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笔下的福尔赛人
《有产业的人》是高尔斯华绥长篇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高尔斯华绥在文坛的地位。当我们看到小说的最后一页小乔里恩闯到了艾琳的面前想要对她说一些话的时候,我们知道小说后面还会有小乔里恩和艾琳的故事,但是随着“有产业的人”索米斯把门重重地关上,这个《有产业的人》的故事也就就此终结。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波辛尼已经彻底退出了舞台,他也就失去了在下一部中再出现的可能——这,其实就是死亡的真谛。死亡意味着失去了所有的可能性。一个人死了,他就不会再有任何故事了——当然,在《聊斋志异》里除外。而其他人活着,他们的故事也必将继续。 在《有产业的人》里,高尔斯华绥为我们描绘出了诸多形像生动的人物,包括配角乔治·福尔赛以及只正面出场了一次的蒂莫西。小说也似乎为我们讲述了很多个故事,但是核心故事却只有一个:索米斯请自己侄女的未婚夫波辛尼为自己造一所房子,波辛尼却爱上了索米斯的妻子艾琳,恼羞成怒的索米斯以走出预算为名将波辛尼告上了法庭至其破产并走上了死路。笔者一般写书评的时候不会剧透,更不会这样直言不讳地写出故事的梗概,但对于《有产业的人》这部小说来说,如果不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就很难把握它的核心。小说的核心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小乔里恩说的“福尔赛性格”:“我所称的‘福尔赛’确是十足的财产的奴隶。他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什么靠得住,他的特点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不放手——不管是妻子、房子、钱,还是名誉。” 于是,索米斯就在明明知道自己的妻子不爱自己的情况下,还是不会对妻子放手;他既想要一所最漂亮的房子,又想不花太多的钱,最后超出的部分让一心为他服务的设计师为他承担;而老乔里恩在知道自己的未婚孙女婿死于非命的时候,心里居然“很高兴”,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能有充分的把握把索米斯的房子据为己有。小说里敢于过自己的生活,不去做“福尔赛人”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波辛尼,另一个就是自称其实也是“福尔赛人”的小乔里恩。然而这两个人又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一个已经说过了,是死于非命;另一个至少在《有产业的人》里一直穷困潦倒。 不是福尔赛人就会没有好果子吃。因为就像小乔里恩说的那样:“一半的英国人口,而且是过得好的半数,可靠的半数,拿三厘利息的半数。半壁江山,就是这半数人最重要。他们的财富和证券使得一切成为可能,使你的艺术成为可能,使得文学、科学,甚至宗教都成为可能。那些福尔赛人并不相信这些东西,他们只是利用他们;但是没有这些福尔赛人,我们靠什么活下去呢?……福尔赛人就是那些中间商,是那些商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习俗的基石,是一切可钦佩的东西!” 高尔斯华绥借小乔里恩之口把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也恰恰是高氏与威尔斯和贝内特并称为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三杰之一的原因。高氏的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非常擅长讽刺,并以这种冷峻的讽刺把人性的冷漠描绘得入骨。比如在关于要不要给一位自杀者的家属以抚恤金的事情上,有人就发表了这样的高论:“实际上我们对于死者自杀这件事是很有意见的,死者是很有前途也能创造很大的价值,但是他就这样不顾神明的怜悯,自己结束了生命,他这样做损害了我们的利益——请允许我这么说——我们的利益本来需要他的生命延续下去。我们不应该——不,应该说我们不能——对这样玩忽职守的行为大加赞赏并表示同情,这样做不论是群众还是神明都不会允许的。”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些人眼里只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挂钩,可见“福尔赛人”是用什么衡量一切的。 看完了《有产业的人》之后,我想再看看《福尔赛世家》后面的两部,来进一步领略一下高尔斯华绥的大师级风格。

俄罗斯移民作家三杰(俄移民文坛三巨匠)
俄罗斯移民作家三杰指的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约瑟夫·布罗茨基和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这三位作家在20世纪因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于世。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经历,还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复杂性。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三位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代表作品,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俄罗斯移民作家三杰的视角。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俄罗斯移民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1899年,经历了俄国革命和苏联的建立,这些历史事件深刻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创作。纳博科夫的作品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著称,如《洛丽塔》和《普宁》。他的小说常常探讨身份、记忆和流亡的主题,反映了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约瑟夫·布罗茨基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声音和对语言的敏感度而闻名。布罗茨基出生于1940年,他在苏联的成长经历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如《一部诗选》和《小于一》,展现了他对自由、孤独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布罗茨基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是对普遍人类经验的探索。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戏剧、小说和散文。布尔加科夫最著名的作品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小说以其奇幻的情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受到赞誉。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受到了他在苏联的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探讨权力、道德和人性的问题。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试图在极权主义社会中保持个人良知和创造力的艺术家的形象。
