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意识流诠释下的现实主义题材越剧《我那“疯”的娘》导演俞鳗文说

更新时间: 2025-07-26 12:06:28

阅读人数: 801

本文主题: 现实主义题材指什么

本剧通过“疯娘”这一艺术形象,展现人类最质朴、最无私的母爱。故事发生在一个疯子的意识里:失踪多年的“疯娘”突然归来,寻找她名唤小树的儿子,村民全都否认,“疯娘”却坚定地认为大家刻意隐瞒真相。当小树突然出现,久别母子终于相认。但村里陆续出现了几个长大的小树,这让“疯娘”不断地问自己:他们是谁?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当小树将“疯娘”引领到她自己的意识深处时,“疯娘”遇到那个曾经的自己,可怕的往事也随之慢慢浮现。

知名青年舞台剧导演。现任职上海昆剧团。200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2012年经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选拔,结业于全国青年导演艺术家研修班。近年舞台代表作品 :当代小剧场实验昆剧《夫的人》;舞台剧《枕上无梦》;新古典主义昆曲剧场《望乡》;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新南戏系列•昆剧《孟姜女送寒衣》;婺剧现代戏《紫金滩(往事)》;越剧现代戏《黎明新娘》;当代昆剧《峥嵘》;当代苏剧《绣娘》。

《疯娘》是王恒绩于2004年底创作的5000字的小说。主要描写疯娘对她的儿子——小树的爱。小说还写出疯娘这一辈子的悲惨,直到最后为了给儿子摘野桃,死在了山谷里。

俞鳗文:越剧《我那“疯”的娘》用实验戏曲的方式,将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转变为意识流戏曲剧本,用写意、抽象的方式表达现实的情感。

小说中有句话:“不管她有多么不清醒,每一份母爱都是清醒的”—《疯娘》,非常打动我。我用实验的方式去描写一个疯子的世界,一个疯了的母亲的心理世界。观众看到的“所有的呈现”都是从一个母亲的内心视角出发的。

俞鳗文:"疯娘"时而清醒时而疯魔。“疯娘”片刻清醒时,观众看到的舞台呈现是正常的世界,是写实主义、抒情的、正常的;而“疯娘”不清醒时,观众看到的舞台上的世界也是变异的。

那如何区分正常与变异的世界?越剧《我那"疯"的娘》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并非用舞美展现"正常"和"变异",而是演员纯粹用表演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同步感觉到“疯娘”眼中世界的变化。

全剧基本从疯娘的主观视角出发,观众所见与疯娘同步,只有一场使用了第三视角,从客观的角度、第三人称的视角向观众展现“疯娘”是如何疯的,在这场戏中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感觉到演员表演风格的变化,体会客观视角的舞台呈现。

演员如何通过表演,将"疯娘"眼中变异、扭曲的世界更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上?在《我那"疯"的娘》中,演员借助唱、念、做、表,通过音贝及音速的变化、唱腔的变化、肢体语言的展现,将“异形感”、“毛边感”展现在表演中,从而呈现舞台上"疯娘"眼中的世界。

俞鳗文:我此次做小剧场戏曲,完全不借助于外部的硬件,而是纯粹用舞台手段让观众感觉到观看《我那"疯"的娘》像是观看一部电影。

我不再借助舞台剧以外的方式,而是将舞台剧合适的唱、念、做、表,都融入进去。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像一部散文诗,又像是一部独白的电影,用视觉情绪,感染观众的情绪。

我在每一次小剧场戏曲的实验"点"上都有不同的侧重,这一次对于《我那"疯"的娘》演出的实验"点",主要在探索"纯粹表演风格的不同如何展现主观、客观视角、情绪视角",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非常的愉悦。

俞鳗文:对于小剧场戏曲展演,我有自己的想法。通常与剧团合作的第一部戏,我会帮助演员建立他们的表演观,而第二部戏,我便会开始开拓他们的表演观,帮助他们将演绎素养变得更为多元化。对于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实验性,我考虑更多的也是对演员、对团、对剧种自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小剧场戏曲展演需要打破原有的安全系数,那如何让演员既保有自己的特性,又能够在表演层级上有所突破,这很值得思考。我会提前了解演员的表演个性、剧团的艺术个性,有效地带演员往前走一步,让演员演起来很过瘾,满足演员的表演欲望,使其达到高潮。

我心中的小剧场戏曲并非打破前人所做的事情,而是真正尊重、理解、传承前人,并在时代性上前进一步。

2022年12月10日 19:15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的非营利性的戏曲院团集群,是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戏曲艺术,推动上海戏曲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

网站:www.shchineseoperas.org

原标题:《独家专访 | 意识流诠释下的现实主义题材——越剧《我那“疯”的娘》导演俞鳗文说》

意识流诠释下的现实主义题材越剧《我那“疯”的娘》导演俞鳗文说

导演文牧野: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化并不能完美融合

从外部视角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般叫好不叫座,很难与商业化进行较好的融合,如何在市场、艺术和现实观众情感中找到平衡,长期考验着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者。

8月17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表达与时代精神”青年电影人论坛上,导演文牧野无疑是个焦点。在两个小时的谈话中,围绕他的话题,依旧是关于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化怎样更好地融合起来。

2018年,文牧野导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成为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一部现象级电影,几乎囊获了华语电影各大奖,年纪不大的文牧野因此被评为“出道即巅峰”。3年后,再次检验他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拿捏平衡的社会现实题材影片《奇迹·笨小孩》上映。

