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知名度极低的冷门作品,却是金庸写得最好的一本现实题材小说
金庸知名度极低的冷门作品,却是金庸写得最好的一本现实题材小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越女剑》,金庸一共为我们奉献了十五部武侠小说。
虽然金庸小说的数量不如梁羽生、古龙,但是质量没得说。都在水准线以上,大热的几部作品更是成为新派武侠的天花板,难以超越的经典。
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成年世界所没有实现的抱负、宏愿,便在武侠小说中得以实现。正如岛国片,以漂亮的女演员取悦观众一样,懂得将最美的部分呈现给屏幕前的宅男。
武侠小说也是一样,作者很懂读者的心思,要的就是爽,情节越天马行空越好,打斗越眼花缭乱越好,女主角越漂亮越好,男主角奇遇越多越好。练成一身绝世武功,左拥右抱,成为武林第一高手,众多妹子爱慕,这样才过瘾。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能够风靡华人圈,就源于此,他非常了解读者想看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剧情,所以他写出来的小说既通俗易懂,又情节引人入胜。这是他超越梁羽生的根本所在,梁羽生的作品输就输在太质朴,平淡无奇。
在金庸的十五部作品中,每一部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比如《》的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比如《神雕侠侣》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再比如《射雕英雄传》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虽然这些作品都以侠入武,以情入武,丰富了武的内涵,但是真正让人觉得震撼的反倒是《》,一部知名度不高的金庸作品,是金庸最现实题材的一部良心之作。很多人因为这部作品写得太过于现实和深刻,一度觉得这是古龙的手笔。
其实金庸自己在小说的后记里已经说了,故事的素材来源于他家里的一个叫和生的仆人的早年经历。除了有真人真事外,金庸还借鉴了《基督山伯爵》,将《连城诀》写成了一部现实和虚构结合的传奇武侠故事。
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人性有阴暗的一面,所以读《连城诀》让人脊背发凉,感觉很压抑。看了书中的情节会怀疑人生,这写的都是真的?坏人真的这么坏吗?岁月静好是假的?
因为太过真实,不敢看第二遍。小说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法律道德全然不顾,有的只是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互相利用,什么亲情、爱情、友情、师徒情,一文不值,不稀罕。让人动心的是欲望贪念利益,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丝毫不掩饰,就那么明目张胆告诉你,我就是恶人,我就要害了你。
那一段,当时看了真是觉得恐怖,真的怕狄云没给找到吃的,宝象会在他脖子上来一口,生吞活剥。宝象把狄云当成食物垂涎三尺的表情,至今没有忘。
吃兄弟尸体那一幕,也是令人不寒而栗。四野无人的雪谷,花铁干掘开了兄弟的冰冢,将兄弟的尸身拖出来,当食物烧烤,龇牙咧嘴大快朵颐,真是令人呕吐。
等人的所作所为,一样令人害怕。但觉得全书最恶的还是,放眼金庸所有小说,凌退思是最没有人性的一个,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害死,将她活活钉在棺木中,活活闷死,实在残忍歹毒,禽兽不如。
也正是因为《连城诀》太黑,所以男主角的遭遇也是凄惨无比,放眼整个金庸世界,最惨的男主角一定是狄云,不但被屡次祸害,而且五根手指被齐根削掉,穿上了琵琶骨。若不是以神照经相助,狄云只能成为废人。的女儿,享受着岁月静好的日子,跟表哥有铃剑双侠的美称。
可是血刀老祖将她掳走,改变了她的一生,父亲惨死,自己险遭血刀老祖侮辱,死里逃生又要防备花铁干和狄云,雪谷冰雪消融后,又被花铁干恶意中伤贞洁,被表哥汪啸风误解,有家不敢回。徘徊了一圈,还是留在了雪谷,觉得只有在这里才有容身之处。最后男主狄云也带着小空心菜回到了雪谷,他们的人生呗现实打败,只能在此度过一生,很可悲。

现实题材微型小说创作的尺度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里讲了一个故事。在古埃及,人们有一个奇怪的习惯,每次众人欢宴之后,总会有人突然抱出一具尸体,让盛宴中的人惊诧。这具尸体,其实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塑像,意在提醒欢宴中的人们:人终归一死,或死亡如影随形。不论古埃及人捧出尸体的用意为何,这种形式或节奏,总是对沉湎于现实中的人的一种冲击与警醒。这具尸体,便构成了古埃及人面对现实的一把自觉反思的尺子。
古典的悲喜剧总离不开对现实的模仿,当代的微型小说作品也满载这样的迹象,但又有所不同。所以,面对现实题材微型小说创作,我们需要详细询问个中的尺度,以期给读者、作者以某种阅读和写作上的参考。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指导,中共江苏省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金山杂志社、镇江市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2020)的九篇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分析中国当代现实题材微型小说创作之尺度的样本。
