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回忆性散文“应该教什么”《藤野先生》共同备课的启示

更新时间: 2025-07-22 12:50:10

阅读人数: 932

本文主题: 文本体式是指什么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是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典型代表。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回忆了自己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一段难忘经历,抒写了自己人生道路的一段心灵轨迹。其中主要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继续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始终是一位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知识分子。在作者当年无法摆脱精神困境的绝望中,藤野先生不经意间的关怀,给作者孤寂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慰藉,引发作者由衷的感激乃至崇高的敬意。而且,这种情感一直保持到多年以后。所以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鲁迅通过叙写藤野先生在自己精神成长中的作用来表达他对这位老师永远的敬意。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特点,用了两种叙述语调:在写自己的生存境遇时,用的是调侃的语调;而在写藤野先生时,用笔就严正、庄重。两种叙述语调的交替使用,就形成了这篇散文语言上的独特魅力。

目前,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学习鲁迅散文的语言特色。

《藤野先生》的教学存在诸多误区,表现为:(1)重点教藤野先生其人,忽视鲁迅的情感思想,即便教鲁迅的情感思想,也大多停留在爱国主义的浅层次上,未能体会出作者复杂的深层的情感变化。(2)语言品味不到位,不能体会调侃与庄重两种语调交替使用的意味。

教学误区源于备课过程中文本解读不到位,而文本解读不到位又是因为对体式认识不清。体式,是指文本的个性特征,对一篇课文而言,就是其负载阅读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价值。《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品兼具叙述和抒情的特点,有时还夹杂着部分说理和议论。很多时候,教师忽视了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把《藤野先生》定义为写人叙事的散文,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说法完全错误的,《藤野先生》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先生;然而,我们仅仅把《藤野先生》当做一篇叙事散文或是写人散文来教,肯定就是有失偏颇了。回忆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忽视这种体式特点,就容易把这篇散文和其他类型的散文混淆,甚至和小说等同起来。所以,许多课例的教学重点都落在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上,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进而也不可能发现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的言语表达的魅力。

合作专家在共同备课伊始就指出,备课重点是备教学目标,意在调控和指引备课的发展朝向。老师们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开始思考。他们提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教材内容、教材编者的意图、文本解读、学生学情,并且坚持认为教材编者的意图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而教材编者的意图又依据课程标准。这些情况反映出老师们对教参的依赖,也揭示出老师们日常那种习惯性的备课思路。

通过老师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在日常备课时一般会关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而且这两个问题是混在一起考虑的,用一个比较专业的说法就是文本的教学解读。

文学作品的阅读要通过把握作者“怎么写”来理解作者“写什么”,散文的阅读要通过体会精准的语言表达来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要关注那些“有意味的形式”。

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2.理解这篇散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独特的创作手法。

1.了解回忆性散文的体式。回忆性散文是文学性散文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类,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文。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有: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自我个性鲜明、两重叙述视角、追求自我同一性。

2.依据回忆性散文的体式进行文本教学解读。《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以时间为线索记叙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藤野先生作为深刻影响了鲁迅人行选择的人而被写入作品之中,鲁迅从到仙台就学期间得到藤野先生的知遇之恩的角度出发,剖析了自己作为一名弱国子民在他乡得到尊重、爱护乃至感恩的心理,以及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精神困境,所以这篇课文不能当作一般纪念人物的文章来读,而应该当作一篇鲁迅反省自己青年时代重要经历的回忆性散文来读。

3.教学目标要考虑鲁迅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产生了精妙的艺术效果:一种是冷静的、严正的叙述语调,另一种是嘲讽的、调侃的叙述语调。凡是写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使用的是冷静的、严正的、庄重的语调;凡是写到自己在日本的生存境遇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嘲讽的、调侃的语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两种叙述语调所产生的情韵和意味。

回忆性散文“应该教什么”《藤野先生》共同备课的启示

践行大单元理念创设真情境激趣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一语文组开展大单元教学校内研修课活动桂林市教育局

践行大单元理念 创设真情境激趣——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一语文组开展大单元教学校内研修课活动

2022-05-18 15:15:00     来源:桂林市桂林中学     作者:唐东云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加深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将整合性与情境性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过程,桂林中学语文组教师以及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实习老师一起观摩了新进教师唐东云的研修课,并进行了评课议课。

唐东云老师此次研修课的教学内容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从人物特征探究小说主题》。《祝福》这篇课文属于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此单元的人文主义为“观察与批判”,单元所属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五)”。高一语文组成员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充分研讨后形成了本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立足小说的文本体式,以剧本杀“谁是凶手”创设整体情境,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带有“生活味”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夯实了语文基础,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既学会了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学会了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和现实价值。唐东云老师以主问题“各位侦探,曾在鲁四爷家帮佣的祥林嫂死了。我们对她的死有很大的疑问,我尤其想知道的是,谁害死了她。大家能帮我查一查吗?”创设侦探办案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侦探的身份,进行案件侦查,使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祝福》中将祥林嫂推向深渊的“凶手们”,体会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在活动展示环节,学生分成四个刑侦小组,分别对四爷、柳妈、看客和“我”进行调查取证,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汇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思维。最后,以观看短片的形式回顾祥林嫂悲苦的一生,用1924年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关系与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温暖对比作结,升华课堂,学生沉醉其中,无限回味。

课后,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评课。桂林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杨生春老师认为本节课具有情境设置有趣、布置任务具体、内容丰富、突出学生主体的四大优点,充分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理念。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郑诚老师则评价道,唐东云老师的授课切实做到了践行新课改精神,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感情得以迸发,个性得以张扬。

集体打磨课程一向是桂林中学语文组的优良传统,而通过此次研修课,也进一步加深了语文组对新教材、大单元教学的理解。今后桂林中学仍将不断学习、共同努力,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网站标识码:4503000047

济南大学报社

本报讯 12月18日,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杜泽逊教授应邀来文学院作了“版本学与校勘学的依存关系——以《尚书注疏》校勘为例”的学术报告。学院古代文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们参加了报告会,张兵院长主持。

杜泽逊教授从阮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谈起,介绍了2018年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五经正义〉汇校与研究》的缘由和前期积淀。报告以《尚书·舜典》中伪孔注“刚失之虐,简失之傲”在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本、清武英殿、清四库全书、明汲古阁本、明万历国子监本、明福建李元阳本、明永乐本、元刊明修十行本、宋魏县尉宅本、宋刊八行本、李盛铎藏宋经注本、宋王朋甫本以及宋纂图互注本《舜典》注疏中的文字和体式变化,结合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问》的引文和卢文弨《群书拾补》和阮元校记,认为原应作“刚失入虐,简失入傲”。通过这个实例,分析了诸版本之间的优劣和源流;强调应弄清版本发展的线索和历史,校勘才能形成完整信息链,判断文字变化的脉络。版本、校勘是相互依赖的。张兵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杜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过实例说明版本研究在“文本断代、辨别优劣、建立谱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启发我们注重长期积累、养成持之以恒的学术精神。(文学院 何家兴)

标签: 古代 养成 学院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