵可以分为三类,简短的500-1000字左右的可以称之为书讯或简评;2000-5000字篇幅的主要对文章精华或是重要部分进行点评,概括内容,帮助读者了解书的价值;长篇的书评大多是针对书中讨论的问题进行逐一探讨,或评说依据的效力,或提出不同的观点。当然,除上述三种之外,还有很多多样的书评。

书评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告诉读者一本书值不值得花费时间去读。

结论,如果你时间很多,闲来翻翻倒也无妨,但需要对书中提到的知识性内容有怀疑的态度。

本书有一定的实际经历,对非洲背景知识的介绍浅且分散,姑且看之就好。如果不愿意读百度百科,读一下本书也是不错的。

本书中还有不少独到见解和金句。

当然,书评不能一味要捧。下面还要说点儿,读起来很别扭的地方。

一、游记不是知之甚少却拼凑材料写作的遮羞布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书中《黑奴在这里拍卖》一章中说“中国人对非洲人的认识,也曾非常无知”时,举康有为《大同书》里的一段文字为例证,即“其棕黑人有性情太恶,或有疾者,医者饮其断嗣之药,以绝其种”。其后跟着一句“太偏颇了”的结论。

需知这段文字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彼时的中国人还称西洋人为蛮夷、英夷,还传说教堂是会抓走小孩子、挖掉他们的眼睛呢。当时正是《物种起源》流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发展,德国人的“优生学”肆虐的时代,在种族主义和种族间竞争的背景下,持近代种族改良论的学者不在少数。有像康一般支持优生学的学者,也有部分反对优生学的学者。“鲁迅、陈西滢、章锡琛、章柏庵、社会学家孙本文、经济学者张履鸾等人则对优生学中的限制人口观念持批评态度。”

没有对近代史的了解,仅凭一个例子,仅凭一个人的观点,就得出“太偏颇了”的结论,难道不是更“偏颇”吗?硬凑材料之感扑面而来。

康时代的人受到时代思想的局限,并不能超越之,以今人的眼光去批评古人的思想,这很客观吗?如此不加时代背景的行文,读者看了会是什么感受?非洲友人读了这断章取义的文字是什么感受?

况且,评说国人对黑人认识的这一段,对行文没有任何影响,加在这里反而觉得突兀。

不知道、不太懂、不清楚的,可以不写。

二、即使是快餐书,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阅读流畅性

序言和首章的文字流畅,让我误以为作者的写作能力是老天爷赏饭吃。

此后二十几章中,不乏比喻不恰当和指代名词不统一的情况,阅读流畅性大受影响。经常读着读着思路就断了,得翻回前页、上段,再次理解才行。

1.《指状阿当松和老相识钉子树》一章中,论洋槐与刺槐一处,“有的资料上说,刺槐是……”本来是一直在说刺槐,结果下一段马上又说“原来洋槐是看人下菜碟呢!”真不知道,到底是在说刺槐还是洋槐,看得人一头雾水。

2.《青尼罗河瀑布》一章中,“我记起中国的蔡伦造纸,用的是烂渔网、干树皮和破布等,觉得和眼前亭亭玉立的纸莎草相比,虽物美价廉,但高贵不足。”为什么高贵?多少解释一两句啊。

且多有“故作姿态”之处,令人厌烦;还多有自相矛盾之处,令人发笑。

1.故作姿态: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劳动人民,不难看出,作者的自我心理认同既是劳动人民又是中产阶级。《在南十字星座辉映下》一章中,“当我接受这些服务的时候总是于心不忍。我知道我是付了车票款的,这些服务都包含其中,但从小就养成的劳动人民习惯,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服务。……我只好尽量克制住自己想亲自动手丰衣足食的渴望,不断提醒自己多少代表了一点儿中国人在外的形象,一定要装出对周到服务司空见惯的样子,不能给国家丢脸。”

买票的时候不知道或者不能预想到会享受到这种服务吗?既然知道为什么订票?可以选择去穷游体会原汁原味的非洲啊。(一位韩国旅游作家韩飞野就是步行加陆地交通工具游览非洲的,年纪似乎也与本书作者相仿。)

为什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行为就是给国家丢脸?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里辆车上的乘客看来是丢脸的,但在你一个劳动人民心中不应该引以为豪吗?为了工作不得已乘坐这辆火车,但不忍心接受服务的话,就告知服务人员,你不需要room service不就行了?

把国家都牵扯进来,无非就是想说:我是一个劳动人民,本来不应该享受这样的服务;但既然已经上了车,还得考虑国家的面子;所以不得不享受这些服务,但享受这些服务不是我的本心。

真是累啊。享受就享受了,想享受就是想享受。这种故作姿态,真是任谁来看都不会舒服。人们喜欢“真”的人,恶角坏到极致,都让人喜欢,因为他“真”。

2.自相矛盾:还是在《黑奴在这里拍卖》一章中,“你知道桑给巴尔是什么意思吗?……我摇头说不知道。……你若是先就表示自己很懂,人家就不好耳提面命地教诲你,有可能遗漏重要信息,我提前做过一点儿小功课,知道桑给巴尔是‘黑色礁石’的意思。”

这里只要调整一下说的顺序,可以让读者很流畅的读下去,而不必去想作者到底有没有回答。

此外,即使作者原稿如此,编辑的功夫在哪里?很多句子意思不明确,编辑审稿的时候发现不了吗?

本来对作者没什么了解,开始就以为是一位退休的阿姨,记录游览非洲的情形。但读完来做标记时,看到作者出色的履历,着实令我吃惊,感觉不应该只有这样的水平。也许是急躁的出版工业的问题吧。

所有写书、做书的人都应当留心。

游记不是乱写的借口,快餐书也应该文辞流畅

乱写一气(红高粱)书评

       我看着这本书的标题很久,思考书评该怎么写。我想起莫言还没有得诺贝尔奖之前,我还没有读那么多书之前,曾经遭遇的那本《檀香刑》。又想起了因为莫言获得了诺奖而成为为数不多我知道长相的几个作者之一。于是我叹了一口气,这样长相的人怎么能写出这么有力量和野性的文字呢?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也让张艺谋、巩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这篇中篇小说用了大量的手笔来描写环境,由此可见环境本身对莫言写作是有巨大的影响的。那片黑土地上的种是不是在退化呢?我们现在所见的书里还剩下多少野性呢?我们这个民族一向不崇拜野性,理性在我们的魂灵里扎下了根,甚至有些偏向于冷漠。有时候我觉得莫言不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他的文字没有邪气,本不是我所偏爱的类型,我有时候觉得他的书写得有点像教材,就是那种大家都觉得好的问题,有点太好了,像一颗大树,我们会在大树下乘凉,但我们记住了路边盛开的一朵小野花。没有野性的文字来描写野性的世界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但是,效果好像不差。很多人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示惊讶,我的阅读比较散乱,没有系统阅读过诺奖获得者的作品。不知道诺奖颁奖标准是啥样的尿性。莫言很好,但我觉得还不够好。

有始无终读死书

    早上坐公交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唬得我一愣: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