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于物,心存太虚,送你一期修行箴言
在小编看来,修行并不一定具体指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而是我们在面对现实人生的时候所能够保持什么样的态度。道教以清静为修行的根本,有修行的人,即便是在面对世事烦杂,也永远都不会改变内心中的清虚与广阔。
这世上虽然有千万种不同的情态,然而回归到本质,则是大道唯一。你心系于万物,和心系于自身,所能够感知到的境界理应是相通的。你以同样的心应对万物,万物也以齐一的理回馈你的参悟。
不论何时,都要怀有对万物的悲悯。因为你心中有了苍生,所以才能知道众人凝聚一起的念力足以感地动天。他人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照见了自己的得失。
修行人看山水,总有修行的味道在其中。山高水长,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你从自然中悟出了什么道,也决定着你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道经有云:天无氛秽,地无妖尘。真正的天地在心中,所有的情景与污浊都是由内心中产生。不是我们受到外界的沾染,而是我们往往把控不住心中的欲求,从而玷污了不寂不动的世界。
有很多人羡慕道人的世外逍遥,他们一味地想要出离世间,却总是不知原来尘世也是一场大修行。修行不在远处,修行不是追求而得,真正的修行是当你沉静下来时,恍然看到了生活的美。
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慧语。可为什么如今的我们看见了这方山水,却没有了古人那份心魄呢?
山水不曾改变,你的心,又动了几分?
修行人认为,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人生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美,并非与丑相对,而是看到了万物运化的始终,从而感叹大道玄妙。当你眼中只有美丑,说明心中还有分别。分别心,是需要跨越的第一重魔障。
南华真人以逍遥而著称,世人也总是把远离人间的索居当成是隐逸的代表。然而,你我本来就是凡人,安心完成这等凡人的人生使命,也是功行一件!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去做什么样的事,这才是顺道而为。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重要的不在于你曾经追求了什么,而在于你能从已经拥有的一切中发现新的内涵。我们太过于追求了,却总是忘了反省与思考。
大家要是喜欢这一期的壁纸,还请,让更多人知道修行是一场值得骄傲的事情。

修行工夫从经典心包太虚能善解
上人以佛法「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襟来勉励所有的人,闻法要能理解,而且要把心胸打开,日常生活中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慈济四神汤」来修行,才不会在人群中听到很不顺耳的话就耿耿于怀,把自己的道心给退转了。
「我们就要做到能善解,能善解的人,不管你对我说什么话,我都可以包容,因为我有善解,所以我包容啊!还要感恩喔!有闻法的人,我已经(讲)到〈见宝塔品〉了,结束之后我出门,这一回回去之后紧接下来就是〈提婆达多品〉,那就要分析感恩、包容、善解等等的法。我们要修行佛法,这些心都要提出来,这都是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都是修行者的工夫,这工夫要从哪里学?在经典里面就可以学到了。」
面对在座许多新受证的志工们,上人以佛陀所发的「四弘誓愿」,引领大家发心立愿、修行度众。亦以《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的经文「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与大众共勉。
「当起了慈济人,就是人间菩萨,因为人间菩萨是行六度万行,那是菩萨因行,就是要种菩萨因;在六度中一定要有慈悲心,慈悲为室,就是我们的心,心里面的房间,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所住的空间,这个空间里面装有大慈悲心;我们表达出来的,就是要很柔和,你要当菩萨耶!不要跟人斤斤计较,别人的难听话,人难看的脸色,我们都要把他善解掉,我们更要包容他,还要感恩啊!这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修行没有坎坷的逆风,如何能测量出你的力道?所以我们要用感恩心,柔和以对待,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
虽然知道修行方法,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许多让人难以容忍的事情发生,而且很难控制脾气。面对这样的情境,上人仍是将它当成修行练功夫来面对。
「很多人都会跟我说:『师父,有一天我真的忍无可忍!』我说:『什么事啊?』他说:『他们都不了解慈济,但是一直一直说慈济的坏话,他们根本都不了解,我想要脱口而出,可是我穿这套衣服(慈济制服),我很想要脱起来,来跟他辩论。』我说:『不脱也可以解释啊!他说,很生气啊,脸色会很难看,所以不能穿这套衣服去跟他辩!』我说:『你的工夫不够啦!』总而言之,我们要练功夫,这叫做修行。所以我们时常要好好的改习气,那就是练功夫。人啊!诸法空为座,有什么好计较!计较过了以后,还不是一场空,我们三轮体空啊!」
「三轮体空」是形容在布施的过程中,不执着于「能布施的人」、「可以布施的东西」和「接受布施的人」三种相,而是能以感恩心无所求付出,以谦卑的心来面对一切,因此人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好计较和骄傲的。上人以研发慈悲科技产品,履获国际大奖的静思精舍清修士蔡升伦为例,日前再次获颁「第五十四届十大杰出青年华裔青年特别奖」的殊荣,但上人仍是以三轮体空的精神,给予他祝福与提醒,人生不需要计较,也不需要自大。
