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出家人,为何女的叫做尼姑,而男的叫做和尚?
和尚和尼姑这两个词都不是我国本土的词语,都是外来词,且都是来自古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尚一词,逐渐成为对出家人的专用称呼,大家管老僧叫老和尚,小沙弥叫小和尚,其实这是误传。“和尚”一词,最早见于汉文的,应该是石勒当年崇信佛图澄,而称佛图澄为“大和尚”,从这开始逐渐叫开的。
在佛教律典中,往往不用和尚,一般用“和上”来区别流俗的错误。虽然和尚一词不合佛制,但到了现在呢,“和尚”已经演化成一种通称,只要能主持佛法、主持教学的出家人,都被称作和尚,大家也只能约定俗成了。
而且在中国被称为和尚的男性出家人比较多,慢慢的和尚就成为了男性出家人的代名词,女性反而鲜少用和尚这一词语。女性更多的是使用“尼姑”,尼姑这一词同样也是出自印度,在印度“尼”这个词是对于女性的尊称,所以很多印度人在称呼女性出家人的时候都会在词尾加上“尼”字,比如比丘尼等,这都是代表的是尊敬的意思。
而“姑”这个字则是在“尼”传入我国之后才加上去的,因为“姑”在我国指的是到了适婚年龄但仍未嫁的女性,而这一点正好符合女性出家人的特征,所以在我国女性出家人叫做尼姑。这就是为什么男性叫做和尚,女性叫做尼姑的原因了,两者都是表示对于出家人的尊敬,不同只是叫法罢了。
原标题:《同为出家人,为何女的叫做尼姑,而男的叫做和尚?》

正信正行丨和尚、尼姑、居士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本意,能够清楚的人,恐怕不会太多,虽然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词。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贱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该是多么的尊严;乡愚唯恐生儿不育,也给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词,看作阿毛阿狗同例,该是何等的下贱!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佛教的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又称为‘六和合’。所以他们的解释,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当我们追根寻源,找出了‘和尚’的出发点时,上面这一解释,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南海 寄归内法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有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女子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常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閦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个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尼姑是什么意思,尼姑用英语怎么说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