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刘慈欣谈《三体》: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更新时间: 2025-07-13 13:57:21

阅读人数: 380

本文主题: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

继《三体》动画片去年年底在B站开播之后,剧版《三体》又于年初上映,为这部IP再添了一把火。

从2102年强势进入大众视野,到2015年获得世界两大科幻文学奖项之一“雨果奖”,《三体》让很多人知道了原来中国也是有科幻小说的。2019年,《三体》又列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那么,刘慈欣创作《三体》的初衷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在这部作品中去讲述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本文为《三体》后记,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往小处说,这是科幻迷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往大处说,它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内科幻作家们是倾向于肯定的回答的,那时的科幻小说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宽容,指引着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金涛的《月光岛》中,外星人抚慰着人类受伤的心灵;童恩正《遥远的爱》中,人类与外星人的爱情凄美而壮丽;郑文光的《地球镜像》中,人类道德的低下,甚至把技术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但却怀有菩萨心肠的外星文明吓跑了!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准。

要回答宇宙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让人信服。这里我们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过人类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演化史来同宇宙大文明系统进行类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难的,有太多的无法定量的因素纠结在一起。

相比之下,对宇宙间各文明关系的研究却有可能更定量更数学化一些,因为星际间遥远的距离使各个文明点状化了,就像在体育场的最后一排看足球,球员本身的复杂技术动作已经被距离隐去,球场上出现的只是由二十三个点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矩阵 (有一个特殊的点是球,球类运动中只有足球赛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结构,这也可能是这门运动的魅力之一)。

我曾经陷入宇宙文明点状化的这种思维游戏中不可自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打发时间,我常常编些无聊但自觉有趣的软件,现在网上重新流行的电子诗人就是那时的产物。

那个时期,我还编过一个宇宙点状文明体系总体状态的模拟软件,将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简化为点,每个点只具有描述该文明基本特征的十几个简单参数,然后将文明的数量设置得十分巨大,在软件中模拟这个体系的整体演化过程。为此我请教了一位可敬的学者,他是研究电网理论的,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高手,算不上科幻迷但也是爱好者,他对我那个错误百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软件运行时最多的一次曾在十万光年半径内设定了三十万个文明,这个用现在看来很简陋的TUBO C编的程序在286机上运行了几个小时,结果很有趣。

当然,我只是个工程师,没有能力进行这样级别的研究,只是一个科幻迷玩玩儿而已,从科学角度讲得出的结果肯定没什么意义,但从科幻角度讲却极有价值,因为那些结果所展示的宇宙间点状文明的演化图景,不管正确与否,其诡异程度是很难凭空想出来的。

我认为零道德的宇宙文明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当然,《三体》并没有揭示那个宇宙文明的图景,其中的两大文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图景,只是揭开了其面纱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们最近的恒星都有智慧文明,那这个宇宙一定是十分拥挤的,可为什么它看起来却如此空旷?但愿有机会在“地球往事”的第二部中继续描述。

那个将在“地球往事”中渐渐展开的图景,肯定会让敬畏心中道德的读者不舒服,但只是科幻而已,不必当真。:)

从《三体》连载中得知,国内科幻读者喜欢描述宇宙终极图景的科幻小说,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我是从八十年代的科幻高潮中过来的,个人认为那时的作家们创造了真正的、以后再也没有成规模出现过的中国式科幻,这种科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完全技术细节化,没有形而上的影子。而现在的科幻迷们已经打开了天眼,用思想拥抱整个宇宙了。这也对科幻小说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遗憾《三体》不是这样的“终极科幻小说”。创作《2001》式的科幻是很难的,特别是长篇,很容易成为既无小说的生动,又无科普的正确,更无论文的严谨的一堆空架子,笔者对此还没有信心。

哦,这个设想中的系列叫“地球往事”,没有太多的意思,科幻与其他幻想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与真实还牵着一根细线,这就使它成为现代神话而不是童话 (古代神话在当时的读者心中是真实的)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往事的回忆总是真实的,自己希望把小说写得像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真实记叙,但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设想中“地球往事”的下一部暂名为《黑暗森林》,取自八十年代流行过的一句话:“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哦,最后说的当然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

“给孩子”系列:留一套可以传世的书给孩子

当你幻想火星移民时,科幻小说已写尽他们的乡愁

刘慈欣: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会越来越真实

不要让科幻成真!| 科幻作家韩松:杞人忧天非坏事

“让孩子尽早读科幻作品,不晚于11岁”

韩松: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有科幻相伴

刘慈欣:元宇宙将引导人类走向死路一条

刘慈欣:请把对待星空的善意,转向地球上的人类同胞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刘慈欣谈《三体》: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刘慈欣《三体》获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为中国作家首次

8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结果最终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不负众望,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英文版翻译者,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代领奖项。《三体》此次获奖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在之前曾经预测:“我认为《三体》会成为第一部夺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品。”

今年的雨果奖评选由于“小狗门”备受关注。美国右翼作家团体组织了“悲伤小狗”和“疯狂小狗”两个团体,在推特上造势宣传,在政治上割裂科幻作品和读者群体,对提名奖进行疯狂刷票,导致众多优秀作品无故落选。在提名过程中,《三体》也受到冲击,最终无缘提名。然而作家马尔科·克劳斯表示已经无法忍受美国右翼的行为,主动撤回了自己的候选作品,《分离线》,将提名名额让给了《三体》。

马尔科·克劳斯在退出评选后在推特上发文称:“说实话,我真想不出有哪部比《三体》更让我想在候选名单上看到的作品了。祝作者刘慈欣和译者刘宇昆好运!”