「总而言之,修行呢,只要我们佛法入心,在人世间,菩萨游戏会很快乐,真正的没有苦;何况我们把握时间,做了慈济,时间会很充足;而且,我们付出以后的那一分快乐,这种的快乐,不是得了多少钱的快乐,你得了多少钱的快乐才是一时而已,得到了什么样的名啊!奖啊!也是一时而已。可是我们为人间的付出,那种内心的法喜,难行能行、难为能为,我们都做到了。看到了被救,我们把他苦既拔已、复为说法,看到了他成功,转贫为富,多么开心啊!」
各位菩萨慧命增长,诸法空为座,我们做了以后,那就是过去了!可是现在看到了,我们还是很欢喜,总是付出无所求,总是法喜充满,这就是我们用心做慈济,处此而说法,身体力行就是在说法啦!我们要好好地把我们的规矩,我们的戒守好,作为人人的典范,这就是在说法。这就是我对大家所有的期待。」
憨山大师《观心铭》,修行诀窍浅显易懂,读来让人红尘悟清凉!
来源:雪球App,作者: 百度老方说,(https://xueqiu.com/1028309055/304748317)
释德清,号憨山,又称憨山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观心铭》是修行诀窍,浅显易懂,读来让人红尘悟清凉。
人生在世,以身体为便利,也以身体为大患。身体是物质,每天都要吃饭,就必然受身体所累,所以《道德经》里说: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如果把身体看作镜花水月,心不着相,如明月高照,意念自然起伏,最终触及不生不灭的境地,那就能体悟到其中的玄妙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人的所见所闻,包括眼耳鼻舌等感官所感触到的都是“空相”,如果不能认识这点,那人就会为物所奴。
但怎么认识呢,就是从觉察开始。
我的体会是以呼吸来觉察,人活一口气,在人身还处于胎儿早期的时候,心脏就开始跳动,而且此后终生不停,直到呼吸停止的时候。
想一想,当你情绪波动的时候,呼吸也会有变化,比如心情激动就容易呼吸短促,甚至有时候看到什么人或事物还会呼吸刹那暂停,反过来说,人的呼吸变化也会影响到心念的变化。
所以儒释道三家都强调呼吸的调理,以求绵绵若存的状态。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当人可以呼吸深沉,甚至若有若无的时候,内心的杂念也会减少很多。
否则就容易杂念纷飞,妄想丛生,从而让人神魂颠倒,也就是所谓的“生怪”。要知道,魑魅就在人心啊。
“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万千情绪都是从心而起,只要时刻有省察,如日月观照,那内心世界就可谓正大光明。
古人讲慎独,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看得透彻,人这辈子确实是要以修身为本。
要知道如果自己的性情和心意出了差错,那在关键时候可能就会犯下大错,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内心的破绽必然会跟外在产生关联,从而带来损害的。
总之,修身的关键是养心,慎独就是养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等什么时候到了“我心光明”的程度,才算是大成。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内心的波澜不惊确实是根本。
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生万法,相由心生,确实如此。如果心不为物和境所动,那还有什么可以迷惑、伤害你呢?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对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时刻的自我觉察是重要的,念其即觉,觉之即无,觉察就是修行。
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我倒觉得一开始还是要“心动”,特别是忍辱负重的时候,要从中体会苦其心志的意味,受用不尽。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善或恶往往取决于心念的变化。或者说凡人和圣贤的区别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念的不同。
从这点而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所说是对的,大多数人都无法顿悟,根器不利,都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然后才能: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净土天宫,逍遥任意。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处若生,生处自熟。二六时中,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观心铭》所述非常简要,常人读来都可以有所理解,只要能够持续在意,不断修持,那有所成就不是太难。
事实上,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有平常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都能为善去恶的人,才能心不迷,福量无尽。
相关资讯
修行的四个阶段学人、成人、学佛、成佛
因为佛是觉者,人成了,就觉悟了宇宙的真理,真理掌握在手中,还有什么会干不成功呢? 所以,大家要先好好学习,把自己变成知识分子,当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世间的知识学问都通达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