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历代十大先祖,姓刘的快来对接一下你是老刘家多少世!
姓,是一个起源中国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位。
刘姓的起源很早。当今的刘姓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
又一说刘姓始于刘累(部分留氏族谱作“留被封杀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 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于豢龙氏。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御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代行豕韦国君。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郡丰邑地,丰县(今属江苏)人,丰生沛养,故人亦称沛公。在消灭项羽完成国家一统后,(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公元前?年至前179年)字游,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生。生年不详,卒于汉文帝元年。天性好读书,多材艺,少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邦为沛公,交与萧、曹等俱从军至灞上封文信君。邦即帝位,立交为楚王。交至楚,以穆生、白生、申生为中大夫。吕后称制时,浮兵伯在长安,交遗子郢客与申公往受业。文帝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申公始为诗作传,与鲁诗。交亦缀集诗传,号元王诗,在位二十三年卒,谥元王。
(生于前203年腊月十一(12月15日),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族,汉高祖刘邦第4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8岁被立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齐王刘襄兄弟兴兵伐吕,周勃、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24岁的刘恒即位。刘恒登基后窦漪房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窦漪房成为皇后。刘恒个人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霸陵。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文帝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取得荆州与西蜀。公元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后伐东吴时失败,病死,在位3年。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
祖父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匈奴左贤王刘豹。史料记载,匈奴刘姓源于汉匈和亲。当年,匈奴强盛时,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并取了汉名。承袭父祖,刘渊也跟着姓了刘。早就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机,在西晋北部版图上独立门户,建汉称帝,攻城掠地,由此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刘渊即汉光文帝,字元海。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公元304-310年在位(308年称帝)。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

民俗文化篇有根可寻,有源可溯探访鲁山刘氏宗亲文化和刘姓始祖故事
鲁山县世界刘氏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在观看中华刘姓始祖苑内的壁画
□平报融媒记者 胡耀华 文/图
刘姓是中国四大姓氏之一,目前人口约8000万,其中30余万人分布在平顶山。
历史上,刘姓人才辈出,王侯将相数以百计,文人雅士数不胜数。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因供奉着当今学术界公认的华夏刘姓始祖刘累,近年来,位于鲁山县库区乡昭平湖畔的中华刘姓始祖苑游人如织、香火不断。
在寻根热潮的推动下,在平顶山市刘氏文化研究会、鲁山县世界刘氏文化研究会的不懈努力下,中华刘姓始祖苑已形成五年一大聚、一年一小聚、日日有人气的文化民俗,助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让天下刘姓后裔有根可寻、有源可溯。10月28日,记者走进鲁山,探访当地刘氏宗亲文化和刘姓始祖的故事。
据《左传》《汉书》《水经注》等史料记载,刘累系夏代孔甲之臣,因养龙有功,被夏帝赐为“御龙氏”。后刘累不慎将龙养死,怕帝王降罪,遂于公元前1873年“惧而迁于鲁县”(即今鲁山县库区乡昭平湖畔),改姓为邱,繁衍生息,死后也葬于此地,后人称此地为邱公城。
1958年,邱公城所在地出土了大量石斧、陶片、兽牙、骨器等,佐证了此处早期先民活动频繁的说法。
为什么刘累选择迁至鲁县?曾出版《华夏刘姓》一书的鲁山县退休教师刘福朝认为,刘累是尧的裔孙,刘累迁鲁的原因之一是鲁县为尧部落的祖居地。
2000年农历三月初三,因昭平湖水位下降,邱公城附近一处土坡上出现日、月、腾龙大型地画,画中的“龙”长32米、宽5米。水库管理部门买来布匹将图案拓印下来,因此有了海内外专家口中的“鲁山龙”。
“刘累公以养龙得名,这些龙形地画极有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特意挑选不同颜色的土绘制而成。”刘氏文化研究者、鲁山县退休干部刘天旭说,当年修建昭平湖时,还曾挖出过有“刘累之墓”字样的石碑,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无论是民间传说、旧城遗址,还是考古发掘、史料记载,都指向邱公城就是刘累故邑,华夏刘姓起源于鲁山的说法确凿可信。”鲁山县世界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国义说。
2001年10月12日,第三届世界刘氏宗亲联谊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鲁山县侨联、平顶山市侨联以及平顶山刘氏后裔代表刘建兴等人前往赴会,向举办方提供了大量刘累生活在鲁山昭平湖畔的佐证。
“赴会的目的就是告知众人鲁山是世界刘姓的根源。”刘天旭说,当时本地不少刘氏后裔已有清明前往昭平湖畔祭拜刘累的习俗。
