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刀剑
说伊斯兰刀你可能没听说过,“大马士革刀”你肯定听过。其实大马士革钢刀是欧洲人的叫法,用来指伊斯兰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俗称大马士革刀
翻开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史册,你会发现刀剑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吉哈德”(为维护安拉及其统治而进行的圣战)的标志,同时,它又是荣誉、尊贵和正义的象征。古往今来,伊斯兰刀剑一直就是其文明的标志,并以其坚固锋利和装饰艺术驰声寰宇,被公认为世界名刃之首。西方的一些学者把它做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而且一直试图揭开伊斯兰刀剑制造技术的神秘面纱。
制造伊斯兰刀剑最出色的地区有伊朗、印度、土耳其等。
伊斯兰刀剑的刀型可弯可直,以弯形居多,直形刀剑一般都制造于伊斯兰成立之前。最常见的形制有以下几种:
这种刀的主要特征是刀身越往刀尖越宽,并变成双刃。在奴隶时期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波斯和印度被广泛使用。基利一般见于土耳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前端三分之一处刀身突然变宽,再前端变为双刃,也就是刀的前面出来一个剑尖。这一把刀的刀身是基利,刀柄却是标准印度刀柄,刀背上方有铭文,据说是印度兵工厂的标记。刀身为乌兹钢,但不是很漂亮。刀柄有错银图案。鞘为木质,外包皮革。
这种单刃刀形状特别,其他种类弯刀的刀刃朝外,而亚特坎的刀刃朝内。这种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没有护手,不仅整个刀身可以插进刀鞘而且握柄的一部分也能插入,外面只留下握柄的一部分。这一点与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长刀很相似。亚特坎刀在伊斯兰世界广为人知,特别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国家。
这是一种刃身厚且窄的单刃弯刀,形如新月,握柄前为十字形护手,后面是略弯向一边的柄头。舍施尔刀不仅用于战争,而且也用于狩猎。所以在它的装饰上既可以看到刀主人的名字、制刀者的名字以及制造日期产地,又有动物及狩猎场面的装饰。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土耳其、阿拉伯、埃及等联军骑兵相遇,一阵枪战后,联军大败。当法国士兵发现战死的敌军身上均佩有镶金银珠宝的刀剑时,争相抢夺,场面大乱,拿破仑一向治军严明,可这一次却控制不了局面了,拿破仑自己也禁不住好奇心,选择了品相好的带回,这把刀剑至今还陈列在巴黎东方兵器博物馆内。这充分证明伊斯兰刀剑的精美程度。伊斯兰最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就是镶嵌错金银工艺。操作时先用钢针等工具将要进行装饰的刀身或柄鞘金属面用砍、切、刻、划等方法挖出各种图案的槽,再将金丝嵌入槽中轻轻敲压,衔接平滑,或者作成凸体形。成品后,还要将镶花表面微微加热,用玛瑙片磨刮抛光,再用石灰汤洗濯一遍,完工后金光灿灿,耀人双目。这种华美的效果招来了西方工匠的仿制,但是两者区别明显。
伊斯兰工匠的错金工艺可上千年不掉,而仿制错金有的几十年就断落了。第二种伊斯兰特色工艺是珐琅,它不同于中国流行的掐丝珐琅(景泰蓝),而是在金属面上打出凹凸图案,再上料锤胎珐琅。这种工艺轴质细腻,图案精美,坚固耐用。古代的波斯、印度和尼泊尔的王公贵族喜欢用珐琅柄、鞘的刀剑。第三种特色工艺叫尼叶洛,是在白银底上镶嵌黑色纹饰的工艺,看上去很像黑珐琅质。它与珐琅工艺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用矿石作着色原料,而是用金属组合加热成色,如银、铜、铅等配合,制作简单,图案也很精美。第四种是贴木耳传入印度的比德利工艺,这种工艺可使金属不变色、不生锈,也是黑色装饰工艺。此外,伊斯兰刀剑上的珠宝玉石装饰工艺也非常流行,在古代,伊斯兰好刃质的刀剑必然配以华贵精美的装饰,这一点很突出。
