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睡功功法详解!最高境界是无境界!
中国气功发展三千余年,功法二干余种,奇异光彩,绝妙丰富,然而都不出练意、练气为目标,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睡功不等于睡觉,作为一种较为优越的功法同样在它的具体练功方法中得到体现。
一呼一吸谓之息,调息就是支配好呼吸。本功法采用腹式呼吸,这样,有利于周天的早日形成。如果周夭已经打通者,锻炼呼吸的形式依次如下:腹式自然呼吸次数
不限,自然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次数约36次.逆腹式呼吸由浅入深,最深的要求是.呼出时气沉丹田,气全部沉入腹腔,腹部高度凸出,硬实的程度,用力指压纹毫不能下陷;吸进时,腹腔前后壁似乎相连,气全部压人胸腔,胸腔的坚实同样做到指压不能下陷。
,称之;为中段功,即三周天功,接上一段功,当气沉丹田后,待达到虚心实腹,气探充滋时,稍一用意,气自然会下注至会阴,然后吸气上提,气流到达命门,复呼气,气充满下腹,再由脐中神圈下达会阴,气流经脐中至会阴再至命门3穴作循环运动,这可称之为小周天功。小周天功一般可练6次,练毕时将气沉入丹田。在练好小小周天功的基础上,可接练周天功。
周天功即吸气时,气沿督脉上提,经会阴、命门、夹背、玉枕、百会等主要穴位:呼气时,气顺任脉而下,经印堂、承浆、肢中,沉入丹田。周天功一般可练6次,再练大周天功。练大周天功,在呼气时,气由丹田下达会阴,分两肢,沿下肢前面下达涌泉;吸气时,气沿下肢后面经承山、殷门等穴位会合至尾间;轻咬牙提肛,气上提经命门、夹脊、玉枕至百会;复呼气时,气由百会下注至涌泉。复吸气,气又由涌泉上窜达百会,这样一呼一吸,气流一下一上循环而转,谓之大周天。大周天一般可练6次。练毕注意收功,一定要将气沉入(回归)丹田,稍等片刻,再睁眼,以避气流乱窜,造成偏差。许多人反映的偏差,主要是收功不严格。
(可称为高段功)。又可把它分为三种:
(1)自发功:待大周天功练毕,入定后,进入更静的极静阶段,运用“静极生动”的原理,利用“天目至下丹”贯气法或中宫直透法(上、中、下三丹相通)等法,由引动到大动,发出各种奇异的动作。运用内气自发运行,达到治病的目的。
(2)引气治病功:只要大周天打通,就可以做到气意相随,气可任意到达身体各部位,这时可利用人的经络穴位和疾病的相应关系,自我处方进行治病。比如,头部疾病,主穴可定合谷;如咳嗽,可配列缺,如胸闷可配内关,余类推.治疗时,只要将气运至相应的穴位,直到穴位有热、酸、麻、触电等气感就可生效。
(3)硬功的运气锻炼:一般按喷气(将吸入之气从鼻腔猛烈喷出)、吞气(先吃气后咽气)、送气(将吞入之气下送至丹田、引发(将丹田之气运至各部位,做出各种规范动作,发出劲力)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练习。发劲的架式有:全盘托月势(将丹田之气运人上肢,合掌从胸前向上翻举过头顶,双脚收曲),二郎担山势·(将丹田之气运入上肢合掌从胸前向两侧用尽气力立掌推出),穿掌指点(将丹田之气运至两臂,再行穿掌势,一臂置于腹上,另一臂作剑指状,沿正中线,由胸前上推过头顶,要求气随姿势走,先达臂部,再至手腕,最后达二剑指,即食指、中指(左右可反复进行)。铁门蹬腿(先曲双腿,将丹田之气运至双脚踝,设想有铁门,用尽平生气力伸直两腿,发劲推出),铁顶(将丹田之气运至百会)。垂钓抱胁(一手作垂钓势,另一手抱胁),曲膝钩脚,将丹田之气运至两侧肋部。做完上述各势,再行调息,即周身自然放松,意无一切,松快复元10分钟左右,待呼吸自然均匀,再默守丹田片刻.方可行动。如若气脉较乱.一时不能定息下来,可让气脉上轨道,再行小周天或天周天几周,气就可归丹田。
以上功法,要根据个人条件而行,不可强求。只有周天已打通,功底尚可者,可一气呵成。要一次练完,早,晚各一次,也可中午加I次;身体较弱,有一定功者,可任取三段功之一段练习。
我们将练睡功时的境界分为三种:
暖色境界:如身体虚弱,需要滋补时,采用这种境界。如采用“吞日法”易见效果,就是意想把一枚和煦的红日吞入丹田。暖色的等级可根据身体的情况自行组织,虚构调配。
冷色境界:如身体热毒,需要清热解毒、导泻时,采用这种境界,如采用“吞月法”易见效果,就是意想把一弯清凉的银月吞入丹田。同样,冷色的程度,也可根据个人需要自行虚构,调配得体。
无境界:无思无虑的万空境界.一般无疾病时可行此境界。就是什么都不想。连丹田也不想。