会后不久,世界刘氏宗亲联谊大会组织人员赶赴鲁山,对刘姓起源于鲁山的说法进行考证并深表认同,决定将世界刘氏第四届《寻根》联谊大会交于鲁山承办。其间,著名侨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马来西亚华人刘南辉率先捐款565万元,并号召世界各地刘氏后裔踊跃捐款,建成了如今的中华刘姓始祖苑。
2004年5月26日至29日,世界刘氏第四届《寻根》联谊大会在昭平湖畔如期举行,来自日本、泰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刘姓侨领以及海内外各界刘姓人士1000余人参加了拜祖大典,为寻到始祖激动不已。
2010年10月22日,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刘氏宗亲联谊大会上,相关负责人宣布,自2011年4月19日起,每隔5年在昭平湖畔举行一次隆重大典,每年举办一次小型活动。刘姓始祖在鲁山的说法越传越广。
秋日的昭平湖,微波荡漾。中华刘姓始祖苑位于昭平湖东南,依山而建,前殿后寝、布局严谨,包括御龙广场、文化长廊、始祖殿、功德殿、先贤殿、世界刘氏纪念馆、功德碑林等。当天,园区游客络绎不绝。
同行的鲁山县刘氏后裔刘太山告诉记者,刘累墓的尺寸有象征意义,直径18.73米寓示刘累于公元前1873年迁徙鲁山,周长66米寓意刘姓历史上出现过66名皇帝。
“特意趁星期天前来,一方面带孩子领略昭平湖美景,另一方面让孩子知根、知源、知礼。”在刘累墓前,来自市区的刘先生说,来此参观,不仅想让孩子知道这里是刘姓发源地,更想让其领略刘氏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风文化,知晓历史上刘氏家族的英雄人物,进而在成长中高标准要求自己。
“正如一些媒体所言,刘姓的宗族文化,是一种王者风范和御龙精神。”刘国义说,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宗族文化,如朱姓尚武崇学、孔姓崇文重礼等。在一些刘氏族谱上有“御龙精神”字样,还有部分刘姓望族以“御龙堂”为堂号。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刘氏以“御龙”自居,透露出的是一种王者风范。如今,刘姓的“王者之风”和“御龙精神”早已脱离王侯将相思想的束缚,成为刘氏子孙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另据了解,2006年4月13日,鲁山县世界刘氏文化研究会挂牌成立。不久,平顶山刘氏文化研究会也诞生了。“除了办好祭祀活动,研究会主要致力于刘氏文化的研究、发掘,梳理刘氏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详情。”鲁山县世界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海龙说。
刘天旭说,《华夏刘姓》一书就是在刘氏文化研究会帮助下完成的,“目前我们正在编写《刘氏文化研究丛书》,以此弘扬汉文化和御龙精神,进一步推介、宣传鲁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策划:刘泉 统筹:陶向军 王冬梅 执行:周冬 董佳理 张满 朱碧琼 视觉:王玉
刘姓“青藜堂”的故事,懂得这两个典故的刘姓人或许源自同根同族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中国的姓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风霜洗礼见证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
中国的姓氏文化起源你了解吗?你自己的姓氏文化你又了解多少呢?
今天小编要讲述的是刘姓的起源及传承,它又有哪些典故呢?
据史料记载:刘姓正统源自于祁姓之刘,而最早祁姓之刘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是为刘姓的先祖。先祖刘累生于夏朝的中后期,曾经精通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刘氏。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至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后世子孙便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之所以被称为“帝王刘”它要归功于刘汉王朝的创立者刘季;自汉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创建帝王之业起,历经西汉、东汉400年的发展繁衍,刘姓以皇族为主脉,枝繁茂叶迅速发展壮大,其中封王者数以千计,列侯者以万计。在刘汉皇权的庇佑下迅速发展成为了天下第一大姓。时至今日民间依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
:“青藜堂”在丰沛、彭城、皖北一代的刘姓族人中被奉为正宗堂号
。其开基始祖为刘向,刘向乃西汉高祖刘邦的异母弟刘交的四世孙;相传刘向年幼时家道中落,为出人头地刘向读书十分刻苦,一日读书至深夜的刘向油尽灯灭之后,仍坚持在暗室中背诵经书。忽然有一位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而进,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青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并鼓励刘向好好读书方能不负此生。此后刘向便更加刻苦的学习成为了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刘氏后人为纪念这“燃藜夜读”的传说,便以刘向为一世祖,立“青藜堂"作为堂号。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句谚语源自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背景下,被迫的背井离乡时而留给后人的一句话。告知后世子孙自己的
在哪里。当年洪洞刘氏一族也被迫迁移到苏北一带。由于当年的大迁徙都是被迫的,官兵怕有人潜逃就用绳子把移民人的手倒背着身后绑起来。但是在移民途中,难免会有内急之时,这就需要官兵将绑绳子的手解开才能方便,久而久子就形成了“解手”就是要方便的意思。在当时的迁徙过程中路途遥远,倒背着绑手也让迁移人的形成了走路倒背着手的习惯。
刘姓一族目前已有8000余万人,如何寻祖归宗?如何识的先祖为何人?不仿去 了解一下自己族谱“堂号”。在苏北一带的丰沛、萧砀刘姓,
若你祖上堂号为“青藜堂”,开基始祖为刘向,且又懂得“背手”“解手”的典故,或许我们就是同根同租的一家人。
相关资讯
甲辰年中华刘氏宗亲拜祖典礼在河南平顶山举行
2024年4月19日,甲辰年中华刘氏宗亲拜祖典礼在位于平顶山鲁山县库区乡境内的中华刘姓始祖苑隆重举行。图为典礼活动现场。 2024年4月19日(农历甲辰年三月十一),甲辰年中华刘氏宗亲拜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