伊斯兰刀剑的剑身上通常刻有阿拉伯文的铭文,有的是古兰经里的话,如“在安拉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胜利”,“把战胜的捷报散播开去”;有的是一些阿拉伯谚语,如“生命不会多给你一小时的时间,所以要把它用在神圣的事业上”,“荣誉来自虔诚,财富来自满足”,“除阿里外,没有勇士;除‘都菲卡’外,没有刀剑”;等等,有的刀剑上还刻有伊斯兰传说中七眠子的名字。
伊斯兰刀剑最具魅力之处还在于刀剑本身所采用的花纹钢。花纹钢指那种不同颜色和形状混合排列在剑身上,但是也能表示为平滑的链状图案,它把剑背分割成匀称的环形或矩形,或者顺着刀的表面有弯曲的或平等的图案,中国古书中形容其为如云、如雨、如流瀑、如龟背等。
关于刀,关于剑,关于兵器收藏铸造工艺的那些事儿,欢迎刀剑、武侠爱好者加入刀剑学堂一起交流。

花纹钢类龙泉宝剑
【规格】 全长:35cm,刃长:20cm,鞘长:22cm,柄长:12cm,刃宽:3.2cm,刃厚:0.7cm 【刃材】 百炼钢
【作品刃材】 常规花纹钢,【作品规格】 全长:108cm左右,
全长:46cm左右,柄长:12cm,刃长:30cm,优质花纹钢打造,古法热处理,手工精细磨
全长: 48cm左右 , 柄长: 10cm , 刃长: 30cm ,刃宽:3.3cm , 刃厚: 0.8cm。 百炼钢手工打造 古法热处理 手工精细磨
【作品规格】 全长:103cm左右【剑身工艺】 花纹钢手工打造+热处理+手工磨
全长:103cm左右,柄长:21cm,刃长:77cm,禾字号百炼花纹钢全手工古法锻打,古法敷土烧刃热处理,手工精细研磨
【作品规格】 全长:86cm左右【剑身工艺】 花纹钢手工打造
【作品规格】 全长:79cm左右,【剑身工艺】 优质折叠花纹钢 古法打造 古法热处理 手工精细磨 性能优越,可以砍铁
【规格】 全长:103cm,刃长:76cm,柄长:22cm,刃宽:3.2cm,刃厚:0.7cm【工艺】花纹钢古法打造 手工精细磨 属于软件 弹性优越 是一款实用 兼收藏的一把上好武术剑
【作品规格】 全长:92cm左右,【剑身工艺】 查氏百炼钢
全长:60cm左右,柄长:12cm,刃长:45cm,花纹钢手工打造,古法热处理,手工精细磨,可以kan铁
【作品规格】 全长:86cm左右,【作品刃材】 查氏百炼钢
【规格】 全长:80cm左右, 刃长:55cm 柄长:18cm 刃宽:3.5cm 刃厚:0.8cm【刃材】 百炼钢【工艺】 古法打造百炼钢 古法热处理 手工精细磨 性能优越 可以kan 铁【鞘材】 名贵酸枝木
【规格】 全长:52cm左右,刃长:31cm,柄长:15cm,刃宽:3.4cm,刃厚:0.7cm【工艺】 花纹钢手工打造 加敷土烧刃 硬度性能优越,可以砍铁
【作品规格】 全长:104cm左右,【剑身工艺】 花纹钢手工打造,古法热处理,手工精细磨
【作品规格】 全长:102cm左右, 柄长:22cm,刃长:79cm 【剑身工艺】花纹钢手工打造 古法热处理 手工精细磨 收藏性好 弹性好
【作品规格】 全长:107cm左右【剑身工艺】 百炼花纹钢古法手工打造
【作品规格】 全长:108cm左右, 柄长:26cm 刃长:77cm 刃宽:3.5cm 刃厚:0.7cm
全长:106cm左右,花纹钢手工古法打造,手工精细磨, 属于软剑, 弹性优越,是一款实用、兼收藏的一把上好武术剑
全长:78cm左右, 刃长:55cm 柄长:20cm 刃宽:3.2cm【工艺】 羽毛钢手工打造 古法热处理 手工精细磨
【作品规格】 全长:84cm左右,【剑身工艺】 查氏百炼钢手工打造 古法热处理 成色花纹清爽,性能优越
【作品规格】 全长:86cm左右,【作品刃材】 百炼钢
【作品规格】 全长:108cm左右, 【剑身工艺】 花纹钢打造,古法热处理,手工精细磨,开双凹槽,重心好,凹槽碳化处理,更加精美和提高耐锈性
【作品规格】 全长: 77cm左右 , 柄长: 17cm , 刃长: 57cm ,刃宽:4.3cm , 刃厚: 1cm,重量:不带鞘 1.098kg,带鞘 2.044kg
【作品规格】 全长:114cm左右,【剑身工艺】 花纹钢手工打造
【作品规格】 全长:80cm左右。【剑身工艺】 百炼钢手工打造。
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
荆州,是中国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最多的地方。目前,荆州博物馆藏有越王鹿郢剑、盲姑剑、州勾剑、不光剑四代越王剑等,是中国藏有越王剑最多的博物馆。不仅如此,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也出土于荆州!
