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贵族私生子牵出继承权争议惊动女王
有DNA证据表明西蒙(左)的祖父是私生子,并没有普林格尔家族的血统;诺尔曼(右)持DNA证据,表示自己才是真正的爵位继承人,经将西蒙告上法庭。
中国日报网10月11日电 (信莲)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0日报道,英国贵族普林格尔家族被爆私生子丑闻,DNA证据表明,私生子及其子孙“窃取”了家族的准男爵头衔。普林格尔家族内部为此已经对簿公堂,甚至惊动了伊丽莎白女王。
私生子争议源起于第八代准男爵诺尔曼·罗伯特·普林格尔。他和妻子弗洛伦斯·沃恩成婚之后,沃恩先后诞下两个儿子:长子诺尔曼·汉密尔顿·普林格尔和次子罗纳德·斯图尔特·普林格尔。按照长幼排序,长子成了第九代准男爵。时过境迁之后,长子的孙子西蒙·罗伯特·普林格尔已经成为第十一代准男爵。
事到如今,爵位继承却出现了争议。有DNA证据表明,第九代准男爵——即那位“长子”,其实根本不是第八代准男爵的儿子;而是夫人沃恩的私生子,其生身父亲的身份至今不得而知。所以,第九代准男爵并不是所谓的“长子”,准男爵这一爵位当初也不应该由“长子”继承,而是理应传给“次子”。
要知道,DNA证据显示,第九代准男爵在血缘上和普林格尔家族其他成员毫无关联;他的基因来自母亲沃恩和那位身份不明的父亲。
2013年6月,西蒙已经成为了第十一代准男爵。2014年9月,“次子”的儿子诺尔曼·穆雷·普林格尔则带着DNA证据,将西蒙告上法庭,要求剥夺其爵位,夺回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头衔。本案将于2015年11月审理。
这场由私生子引发的贵族继承权纠纷已经惊动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本案当中,DNA鉴定是关键证据。但是,法官们表示,并不确定是否应该在审理过程中采纳这一证据,因而专门上报女王,请求批示。
要知道,现任第十一代准男爵西蒙也并不否认DNA证据的说服力。如果法庭采纳DNA证据,准男爵的头衔就极有可能易主,改由诺尔曼·穆雷·普林格尔享有。
英国王室表示,此前从来没有在贵族继承权的案件中动用过DNA证据,所以本案可能开创一个先例。

满清的王公贵族们是如何划分等级的
近年来由于清宫题材的电视剧大受欢迎,在电视剧里经常会听到亲王、阿哥、贝勒等叫法。有些人就有些糊涂了,那么清朝如何给王公贵族划分等级的呢?
满清王朝的爵位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和异姓功臣爵位,但是清朝依然沿用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由此可见满清的汉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宗室爵位,有些类似于汉朝的“非刘不封”和“推恩令”,清朝的宗世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共分为12级,每等若干级。12级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品级:将军(镇国将军1品、辅国将军2品、奉国将军3品、奉恩将军4品)。
这些爵位世袭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不用降低爵位继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铁帽子王,整个清朝200多年只有12位,比较有名的就是“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另一种是降等世袭,例如: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位传世。
由于清朝实行“满蒙一家亲”的政策,又加上满蒙联姻,所以蒙古人也是有爵位的,但是蒙古的爵位与女真的区别,所以蒙古爵位称为外藩蒙古世爵。
蒙古封爵为:1亲王,2郡王,3贝勒,4贝子,5镇国公,6辅国公,7札萨克台吉,8一等台吉(塔布囊),9二等台吉(塔布囊),10三等台吉(塔布囊),11四等台吉(塔布囊),12固伦额驸,13和硕额驸,14郡主额驸,15县主额驸,16郡君额驸,17县君额驸。
第三要说的就是异姓爵位,其实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异姓功臣以爵位来褒奖。清朝也不列外,清朝的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等:超品:公爵、侯爵、伯爵,一品:子爵,二品:男爵,三品:轻车都尉,四品:骑都尉,五品:云骑尉,七品:恩骑尉。其中各种爵位又分一、二、三等。
清朝的异姓王非常少,只有清初时的三位,大家都知道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其余人的爵位就很低了,洪承畴是二等男爵。之后汉人的爵位也没有太高的,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是一等恪靖伯,这些人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但是其岁奉(年薪)居然要比贝子的低一倍,一等侯爵的岁奉为610两白银,而贝子的岁奉却有1300两白银。
爵,从酒器到制度
“爵”指的是古代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也被用作君主国家的贵族封号,在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从甲骨文开始,“爵”的意义就在慢慢演变,在先秦时期,“爵”就已经从具体的酒器经过作为过渡的礼器再逐渐变成抽象的制度。
现代成语加官进爵就是这么来的。
甲骨文中的爵字(见下图),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就是“爵”的实物描摹,画得完全像古代的一个酒器形状,它的下面有两个或三个“足”,中间是用来酒或者盛酒的容器(腹),小方块像手提的把手,又叫“鋬(pàn)”,上面的箭头符号“↑”表示“柱”。
爵的一般形状是前部有流——也就是倾酒的流槽,后部有尖锐状的尾,中部为杯,一侧有鋬(pàn:器物上可供手提起的部分),底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中间有柱,这时各个时期爵所共有的特点。
根据考证,“爵”在夏朝或者更早是一种温酒的器皿,至商代晚期转向温酒与饮酒混用,甚至更多是作为饮酒器使用。同时,因为在上古时代,酒不可随便乱用,一般在大型的祭祀现场会被用于供奉祭品,于是爵又成为一种礼器。青铜器做的爵实际上就是祭祀时盛酒的礼器,其形状为“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可以用来加热里面的酒,供神享用。
而以“爵”来称呼贵族的秩次等级,其实是西周后期的事情。当酒器种类达到相当丰富之时,酒器的主要功能,就不仅是哪一种酒器被使用而显出持有这一酒器的人重要,更在于一个人拥有怎样规模的酒器体系,并在各种重要的仪式中使用这些体系,才使此人显得重要。正是在周代商的政治变革之中,爵的内蕴从宗教政治中区别出来,成为政治本身的象征符号。也就是仪式活动中的饮酒行爵有尊卑的秩序,因而引伸到政治等级的爵禄,形成了政治等级上的爵列或爵序。
“爵”字,有两种涵义,第一个是表示贵族的尊号,其次是表示贵族间等级的差异。
当爵这一观念进入政治,成为最为辉煌的政治名称时,作为酒器的具体形制却走向终结。我们可以从这里描绘出“爵”的词义的演变:从最初的酒器,演变成在祭祀中或者其他仪式中的礼器,再进而“进化”成政治中划分等级的“名器”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设立。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相关资讯
三十张图片带你了解英国贵族等级制度
比子爵地位更高的是伯爵,从伯爵开始往上的话,就属于高等贵族,高等贵族和低等贵族的区别,就是低等贵族,像子爵、男爵这些,一个家族只能有一个爵士,就是说,爸爸如果是子爵的话,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