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17:09

阅读人数: 240

本文主题: 尼姑是指

寺,就看字,上面是一个土字,这个与建筑有关,下面一个寸字,这个跟法度有关,所以《说文》里面这样解释“寺”字:寺,有法度者也。《广雅》这样解释:寺,官也。《三苍》与《一切经音义》都这样解释,寺,官舍也。

可以看出,寺的意思,就是朝廷各部门的办公地点,比如五寺中,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判决的,相当于最高法院,太常寺负责祭祀事务的,光禄寺负责宫廷食膳的,太仆寺负责车马出行的,鸿胪寺负责外宾与礼仪的。

在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入,因为是经书是用白马驼来的,所以就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用来放置这些经书,还有供这些僧人居住,所以佛教场所,用来修行或者是弘扬佛法的住所,都被称做是寺,比如少林寺,灵隐寺,金山寺,寒山寺,普陀寺。

其他宗教讲经的地方,也有称为寺。

佛教一些场所也有叫庙的,这时候的区别就是,寺比较大,庙比较小,可能就生活几个,所以才有庙小容不下大佛的说法,当然这种是婉拒的说法就是了,但也可以看出庙小而寺大。

我们再来看庙,庙最开始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比如太庙,或者一些家庙,后来庙主要用来祭祀各种人神鬼怪,比如关羽庙,孔子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财神庙,龙王庙,各种各样的。

而道教的场所叫做观和宫,因为道教有观天观星观月,还有观自的说法,比较著名的道观就有白云观,龙虎山正一观,真武道观,天后宫,八仙宫。

另外还有庵,是指小草屋,后来很多文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淡泊名利,简朴节俭,就将自己的书房或者住处,称之为庵,有草堂的意思,再后来,就特指尼姑住的地方了,也叫尼姑庵。

寺和庙是有区别的,只不过现代人把寺和庙的概念慢慢淡忘了,以至于把寺和庙连成了一词,统称为寺庙。 其实在建筑规模上寺比庙要大得多,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寺里面供的是菩萨和大佛,统称为佛。是出家人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圣地,属于佛教。是人们为免除灾难或祈求平安而拜佛求佛庇护的场所。

如报恩寺、灵谷寺、白马寺等。在寺里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多称为僧人、和尚、方丈或禅师等。 庙,规模小,是个独立的场所,里面是没人修行的,只供人们信仰的神、仙和已故的人。 如人们熟知的龙王庙、娘娘庙、关帝庙等。有点类似于供祖先的祠堂,属于儒教。 另外,还有人们所知的庵、观、刹等都是出家人修行或修道的场所。其中庵与刹和寺同属于佛教,观属于道教。

“寺”和“庙”,虽然现在统称寺庙,实际上是两个内涵差异很大的词语。

先说寺。寺除了汉代时曾用作国家机关的名称,诸如大理寺、鸿胪寺等之外,自佛教传入之后,一般就指有僧人或尼姑居住、安置佛像、修行佛法、举行佛事的建筑,总之,只是跟佛教有关。全国范围内,著名的寺院不胜枚举,仅上海一地,比较有历史的,有静安寺、龙华寺、玉佛寺等等,南宋宋宁宗时实行五山十刹制度,五山最高,分别是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这些都是当年著名的禅寺。寺院的格局,也一直有所变化,最初以塔为主,配有金堂和讲堂,宋以后,特别是禅寺,逐渐演变为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的中轴线格局。我这里频频使用了“寺院”这个词语,确实,无论是寺还是院,都是佛教的建筑,在中国,称为“院”的佛教寺院留下来的不太多,比较著名的有文殊院等。一般都有偶像,即佛像。换句话说,寺院原本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系统的建筑,与中国本土原有的信仰体系无关。

鉴真和尚在日本奈良建造的唐招提寺的金堂

至于“庙”,最初是祭祀太祖或皇家的建筑,后来对一些历史上实有其人、他们的事迹往往为人们所长期歌颂的人物,为了表示人们的敬仰之心,为他们建起了庙,除了太庙之类之外,一般人们所熟悉的有关帝庙、孔庙、妈祖庙、城隍庙(城隍老爷一般都是对当地有重大贡献的实际人物)等,原本与佛教是毫无关系的,不过日久月长,庙里供奉纪念的人物,也成了半人半神了,仿佛有祥云缭绕,成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后来的演变。不过不管如何,它与寺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它源于中国的本土信仰。

还有一些实际的杰出人物,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建立了祠堂,一般被称为某某祠,这在各地都有。

至于“观”和“宫”,一般属于道教系统,供奉的是三个天尊,著名的有青羊宫、玄妙观等,也是中国的本土信仰,这里就不说了。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受到母亲影响,从小信佛以诚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之间由释迦摩尼始创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摩尼在青少年时期就觉得人生变化无常,潜心钻研如何可以解脱生而为人所遭受的苦难。

在他成为佛陀之后,他便将自己悟出的佛法真理广为传播,最初的佛法教义便形成于此。

清朝的顺治皇帝信佛,因为困惑于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于是潜心礼佛、希望可以出家为僧。除了可以解释生死问题,佛法教义还可以帮助人解开心中的烦恼,释正孝同就是为了让自己从世俗烦恼中得到解脱才剃度出家的。