三杰虽然在风格和主题上各有特色,但他们都展现了对个人自由和创造性表达的坚持。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也表达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纳博科夫、布罗茨基和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后世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俄罗斯移民作家三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20世纪的文学景观以及这些作家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了对人类经验的深刻见解。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文学,也为世界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三杰的作品对于理解人类情感、社会动态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时间为序……关于《世界简史》的阅后笔记
《世界简史》是当年准备报考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的推荐书目,曾经当做教材认真的度过几遍。当时虽对中国古代史抱有莫大兴趣,但于世界史却是真正的门外汉,所阅读的书目也无外乎当时几所大学的本科教科书,此外也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幸好两部都是经典,没有被国内某教授的《世界通史》带歪,也算是万幸。如今兴趣虽然依旧,但职业的道路已经重新塑就并且走了下来,当2019年到来时,反思自己的阅读经历,发现早已背离了当时的初衷,所有的东西都从认真到速读、从笔记到浏览的蜕变,书架上挤压的书越来越完好,虽然新的阅读手段不断更新,但对书籍的支出已经完全被阅读设备踢了个1:3,一场完败似乎在所难免。那么ok,当自己意识到这种危机时,重读经典似乎能够弥补这种亏空,17年后重读这本小书似乎就有了正当理由。
民国时期,顾颉刚就曾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论述到通史写作的必要性,他在《当代中国史学》中也提到,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位置,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难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需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中国通史的写作如此,世界通史更是如此,世界史涉及国家重多,地域文化传统多有差异,随着战争讨伐,帝国版图多有更迭,如何从浩繁的世界史中理出一个头绪,并且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其困难可想而知。世界通史的写作往往以国别为界,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论述,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体系,然而,各个国家的联系与事件发展既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简单的以时间为序很难照顾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脉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公元1500年为界,前期世界各国的联系相对没有那么紧密,从地域的论述上独立性较强,则偏重于地域史的写作方式。1500年后,因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主义的盛行,则将全球的联系与交流为重点,这部书应该是较为成熟的写作体系。但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其体系也并非独创,他的世界史观很多都继承自威尔斯通过《世界史纲》和这部《世界简史》所构筑的世界通史的写作架构,其开创意义可见一斑。
到此,不得不提一下作者本人。威尔斯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学家,他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社会思想家,号称20世纪初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这就难怪其书写的世界史可读性是如此之强,当下貌似流行一种未来史的写作,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理念或者概念,既然是未来,自然就不是历史,以历史的手法描述未来只能算作文学作品,就如同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如果一定要把它当做历史著作来看,貌似洞察未来,实则是对历史的无知。这类作者文笔再好、著作再畅销,当他回头看看自己的前辈威尔斯,很难想象那种尴尬的场面。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从兰克学派诞生以来,多有论及,也形成过激烈的讨论。兰克主张历史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就怎样去记述它。这和中国古代史官的记述不谋而合,但这需要严格历史学科的积淀和专业训练才能完成。但在当代我们依然需要对历史学进行研究和讨论,历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时间性,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个时代探求当时的客观事实,而在史料的整理中往往会掺杂人的因素,从克罗齐到科林伍德在思想史的论述上又开始了对历史主观性的阐述,如科林伍德说“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那么威尔斯的这部简史是客观的记录还是主观的阐释呢,我觉得两者兼而有之,在对事件的描述上看,威尔斯尊重客观事实,他的笔触完全建立在已经成型的历史事件上,但描述的方法上又展现了他的文学功底,关键词的选取上又呈现出他对历史事件的强烈认知,所有威尔斯的《历史简史》虽然短小,但却是一部可读性很强,史学价值极高的著作。我不知道蒙森是怎么样的一种观念,他在《罗马史》的写作上更是将威尔斯的这种理念发挥到极致,还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至今是唯一的一位。
那威尔斯是如何选取关键词的?从第一张到第十章,威尔斯用是个关键词铺垫了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这十章从时间、空间到生命的起源,用十分精彩的文笔描述了当时的事件,这里主观的成分多于客观,毕竟当时的世界只有化石为证。然而作者的主观的笔触对当时世界的描述并非天马行空,他的侧重点仍然是告诉读者人类出现之前世界的本来面目,画面感极强,作为小说家的特点也是发挥的恰到好处。从第十一章真正的人类开始,作者又借助于人类学的理论功底从原始思维和原始文明的角度,对四大文明进行了精彩阐释,到此人类历史的描述全面铺开,如拉开了一部电影的大幕,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以时间为序展现出来。有文字记述以来的历史,作者通过几个历史事件、民族和历史人物,对不同时期进行了描述,其中穿插的事件和人物貌似分离,实则紧密相连。如论述耶稣、悉达多、穆罕默德等,对宗教思想有比较的进行了分析,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上则兼顾了了其所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在时间序列上兼顾了区域史、民族史,表现出极为强大的历史连贯性。历史的网络就随着作者的这种布局呈现出来……
至于书中的篇目,无需赘述。一篇读书笔记主要是记述自己的读书心得,《时间简史》的心得当然不止于此,当然,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应仅仅是为了补充我们的历史知识,最重要的可能在于它能够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才是阅读此书给予我最大的收获。
相关资讯
西班牙移民作家三杰
西班牙移民作家三杰:从文化融合到文学创新西班牙移民作家三杰指的是在西班牙出生或成长,但后来成为移民作家的三位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深刻地......
上篇:西班牙移民作家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