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的“轮回”《生死疲劳》中国大学生在线
初识《生死疲劳》是在读书软件上的推荐,“魔幻现实主义”和“莫言”的标签,就足以吸引人。遂去借了书来,细细品读,发现其是一部反映中国初步发展时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长篇小说。
在品读《生死疲劳》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好像在30天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一把那50年的变革,体验了一把不同动物眼中的生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心经历无限的悲凉。那个时代,那个我曾经那么陌生的时代,那个我从不曾体会到的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一些事情,我就像亲眼所见、亲身所为一样经历了。我甚至感到读了它,我自己就像一个经历世事沧桑的老人。眉头的皱纹,内心的沉淀,处事的淡漠……短短一个月,经历和回顾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既是作者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又是自己欲望难平、急于了解的。在那些历史书中的严谨的政治术语中,在那些生涩概念中,令人昏昏欲睡的事件和史实,第一次那么生动真实、悲壮无奈地展示和暴露出来。让人在轻松之余,又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无比、悲壮无限。
读完《生死疲劳》合上封底的瞬间,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描述的是前后七代人,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发展历程。莫言的《生死疲劳》是描述前后三代人,确切地说应是四代人,我们新中国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虽然内容离奇、叙述荒诞,但主题却是严肃的,那是一种历经历史沧桑的冷静与成熟,始终在警示着庞杂喧闹的世界,应该如何真正地面对短暂的人生。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作主角,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失、世间荣辱、生活百态……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能够轮回,不得而知。但生活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
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

《小说机杼》:探析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小说的魔力
中国汉字语境中,机杼的意思是织布机和机梭。而引申为说明文章的组织、构思、形式等,有着别出心裁,笔调新颖,富有创造性的风格。出处是《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而放眼世界,现当代就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关于这种虚构的小说的机杼是非常有专业的见解,和富有历史厚重的职责的。你比如说现任《纽约客》专职作家詹姆斯•伍德,他在2009年就出版了《小说机杼》,就带领大家一探小说的魔力。而如今十多年过去去了,这本文学评论集子依旧发光发热,备受读者推崇。
所幸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行思文化出版的全新修订版版《小说机杼》,就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给读者,让大家更为了解小说之所有一路迷人的原因。其中最大的修订亮点就是包含作者所写的全新序言了。 序言中,非常赞同作者对文学的理解是及时道德问题也是形式问题。也赞同默多克对文学的定义,小说分为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新闻”,和更为自觉的现代形式主义“结晶”。此外,作者也有先见之明,如就知道了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露易丝·格丽克,存在着一种闪烁不定、近乎幽灵般的遗世独立的写作特质。
在序言中作者也警惕写作陷入常规化,这种缺乏生气的文章是提倡的。而原来该书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最接近生活的事物》,这种事物泛指艺术,这里说的是小说,小说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扩充了我们的经验,让我们和人类同胞的接触,不再受到个体际遇之限。作者也说到“一种极为严肃的探询人类的媒介”,这都是小说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
如果这个序言是一个人的大脑,那些接下来说到的叙述、细节、人物、意识简史、形式、同情和复杂、语言、对话、真相,常规,现实主义就是一个人的外五官,身体和手足了。这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魅力和璀璨。在叙述部分,作者认为第一人称叙事是最基本和最可靠的,而第三人称“全知”基本是局限多过全知,这就强调了一般大作,如作者就举了《简爱》《长日将尽》 都就说明了保险和很有效益的第一人称写法。这也是笔者读书阶段老师不断提倡的。