释正孝同于1989年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就聪慧乖巧、善良可爱。

释正孝同的母亲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每日念经打坐、从未怠慢间断过。她的母亲平时待人接物也是非常乐善好施,宽厚仁慈。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释正孝同从小就开始学着母亲参禅礼佛,修身养性, 对待自己身边的人都非常善意和真诚且乐于助人,从来不欺负别人、也不说谎话。

渐渐的,她开始喜欢上了佛经中的文字,那些看上去很难懂的句子也通过不断的诵读参悟慢慢地变得简单易懂。她的母亲看到是释正孝同如此有佛缘,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释正孝同虽然很小就信奉佛教,但她跟其他孩子一样也接受了正常的教育。

释正孝同本就聪明伶俐、人又非常的努力,因此她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释正孝同平日里对人谦和又热情,因此班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

高考之后释正孝同便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山东大学,在这里继续她的学习生活。

释正孝同头一次一个人离开家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生活和学习在一起,有些不太适应。

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释正孝同遇到了许多以前没有遇到的困惑和烦恼,这些事情留在她心里久久不能散去,

她每天都在纠结着如何去摆脱那些困扰,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然而,在学校里学到的只能是正常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没有一门课专门帮排解烦恼。

于是,释正孝同即使冥思苦想,却终日不得方法。

有天晚上释正孝同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她化作了佛祖脚边的一个童子,手里捧着一个金色蛋。

梦境非常清晰真实,释正孝同记得住其中的每个瞬间。梦醒后释正孝同甚是欢喜, 她觉得这是佛祖给她指了一条可以为其排忧解难的路,那就是剃度出家

想通此事后,释正孝同与母亲诉说了她苦闷以及自己想出家的想法,同为信佛之人的母亲自然是非常高兴和赞同的。

既然已得到点化,那么出家之事当然刻不容缓。 于是释正孝同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申请,决心遁入空门、远离凡尘。

最初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校领导和老师无一不是非常惊诧的,他们不明白好不容易寒窗苦读十几载,通过高考进入山东大学这样的名校,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名优秀的学生,为何放着好好的大学不读反倒想要出家。

老师们对是释正孝同进行了不断的开导与劝说,但是无奈释正孝同决心已定,坚持要走,因此校方也只能同意她的申请。 如愿以偿的释正孝同收拾好行装,踏上了她的出家之旅。

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释正孝同选择了接受女弟子的湖北天台寺剃度出家,也得到了她现在被大家熟知的法号——

远离了那些世间的纷纷扰扰,天台寺这样群山环抱、鸟静空悠之地最适合清心寡欲、潜心修行。

释正孝同终于找到了她心里的那片净土。每日早上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做早课,释正孝同在木鱼声中与其他僧人一起诵经唱经,净化心灵。

早上七点左右吃早饭,不许交头接耳和浪费粮食。早饭之后则又需行坐禅、开静以及行香之礼。

结束这些课业之后,闲暇之余释正孝同则是打扫庭院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杂物。

适逢天台寺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全部都是由僧人组成的艺术团,名叫广玄艺术团。

旨在通过弹唱使得前来拜访的人都可以通过音乐学习佛法经书,使得晦涩难懂的文字真义方便记忆又不容易忘掉。释正孝同平时很喜欢音乐也非常有天赋,

趁此机会,年轻开朗的释正孝同每日都上山下山的奔走于寺庙和城镇里,刻苦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学习能力很强再加上肯下苦功,终于,她在艺术团中有了一席之地。

不仅在弹奏上,在朗诵方面释正孝同也是非常拿手的。于是,释正孝同在演奏之余也担任了主持人的工作。

天台寺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大家都被这个即会主持又会弹奏的女僧人所吸引。

有一位游客把释正孝同在表演时拍摄的照片发到了网上,清纯脱俗的容颜配上认真拉琴的姿态,网友们在看到这张照片之后亲切地为她取名为“最美尼姑”。

自从释正孝同出名了以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天台寺,是只为一睹她的清丽容颜,请欣赏他精彩的表演。还有人与释正孝同提出合影的要求,她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极其配合。

天台寺因为有了释正孝同每天都人头攒动,热闹非常,香火钱也增长了不少。 据说由于释正孝同的原因,天台寺单一年的香火钱就增长了两千万元。

释正孝同在天台寺已经度过了十二个春夏秋冬, 才三十岁的她在被问及是否有没有还俗打算的时候,她斩钉截铁的回答“没有”。

“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信佛之人讲经念佛为的就是去除心中的污秽,消除自己曾经犯下的业障。

找到了这份自己想要的安宁与幸福 ,在这份平静中又找到了快乐的源泉。

释正孝同想用自己目前的人气和影响力去为寺院、为弘扬佛法出一份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变得一心向善、乐于助人、不计较、不算计,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向前发展。

世上所有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只要这么做一不违反法律,二不违反道德,三不影响公众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各的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释正孝同选择从大学退学而精研佛法在很多世俗的人看来简直无法理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她都没有一丝悔恨恰恰说明了这就是适合她的生活方式。