这九篇作品是《灭毒》《卷发》《值钱的文物》《惊马》《沼泽地》《看菜》《无名烈士》《赶戏》《你是那个给我树苗的人吗》。九篇作品的题材,均指涉现实:或缉毒警员事迹,或扶贫攻坚事迹,或警民合作事迹,或民间人情记事,或艺人沉浮往事……在尺水间,勾勒波澜的大千世界,表达了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之现实题材的广阔视域。
现实,常被看作与虚构相对的一种世界。在虚构的微型小说中书写现实题材,意味着作者要处理好现实和虚构的距离。这需要作者手里有一把游刃有余的尺子。这个尺子,对微型小说作者而言,就是庖丁解牛的技艺之刀。从艺术的模仿律角度讲,所有的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模仿”。虚构的小说之所以可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品,便是由于这虚构仍然是现实。只是虚构里的现实是被作者提纯或优化了的“典型现实”。这是第一把尺子,即将微型小说作为现实的一种“微缩”:现实中的冲突和故事像微缩胶卷一样,被微缩到微型小说中表达。这样的作品如《灭毒》《卷发》。《卷发》中,小王对卷发潮流与麻花辫初心的认识即为现实冲突的一种微缩。
微型小说在处理现实题材时,总要格外眷顾故事的矛盾与冲突,即第二把尺子——“戏剧性”。《值钱的文物》《无名烈士》即为这样的作品。这种戏剧性表现在作者对现实题材中的“正题”与“反题”两种冲突之力的把控,进而在微型小说作品中达到“合题”的效果。从“正反合”的角度看,微型小说是在为现实题材做历史与逻辑的合题这件事。《无名烈士》中,刘昌林待无名烈士如自己的亲人一般,靠的是托付之信念;而在刘昌林去世后,这位无名烈士的身份才揭晓为刘昌林的儿子。刘昌林视人如己。小说在“他者”和“己出”之间完成了一种和解:将小学这一矛盾的焦点以无名烈士的姓名命名。用这把尺子写作的微型小说,总在自我建构的小说戏剧性中寻找现实中难以圆满的历史与逻辑的“合题”。
现实题材微型小说创作的第三把尺子,我们称之为“意味”。“微缩”意在精致“模仿”;“戏剧性”意在寻找某种“合题”;而“意味”则是凸显人情或人文。《惊马》《你是那个给我树苗的人吗》即为这样的作品。《你是那个给我树苗的人吗》是一篇意味十足的微型小说。小说中虚构的40岁左右的女人到老婆婆的年纪,都还记挂着那个给她树苗的人。简单的情节、无冲突的故事、纯粹的念想,在时间之中变成了一种充满意味的“好茶”。这篇作品中的女人,比张爱玲的那篇于凄惨中显露生命微光的作品《爱》中的女子更具现实感,也更幸福。但二者都意味深长。
还有一把现实题材的创作尺子,即创造“奇观”。小说书写现实,能够引起人们对文学渴望的原因,并非仅是读者在虚构的现实里再现、沉浸或体味什么,也不仅是读者在现实的虚构里再见、找到或印证什么,而且是要读者在作品中领略一种现实中没有的真实性,以及由这种真实性带来的生命“奇观”。《看菜》就是这样能够创造生命奇观的微型小说作品。《看菜》中的木匠,在艰难时世中捡了一个少年,收这个少年为徒,并教他做人处事。“看菜”而不吃菜,则成为一种生命奇观。对若干年后的新木匠来讲,这种“看菜”的仪式及其意味,早荡然无存。当新木匠发现那条白鳞鱼是一条木头鱼后,这种生命奇观又一次闪现:主人的尷尬和后生的脸红交织在一次奇观中。在这次“奇观”里,技艺与德行都得到了升华。
概括而言,虽然中国当下微型小说创作多为现实题材,且领域较广,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型小说的作者对现实题材的操演可以止步于描摹,也不意味着微型小说的读者对现实题材的期待就止步于观赏。我们所言的“微缩”“戏剧性”“意味”“奇观”几把尺子,就可被视为层递地改善微型小说创作的一种标的。既然是现实题材的微型小说创作,就应该将这些现实题材创造为一种难以超越的奇观。这种奇观自然会带给读者一种新的不亚于网络文学那种幻想的新经验,或如古埃及习俗那般具有冲击力的新反思。
事实上,面对红火而收益颇高的网络文学创作,以及网络文学作品被频繁改编为长篇影视剧等现象,中国微型小说创作在新媒体时代也可大有作为。例如,我们可以将微型小说作品改编为精致的短视频等作品。从创作角度看,微型小说创作需要把握好介入现实题材的尺度。唯其如此,我们才可以创作出适合及超越读者(观众)期待的精品。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写作学会理事)
番茄小说“十二日谈”首期亮相长白山,网络文学写作凸显现实题材转向
于吉林省长白山下启动番茄小说“十二日谈”系列活动暨“番茄读旅季”第二站,首期聚焦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博士郑小悠,图书策划人、作家术术,在番茄小说抖音号进行了对谈直播,获270万人次观看。
当前,网络文学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网络文学内容题材的丰富促使作品精品化、主流化进程不断加快,“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不断涌现。
历史和现实题材作品,以其贴近生活、反映社会、承载文化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近年来,番茄小说上涌现出一批相关作家作品,如天香瞳《帝国第一驸马》、山的那边《农家子的科举之路》、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愿》、银月光华《云启未来》等。
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介绍道,番茄小说在丰富内容生态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挖掘和培育优秀的原创作家、鼓励精品内容创作。目前已举办三届番茄小说作家研修班,上线一系列作品扶持计划,如不久前联合《》杂志发起的“青舟计划”,投入1亿元现金和资源,扶持30部以上精品内容,并优先推荐影视改编、出版、推优。