文牧野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和类型化(商业化)之间,不可能完全实现平衡,而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外部视角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般叫好不叫座,很难与商业化进行较好的融合,如何在市场、艺术和现实观众情感中找到平衡,长期考验着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者。而《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成为了影视行业、电影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随后上映的《奇迹·笨小孩》亦体现了文牧野在现实主义和商业化实现较好融合的方法论。

“现实主义类型化了,自然就面临着娱乐性和社会性的博弈。又想省钱、又想卖得好、又想艺术璀璨,是比较难的。需要判断这个片子的最后落点究竟应该是什么。这需要去摸索。肯定不可能艺术和商业都达到饱满的状态。有些题材可能宽度比较大,可以在相对不折损其他元素的情况下,实现相对饱满。”文牧野说。

《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均聚焦于小人物的群像式表达。但文牧野并没有强制自己必须做群像表达,他只是有一个标准:里面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包括配角,尽量让他们在有限的空间足够立体,“他不是一个角色,而是活的人。”

对于《我不是药神》,文牧野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如走访病人、医生、医药代表,搜集资料足够的资料后,把相对代表性的精华提取出来。《奇迹·笨小孩》也是在准备过程中,走访了人才市场、电子厂等,先做调查,服务故事的同时,实现人物的质感。

对比《我不是药神》而言,《奇迹·笨小孩》的拍摄时间相对较短。“有时候拍电影或者写人物就像种地,北方有的时候(稻子)是一年可能一熟,如果真是到了二熟三熟的时候,你也得种,不可能不种地,该刨得还得刨,该施的肥还得施,但可能要压缩一些时间,电影要有一定工业化、系统化的操作。”文牧野说。

实探恒驰汽车北京直营店:销售看手机念配置,试驾要等1个月

破产重整方案未通过,洛娃集团走向破产终局

原标题:《导演文牧野: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化并不能完美融合》

现实题材/《县委大院》群像塑造出色

图:《县委大院》男主角梅晓歌(前)工作脚踏实地,面对卖假牛风波,他选择亲自处理。

2022年年末,《县委大院》以每集平均1.94%的收视率结束在央视一套的首轮播出,成为了继《山海情》之后又一热度“出圈”的献礼剧集。比起有单一主线、矛盾明确的《山海情》,《县委大院》人物众多、情节交错、线索庞杂,在创作上的难度无疑更大了一些。因此,在笔者看来,《县委大院》的成功,与其背后由孔笙带领的导演团队优秀扎实的导演功力是分不开的。于 童

近年来,“写好现实题材”成了内地影视创作领域的共同追求,不过正所谓“论古易、谈今难”,能够真实、精彩地讲述现实故事的作品堪称凤毛麟角。然而,在很多创作者都在抱怨现实题材创作空间太小时,导演孔笙和他的团队却用《父母爱情》《欢乐颂》《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一系列收获口碑的作品,一次次证明了题材并非创作的桎梏。其新作《县委大院》则讲述以胡歌饰演的县长“梅晓歌”为中心的光明县干部们,开展日常基层治理的工作。

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2015)的组委会曾给予孔笙这样的评价:“他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深邃的专业精神,达到了戏剧内容和影像风格的和谐统一,在生活的困苦中透出理想的光芒,在人性的温暖中挖掘向上的力量。”这一评价可谓十分中肯。纵观孔笙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创作上的特点:以“家庭式关系”为中心塑造人物群像、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简约质朴的影像,以及真实自然、准确合理的表演风格。正是这些,让“孔笙式”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了观众的选择。

正如《欢乐颂》中孔笙对“五美”关系的深化重塑,在《县委大院》中,孔笙也比照家庭中的亲族关系,将县委干部们的工作关系进行了再造。例如,胡歌、吴越这对“县长+书记”的搭档在性格架构上,就采取了温和稳重+雷厉风行的模式,十分容易让人联想到“慈父严母”的家庭关系。再加上沉着老练的宣传部长李唐、踏实木讷的新人公务员林志为和各怀心思的几位村支书们组成的“兄弟姐妹”,这种类比式的再造使得“县委大院”的日常,观众从干部们的工作感受到他们更像亲人们的相处,也让主角团队的“共同努力”有了更加温情的观感。

孔笙曾在专访中谈到,如果有一个细节或者镜头失真就会让观众出戏,从而导致他们对整部戏失去信心。在他的作品里,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对布景、道具等硬件上的用心,更体现在其对演员表演、台词这些“软件”的要求中。《县委大院》汇集了胡歌、吴越、张新成、李光洁、刘涛、尤勇智、万茜等不同年代的演员,当他们出现在剧中时,即便角色们有不同的性格,演员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却都在“基层干部”这一群体形象的固定范围之内,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角色们的真实性。这种统一性与导演对自然真实、准确合理的表演美学追求,是分不开的。

随着“孔笙式”现实题材剧集在收视率和颁奖季上的连战连捷,愈来愈多的影视创作者,将目光投放在备受青睐的当代现实主义题材剧集创作上。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对比近现代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以2010年以后为时代背景的当代题材剧目在创作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警察荣誉》《我们这十年》《县委大院》等优质剧目虽然都在口碑和收视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剧情的编排、人物的刻画上,它们普遍存在情节性弱、主角形象没有记忆点等问题。诚然,现实中的人们和现实的生活未必都有着很强的戏剧性,在基层工作中,工作人员面对的往往都是十分琐碎的矛盾。但创作者也应该看到,电视剧作为大众娱乐的重要产品,观众对其娱乐属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影响力。笔者希望未来在中国荧幕上,能够看到更多兼具现实性与戏剧性、反映当代国人所思所想、所经所历的精彩剧集。

标签: 现代 青春 空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