反而是这些不理解她的世俗的人们中,大部分人或许究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而苦苦奋斗或苦苦挣扎。殊不知,释正孝同已经找到了她的幸福。

所谓世间万物其实都是矛盾的存在,没有什么是一定对的,也没有什么是一定不对的。

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坚持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就不会有悔恨或者遗憾,那就是得到了幸福

说一下“尼姑”指的生肖,兼论谜语答案是“兔子”的不合理性

鼠对应的地支是子,即子鼠。子在古代有“你”的含义。比如《诗经》中所说:

你的谐音是尼,尼一般指的就是尼姑。因为尼指的是尼姑,尼的谐音是“你”,“你”在古代可用“子”表示,而子对应的生肖是鼠,因此尼姑指的生肖就是鼠。

对于“尼姑”这个谜语,还有人认为谜底是羊、牛、兔子等。在这些说法中,认为是兔子的观点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如仔细深究,这种认知其实就是在偷换概念的基础上转化逻辑关系。至于这个谜语的其它认知,则毫无道理可言。

比如认为尼姑指的是牛的观点,其中的论据是尼姑没头发,秃头,是丑陋之象,而牛对应的地支是丑,即牛丑,因此尼姑对应的生肖就是牛。这种解释推理判断的逻辑是:尼姑的形象丑,因此尼姑对应丑,即丑牛。对于这种逻辑判断,笔者的反驳是:尼姑形象的丑美仅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的基础依据是个人的喜好,因此这种判断是主观的、个别的,形不成客观性和普遍性;由此,在这种判断基础上得出来的结果也是主观的、个别的,这就直接决定了得出来的这个结果(指的是谜底)仅仅是个人主观臆断,不具普遍意义。简单来说,就是谜底是不合理的。

至于认为谜底是羊的原因,和上面所说的原因大同小异,也都毫无道理可言,这里就不再特别解释说明了。下面主要分析的是认为谜底是兔子的观点。

对于尼姑这个谜语,网络上有人认为谜底是兔子。对于这种认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合道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就会逐渐显现了。

这种观点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兔的谐音是秃,兔子即秃子;尼姑没有头发,尼姑是秃子,即尼姑是兔子,因此尼姑指的生肖就是兔子。

说句实话,对于“尼姑是秃子,因此尼姑指的生肖是兔子”这种命题,其实很难驳倒。这种命题就如同十八世纪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大家都知道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是在常识或经验的基础上,却使人很难驳倒它。

这种观点的最大迷惑性在于:推理判断过程的主要依据是个分析判断,是个真命题。对于这个说法,这里简单说一下。

上面这个推理判断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尼姑是秃子。这个依据是个命题,也是这个判断过程所遵循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是个分析命题。为什么说是分析命题呢?因为尼姑这个概念已经包含了秃子的意义,简单说就是主词和谓词之间有蕴含关系,因此尼姑是秃子是个必然命题,而必然命题是真命题。

而也正因为这种观点的推理判断过程的主要依据是真命题,因此这个观点在表象思维的层面很难被驳倒。但是如果进入理智的领域,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首先,这种说法的最大不合理之处在于违反了谜语和谜底之间的存在原则。

那么谜语和谜底之间的存在原则是什么呢?即谜语和谜底之间必须存在相互的蕴含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谜语中的含义要蕴含着谜底,谜底中的含义也要蕴含着谜语。对于这种说法,还是以“尼姑是秃子”为例,作一下说明。

上面分析过,在尼姑是秃子这个命题中,主词和谓词之间有蕴含关系,这表示谜语中的含义蕴含着谜底(尼姑作为谜语,秃子作为谜底),但是在这个命题中,谜底中的含义却不蕴含着谜语。因为秃子作为谜底,可以指和尚,也可以指没有头发的任何人,并不一定指尼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把“秃子”作为“尼姑”的谜底,是违反谜语和谜底存在原则的。由此,认为尼姑代表的生肖是兔子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其次,从“尼姑是秃子”推理出“尼姑是兔子”,进而得出“尼姑”指的生肖是兔子的推理过程,偷换了语言的含义。

在“尼姑”指的是什么生肖这个谜语中,尼姑可以作为一个名称存在,也可以作为两个单独的词存在。但是在“尼姑是秃子”的推理过程中,仅仅是把尼姑看作是个名称而存在;这其实就无形中缩减了谜语中蕴含的指向性,从而偷换了谜语语言的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情况下得出的谜底肯定是片面的,不合理的。

最后,这种说法的推理过程,其实就是个三段式演绎推理,这种推理得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合理的。

要证明这种不合理,可以采用逻辑证明的办法,也可以采用举例说明的办法,前一种办法分析起来非常麻烦,因此这里仅仅采用举例说明的办法。

在这个推理中,是用“秃子”这个有普遍性的概念,代替了尼姑和秃子,这其实就是偷换概念了。如果按这种推理,笔者可以证明尼姑指的生肖是十二生肖中任何一种。比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尼姑这个谜语,认为是兔子的观点,不具逻辑性,也不具合理性的。

标签: 佛教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