此次开启的“十二日谈”系列活动,则是聚焦网络文学领域的重要题材类型,每期选择1-2个重点题材,邀请传统作家、行业专家、番茄作者开展直播对话和研讨。通过此活动,鼓励、扶持潜力作者的作品创作,推动番茄原创内容的精品化发展。
12月28日下午,在皑皑白雪映衬下,番茄小说 “十二日谈” 第一期直播拉开帷幕。著名图书策划人术术打趣说道,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5度,现场却感到非常温暖,因为大家都“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因为文学聚在一起”。
对谈以关键词“历史”开场。历史作为脍炙人口的创作母题,一直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喜爱。目前番茄小说签约作品中历史题材数量已达数万,其中,《皇家金牌县令》《帝国第一驸马》《山河志》等优秀作品累计阅读人数超千万。术术指出,充满吸引力,是跨进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其他嘉宾也都非常认可历史小说的重要意义。著名作家王跃文专长于历史小说,曾出版作品《国画》《》等。他认为:“历史小说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传达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借鉴,从中吸取文化资源,让它有利于当代,鉴古知今。”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表示同意,“今月也曾照古人”,好的历史小说,拉长了生命的界限、眼光的界限。
王跃文建议青年作家需做“笨功夫”,通过寻找史料中的细节,为作品增色。作为历史学者的郑小悠,则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在阅读文献基础上,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出,如何才是符合情理、身份、行为习惯的东西,让小说可读可信。古人和现代社会背景不一样,但人性、人情、道理是相通的。
番茄小说签约作家骁骑校提到历史网文中很火的“穿越”题材,正是基于史实、“无一处不无来处”的基础上,“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在他看来,网络文学的作者往往是借助重大历史事件进程和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认知、文化认同和想象力。
嘉宾们随后讨论了现实题材的创作,王跃文指出,是一个无比丰富广阔的宝库,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到社会进步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写的东西很多。这其中有复杂的矛盾与纠葛,但都应坚守“向上向善”的基本原则。他对现实题材创作提出希冀:一要写出生活本来的样子;二要写出生活应有的样子,贯穿,“有境界自成高阁”;三要有足够好的艺术表达,把生活真实、理想真实和艺术真实很好地结合起来。
骁骑校的作品也一直根植生活大地,他的《下一站,彭城广场》和《长乐里:盛世如我愿》,就分别依托故乡徐州和“第二故乡”上海写就。在创作以上世纪4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长乐里》时,他研读史料,阅读上海作家作品,实地考察,细致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细节。这本“小众题材”的成功,也让他对网络创作的意义得以反思,“网络小说不必拘泥于网络这两个字,它更多是新时代的中国文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许多作品还跨界“出圈”,悄然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兴起。那些以真实地域为背景、生动描绘当地风土人情的好书,吸引着读者踏上寻找书中世界的旅程。
此前,番茄小说在江西龙虎山开启“番茄读旅季”,希望激励网文作者以文学为载体,让更多人领略阅读与旅行的美好。本次活动来到文化圣地长白山,十几位网文大咖将领略雪国美景,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创作。
骁骑校对文旅“梦幻联动”深有感触,他即兴背诵了清初吴兆骞写长白山的诗:“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泛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虽第一次来,但他倾心已久,在十几年前的《》中就曾将此作为故事发生地。“优秀的文学作品,充盈了旅人的认知和,扎根现实的文学作品,最后亦能反哺现实”,他这样总结道。
相关资讯
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要有深度追求
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要有深度追求 “面向现实”,已成为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向。不少优秀的网络小说跳出虚幻走向现实,努力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各个角度书写时代变迁与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