峨眉系列武术的历史渊源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如何科学提炼川渝地区古老的以峨眉十二庄、青城及巴渝通背功、天罡太极等为代表的纯天然传统健身功法,并使之盛行于全民健身活动,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非常重要。而在当前各级部门积极响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倡议,努力践行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方面更是有着十分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峨眉系列武术泛指云贵川渝藏等西南地区民间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项目,通称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相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据《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峨眉通臂拳”由战国时期的“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司徒玄空仿山猿创编的武术套路,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还创编了“猿公剑法”。
汉魏时期道教兴盛于峨眉山,道士们居洞穴炼道术,主张在清静无为中进行自我的性命双修,强调体内精气神的修炼;其修炼方法是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与“气”合,“气”与“神”合的境界,使自己的心灵与气息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是以“天、地、人合一”为目的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称之为“行气派”和“双修派”,并不含技击的目的。但是这种“气功”后来却融合在武术之中,成为武术中的一部分,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四川彭祖导引术的发展。
到了隋末唐初,峨眉山吸纳了少林高僧云昙,并在峨眉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外家拳法与功法。后来峨眉山僧人以此拳法为基础,结合佛教修习禅观之法,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功和民间狩猎功防技艺,融合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才开创了峨眉“僧门”派。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运用道家、医学家之阴阳虚实,人体盛衰的机理,结合僧门武术中的动静功法,融合一气,经过多年琢磨,创编成《峨眉气功》,又称《峨眉十二桩》。又有德源长老集僧道武术之精华,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编撰成《峨眉拳》一书。此时,峨眉武术已有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到了明代,峨眉武术更强调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所谓“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与峨眉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
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巴渝本土称其为缠丝拳或缠闭门功夫。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后通过戚家军中军近卫营八百勇士传到江浙闽粤及中原北方各地,因军机不得外泄而假托太祖长拳之名。