刘慈欣得知后,在水木社区发文表示:“很敬佩Marko Kloos 的高风高节,放到俺这俗人身上不知能不能做到。与被提名的兴奋相比,更为雨果奖受到puppy们的损害而悲伤。这真的不是矫情,如果雨果奖由此失去了公信力,TBP(观察者网注:Three-body problem,《三体》的英文书名)就是得了奖,也只能以平常心看待吧。”

《三体》最终还是众望所归,夺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说明中国科幻已经具备世界级的影响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称:“祝贺大刘为中国科幻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雨果奖堪称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而且比诺贝尔文学奖更专业,更纯粹,更关乎文学的核心要素:想象。荣耀属于大刘,属于所有热爱科幻的人们,也属于雨果奖与科幻本身。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

刘慈欣谈《三体》: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继《三体》动画片去年年底在B站开播之后,剧版《三体》又于年初上映,为这部IP再添了一把火。

从2102年强势进入大众视野,到2015年获得世界两大科幻文学奖项之一“雨果奖”,《三体》让很多人知道了原来中国也是有科幻小说的。2019年,《三体》又列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那么,刘慈欣创作《三体》的初衷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在这部作品中去讲述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本文为《三体》后记,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往小处说,这是科幻迷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往大处说,它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内科幻作家们是倾向于肯定的回答的,那时的科幻小说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宽容,指引着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金涛的《月光岛》中,外星人抚慰着人类受伤的心灵;童恩正《遥远的爱》中,人类与外星人的爱情凄美而壮丽;郑文光的《地球镜像》中,人类道德的低下,甚至把技术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但却怀有菩萨心肠的外星文明吓跑了!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准。

要回答宇宙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让人信服。这里我们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过人类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演化史来同宇宙大文明系统进行类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难的,有太多的无法定量的因素纠结在一起。

相比之下,对宇宙间各文明关系的研究却有可能更定量更数学化一些,因为星际间遥远的距离使各个文明点状化了,就像在体育场的最后一排看足球,球员本身的复杂技术动作已经被距离隐去,球场上出现的只是由二十三个点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矩阵 (有一个特殊的点是球,球类运动中只有足球赛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结构,这也可能是这门运动的魅力之一)。

我曾经陷入宇宙文明点状化的这种思维游戏中不可自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打发时间,我常常编些无聊但自觉有趣的软件,现在网上重新流行的电子诗人就是那时的产物。

那个时期,我还编过一个宇宙点状文明体系总体状态的模拟软件,将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简化为点,每个点只具有描述该文明基本特征的十几个简单参数,然后将文明的数量设置得十分巨大,在软件中模拟这个体系的整体演化过程。为此我请教了一位可敬的学者,他是研究电网理论的,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高手,算不上科幻迷但也是爱好者,他对我那个错误百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软件运行时最多的一次曾在十万光年半径内设定了三十万个文明,这个用现在看来很简陋的TUBO C编的程序在286机上运行了几个小时,结果很有趣。

当然,我只是个工程师,没有能力进行这样级别的研究,只是一个科幻迷玩玩儿而已,从科学角度讲得出的结果肯定没什么意义,但从科幻角度讲却极有价值,因为那些结果所展示的宇宙间点状文明的演化图景,不管正确与否,其诡异程度是很难凭空想出来的。

我认为零道德的宇宙文明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当然,《三体》并没有揭示那个宇宙文明的图景,其中的两大文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图景,只是揭开了其面纱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们最近的恒星都有智慧文明,那这个宇宙一定是十分拥挤的,可为什么它看起来却如此空旷?但愿有机会在“地球往事”的第二部中继续描述。

那个将在“地球往事”中渐渐展开的图景,肯定会让敬畏心中道德的读者不舒服,但只是科幻而已,不必当真。:)

从《三体》连载中得知,国内科幻读者喜欢描述宇宙终极图景的科幻小说,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我是从八十年代的科幻高潮中过来的,个人认为那时的作家们创造了真正的、以后再也没有成规模出现过的中国式科幻,这种科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完全技术细节化,没有形而上的影子。而现在的科幻迷们已经打开了天眼,用思想拥抱整个宇宙了。这也对科幻小说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遗憾《三体》不是这样的“终极科幻小说”。创作《2001》式的科幻是很难的,特别是长篇,很容易成为既无小说的生动,又无科普的正确,更无论文的严谨的一堆空架子,笔者对此还没有信心。

哦,这个设想中的系列叫“地球往事”,没有太多的意思,科幻与其他幻想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与真实还牵着一根细线,这就使它成为现代神话而不是童话 (古代神话在当时的读者心中是真实的)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往事的回忆总是真实的,自己希望把小说写得像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真实记叙,但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设想中“地球往事”的下一部暂名为《黑暗森林》,取自八十年代流行过的一句话:“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哦,最后说的当然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

“给孩子”系列:留一套可以传世的书给孩子

当你幻想火星移民时,科幻小说已写尽他们的乡愁

刘慈欣: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会越来越真实

不要让科幻成真!| 科幻作家韩松:杞人忧天非坏事

“让孩子尽早读科幻作品,不晚于11岁”

韩松: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有科幻相伴

刘慈欣:元宇宙将引导人类走向死路一条

刘慈欣:请把对待星空的善意,转向地球上的人类同胞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标签: 神话 西方 科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