在叙述部分,其中有自由间接体、非自由间接体是值得深入了解的。自由间接体事实上就是贴着写,这种作用就是使得读者通过人物的眼睛和语言来看世界,同时也用上了作者的眼睛和语言。读者即可全知也和偏知,如作者就举了《给鸭子让路》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而自由间接体也包含有着讽刺的意味,书中作者也提到契诃夫的作品,此外作者也提到了福克纳、亨利格林等作家体现了自由间接体的隐喻美。从大量的列举作品而言,可见作者博览群书,对文学评论是非常专业和充分的。
而相对的非自由间接体,就是文本中使用烂糊的语言,目的是体现小说的硬核,如书中作者就举了华莱士的作品,拷问了美国语言腐败解体的问题。而在叙述中,作者就专门对福楼拜的作品做了精巧的探讨,特出了洋溢的福楼拜那现代叙述,是有着电影化的特色的。
来到细节部分。作者就是想说明通过细节入手,去刻画环境等,这样的目的是为展现作品更有表现张力和感染了,如作者就列举了契诃夫的《六号病房》的简洁和迷人的结尾,是很有感染力地区说明了一种平静的氛围。这部分尤为喜欢作者对文学的看法:文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留意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这又反过来让我们能更好地区读文学中的细节;反过来又让我们更好地区读生活,这种很好的循环就是说明了小说的细节是可以治愈和丰富我们的人生的。
在这细节部分,其中也提到了“特此性”事实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象征性,如作者就举了《亨利四世》的绿衣服的象征,《伊利亚特》的“樱红色的丝线”的象征等,都是会使得作品增色颇多的。而笔者最近也读了安德森的《鸡蛋的胜利》也是一种象征性很强的作品。此外,这部分也说到的细节的对称性,这里的例子是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儿》,而笔者也读了安德森的《兄弟之死》,弟弟杀了妻,而哥哥就杀了狗,要知道他们杀害都是他们的依靠啊。这样的对称的细节和结构的设置,都是彰显了一种上乘小说的魔力所在。
来到人物部分,这里就讨论了关于人物如何立体或者平面刻画好一点的,而作者的看法是认为作品最生动人物是一根筋的偏执狂,正是有着这样缺陷,才更营造了一种小说戏剧冲突明显的可观赏性。如作者就举了《卡斯特桥市长》《诺斯托罗莫》等扁平的人物,自然也就是小说活泼的成分。而笔者最近也读了安德森的《衰老》中的那位神经错乱和偏执重复说话的老人,这也是这样的活泼的部分了。
在意识简史部分,作者就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意识人物有三层情况,第一是公开说动机,第二是潜意识的动机,第三层是最里面的一层动机是无法解释的,只能在宗教的意义上解释。这部分,作者尤为喜欢狄德罗和司汤达,毕竟真实他们的存在,使得小说担负了纪委严肃、内容多样的讨论。因此是“一种极为严肃的探询人类的媒介”。而在形式部分,作者就谈到了小说的形式最重要的功用,便是停止无限的枝蔓。好的小说,应该一切都注入选定的意义,人说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而在同情和复杂部分,作者就说明了小说三部分语言,世界和我们衍伸到他者身上的同情,这就例举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语言部分,就是谈到了比喻的重要性。而在对话部分,就说明了小说的场景美,而真相,常规,现实主义。其中感触很多的是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美好的小说应该的歇斯底地理的现实主义。因为这种现实主义的生活性是一切之源。
最后,十分喜欢作者的远见:小说迄今仍然远远不能把握住生活的全部范畴,生活本身永远险些就要变成了常规。这句话是很绕,但主要就是小说和生活的发展关系。小说的再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人们的生活性是造就了小说的诞生。
一部浓缩中国乡村变迁史诗的现实主义力作
一部浓缩中国乡村变迁史诗的现实主义力作——《天壤》
陈永寿(陈英)创作的长篇小说《天壤》,以川西平原的天湖村为背景,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变迁图卷。这不仅是一部描写村镇命运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改革、土地命运与时代巨变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塑造了王川、方杰、蒋方舟等多位典型人物,他们的命运深深镌刻在土地的兴衰中。从祖辈迁徙到现代招商引资,从盗墓淘金到企业兴村,人物命运与时代浪潮交织碰撞,构成一部具有社会深度和历史厚度的中国乡村发展史。作品不仅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富于地域特色,还融合现实主义与意识流手法,外在风景与内在心灵交相辉映。小说深刻回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议题,既肯定改革成就,也直面发展困境,是一部集文学性、思想性与历史价值于一体的当代乡土中国书写范本。《天壤》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农村未来的人细读深思。
相关资讯
一部浓缩中国乡村变迁史诗的现实主义力作
陈永寿(陈英)创作的长篇小说《天壤》,以川西平原的天湖村为背景,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变迁图卷。这不仅是一部描写村镇命运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改革、土地命运与时代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