峨眉通背缠拳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的有机交融和谐统一。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明吴殳著《手臂录》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枪法中包括: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等篇,至此,“峨眉武术”方成为我国武林中一大流派。它是集道教、佛教的养生练功方法和医学治病强身原理,以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创编成各种徒手的或器械的攻防格斗功夫、套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峨眉武术。据《峨眉山志》记载,明代山中武僧甚多,个个技艺惊人,如崇祯年间,永庆寺僧月朗,以其头坚实如铁,人呼铁头。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的拳种流派已大有发展,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著《峨眉拳谱》一书,把峨眉派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指拳派流传的地域;“八叶”指“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个门派。各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及其传人,遍及国内外。如“八卦门”最有影响的传人董海川(约公元1813—1883年),在江南游历时,初学少林罗汉拳,后来峨眉山,得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动作,不断丰富、整理、完善了八卦门拳套。此拳现流传于成都、重庆、宜宾、自贡、雅安、万县等地区。又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相斗和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蛇的柔猛融入拳中,创编出“火龙滚”为主的拳术,因万年寺楹联中有“黄林”二字,遂取名“黄林派”。
清嘉庆年间,峨眉山龙神堂极善大师又结合自身经验,创出新路,苦心琢磨,练成“乌龙拳”。清末峨眉山仙峰寺太空法师及徒神灯长老和九老洞清虚道人合作创编了一种有别于各派的拳术,因太空法师禅师修在子午二时,故称“子午门”。此外“侠家拳”是侠客李胡子从峨眉山学去的;“白眉拳”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此二拳现流传四川、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法门气功十八段”、“虎爪拳”、“蛇拳”、“鸭拳”、“浪子燕青拳”、“跛子拳”……等均为峨眉僧、道创编,目前川渝境内及周边都有传人。
1请手提气2退回奇门3左挂挤手4右挂挤手5沉气灌劲6右挑闭左掌7左挑闭右掌8换手箭捶9进步兜掌10拍手双挑11里合腿侧踹12回身一肘13转身翻捶14左手一掌15倒肘箭捶16右挑左闭掌17左挑右闭掌18换手箭捶19进步兜掌20拍手双挑21里合腿侧踹22回身一肘23转身翻捶24左手一掌25倒肘箭捶26右勾左切腰27左勾右切腰28滚手横捶29上步捆肘30进步鸳鸯肘31手挥琵琶32乌云盖膝33提手蹬脚34回步挑心肘35侧步塞门肘36滚手贯掌37采手断肘38右勾左切腰39左勾右切腰40滚手横捶41上步捆肘42进步鸳鸯肘43手挥琵琶44乌云盖膝45提手蹬脚46回步挑心肘47侧步塞门肘48滚手贯掌49采手断肘50右挑闭左掌51左挑闭右掌52换手箭捶53右挑闭左掌54拍手虚步双挑55开合纳气56导气归田。
原创郭襄的徒弟叫风陵师太,她自己的法号是什么?你看她的丫鬟叫什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段话可以被视为《神雕侠侣》的主题,也是郭襄人生的主题,自当年在风陵渡口与杨过见了一面,郭襄再没能忘记这位一身侠气且面容英俊的大哥哥,未能嫁给杨过,她选择在四十岁那年出家,创立了峨眉一派。
很遗憾,金庸并没有将郭襄人生的后半段写出来,她开宗立派之后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让峨眉派一步步壮大起来的,这些都没有交代。
不过最让笔者好奇的还是另一件事,即“郭襄的法号是什么”,既然是出家之人,郭襄的理所应当有个法号,为何书中对此事避而不谈?
书中虽然没有提及郭襄的法号,但她的徒子徒孙的法号都被写明了。
郭襄的徒弟名为风陵师太,这一点在原著第三十八回中就由周芷若之口提及过,当时她回忆起师父的遗言。
原文道:“当年我十五岁时,我师父风陵师太便知我日后武功必有大成,当时她已决定立我为第三代掌门人……郭公破虏青年殉国,没有传人,是以刀剑中的秘密,只本派郭祖师传了下来。她老人家生前曾竭尽心力,寻访屠龙宝刀,始终没成功,逝世之时,将这秘密传给了我恩师风陵师太。我恩师秉承祖师遗命,寻访屠龙刀也没结果。”
且不知这位风陵师太身上发生过什么故事,但可以确定一点,她的法号绝不是自己起的,而是郭襄赋予的,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正如前文所说,郭襄十六岁时在风陵渡口遇上了一生的挚爱杨过,在接下来的二十四年中,她几乎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大哥哥,就好比《天龙八部》中段誉对王语嫣的感情一样,王语嫣是段誉的“心魔”,而杨过就是郭襄的“心魔”,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段誉后来放下了,而郭襄却始终耿耿于怀,即便她后来选择出家,也仍无法完全忘记那个当着天下群雄为她献上三份大礼的大英雄。
于是郭襄便以自己与杨过初遇的风陵渡口为名,她的弟子才会得了“风陵”这法号。
郭襄在书中可不仅仅只为自己的弟子起了个名,她其实还给自己的丫鬟起过名。
若不读原著,恐怕还不会注意到郭襄身边有个名为“小棒头”的丫鬟。
这小丫鬟在原著第三十五回中就有登场,原文道:“离房门丈许,便听得郭襄道:‘小棒头,叫厨房再送两大坛子酒来。’‘小棒头’是个丫鬟,郭襄给自己丫鬟取的名字也大大的与众不同。那丫鬟答应了。只听得郭襄又道:‘吩咐厨房再煮两只羊腿,切二十斤熟牛肉来。’小棒头应声出房。”
给一个丫鬟起名“小棒头”,这事也只有郭襄做得出来,棒头有两种解释,要不是木棒,要不是玉米,多半是这丫鬟常年在厨房里干杂活,郭襄见着什么,便叫她什么了。
这倒也符合郭襄的人设,因为她自己也说过,自己和外公、大哥哥一样,都是“邪派”,行事风格让人猜不透,讲究“随性”二字。
从她给自己的弟子及小丫鬟的命名来看,她的法号或许有点头绪了,笔者做出了三种猜想。
以郭襄随性的性格来看,她最有可能给自己起的法号便是以她后来出家的地方为名,如此来看,她当年寻遍五湖四海都没能再见杨过一面,最终选择在峨眉山出家,她会自诩“峨眉师太”倒也合情合理。
这不仅仅符合郭襄的性格,同时也符合金庸为角色命名的习惯,他笔下有不少角色的名字就是地名加描述的,比如“昆仑三圣”就是如此。
除了“峨眉”二字可能成为郭襄的法号之外,郭襄还有可能给自己起另外一个法号,那便是“思过”二字。
有人结合《笑傲江湖》的剧情来看,推测出那华山的思过崖原本的含义并非“忏悔过错的地方”,而是“郭襄思念杨过的地方”,只是后世之人不明白此地的最初被命名的含义,才造成了误会。
毕竟当年郭襄与杨过的最后一次见面就是在华山,她会以初遇杨过的地方风陵渡口给自己的徒弟起法号,自然也就有可能以最后一次见到杨过的地方给自己起法号。
而且这个法号也有一语双关的意思,毕竟她早年间因为寻找杨过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以至于父母战死时,自己都不在襄阳,着实是该忏悔自己的罪过,“思过”也可以有这一层意思。
除了前两种法号之外,还有第三种推测,很简单,那就是郭襄从来都没有法号。
你且看后世武林人士是如何评价郭襄的?比如俞莲舟这段话:“当年听得觉远祖师背诵《九阳真经》的,共有三位。一是恩师,一是少林派的无色大师,另一位是个女子,便是峨眉派的创派祖师郭襄郭女侠。”
又如殷素素的说法:“我曾听爹爹说,郭女侠是位大有来头的人物,她父亲是郭靖郭大侠,母亲是丐帮黄帮主黄蓉,当年襄阳失陷,郭大侠夫妇双双殉难。”
照理说郭襄是峨眉派的祖师,她若有法号的话,后世之人在提及她时自然会提她的法号,而不是直呼其名,而这里俞莲舟和殷素素却都直接称郭襄为郭女侠,好似郭襄从来都未出家,只是个俗世之人一般,从这里来看,郭襄似乎又是没有法号的。
不过笔者更倾向于前两种推测,毕竟无论是从郭襄的弟子还是她那丫鬟来看,她起名的风格便是看见什么就叫什么,极为随性,或者说这即是她的“邪”,所以你愿意称她为“峨眉师太”还是“思过师太”呢?
相关资讯
逐鹿的蒲公,花见花开的开山祖师
佛祖传法花雨满天之时,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来听法,其中两只可爱的小鹿就代表着常伴其侧的弟子,围绕着法轮,表露出千古不变的虔诚和皈依,所以鹿成为佛教中建筑的典型标志。在途中,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