荆州博物馆“江汉平原楚汉青铜文化展展厅”展出的越王剑系列
越王勾践剑堪称世界冷兵器制造史上不朽的巅峰之作!其剑身长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而重量只有875克。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剑身饰满了美丽神秘的黑色菱形暗纹,在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
1965年12月,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北风呼啸、雨雪纷飞,然而这样的天气却抵挡不住考古专家的热情。是什么让众多考古专家齐聚一堂、翘首以盼?原来,荆门漳河水库工程第二干渠延伸至江陵县纪南故城西北10公里处的马山区裁缝公社望山大队(现荆州区川店镇望山村)时,作业民工的铁锹挖出了只有古墓葬才特有的五花土,江陵望山楚墓群惊现视野,越王勾践剑横空出世。
出土时,越王勾践剑与剑鞘吻合紧密,剑身光泽如新、寒气逼人,锋刃吹毛断发、锐利异常。考古工作有序进行,专家们很快确定了墓主人为楚国贵族昭固。然而,在对剑制进行分析后却发现,这把青铜宝剑并非出自楚国工匠之手。那么,这样一把绝世之剑究竟来自何方?它的主人又是谁?
文字是开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最好钥匙,宝剑的揭密同样倚赖于对古文字的研读。专家们在剑身一面的近格处发现了两行八个字“鸟虫书”铭文。主持破译工作的方壮猷教授带领他的翻译小组连夜对其释读,释出宝剑铭文中的6个字为“越王”、“自作用剑”。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人名,却一时难以释读。可是,八字铭文中最关键的两个字,究竟指的是哪位越王呢?
翻译小组再次细致清理剑身,然后再对铭文作临摹、拓片、拍照。1966年元月初,方教授将附有宝剑铭文照片、拓片和自己初步释读意见的信件,分别寄给十几位当时国内最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于是一封信,就这样引发了中国考古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学术研讨,而且一上演就持续了两三个月之久。
从1966年元月上旬到2月上旬,方教授先后收到各地专家的40多封回信。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唐兰最早来信指出:原文作“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他认为,“鸠”与“勾”古音都在幽部,声母都为见母,完全可通假,“浅”即“践”,只是偏旁不同罢了,因此肯定“剑铭确为越王‘鸠浅’即勾践,两口形乃文饰耳”。紧接着陈梦家、夏鼐、商承祚、于省吾、郭沫若等专家也来信认定这把剑为越王勾践剑。于是,湖北荆州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震撼全国考古界。
历史在时光的罅隙里穿梭,很多古老的文明都因未知而变得神秘,越王勾践剑也不例外。在它的身上,埋藏着一个又一个谜团:为什么被埋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毫无锈蚀?剑身上排列整齐的神秘黑色菱形暗花纹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在没有现代精密机床工艺的情况下,古代铸剑大师是如何用手工工艺制作出剑首上那些间隔仅有0.2毫米、犹如头发丝般细的11道同心圆的?
剑身上的黑色菱形暗花纹(CCTV-3《国家宝藏》视频截图)
40年前,专家们无损检测了越王勾践剑,结果震撼整个学术界。数据显示,这把剑由青铜合金铸造,其主要成份为青铜和锡,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此外还有少量的铅、铁、镍等。剑格上的蓝色琉璃(即玻璃),由硅酸盐加铜离子形成,它将我国制造琉璃的历史提前了100多年。另外,剑身还含有稀有金属铬。可这种极耐腐蚀、溶点约4000度的铬,在古代是怎样被提取,又是如何制作到剑身上的呢?谜底至今仍然没能破解。研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相当难能可贵,为还原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揭开千年不锈之谜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但受条件限制,之后再无更多实验数据支撑,因此引发各种解读的误传。
今天,各类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湖北省博物馆借《国家宝藏》播出契机,组织新一代文保专家对越王勾践剑深入研究。接到任务的80后博士江旭东等研究人员在近距离观察越王勾践剑后,决定不取样,直接用显微镜观察,竟惊喜地发现剑身、剑刃等部分分布着树枝晶。剑身全部区域的5000多张显微图片,被人工图像拼接成一份全景显微大图,图片显示越王勾践剑剑身和剑刃为一体铸造,这解开了越王勾践剑为复合剑、剑身与剑刃选材不同的误传。同样,该剑的千年不锈,也并非因网传的经硫化处理。在同一墓葬其它青铜器上的黑色部分含硫量均很高,可见硫非其不锈的原因。经过深入系统研究,江博士认为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为三点:一是其铜质好,杂质少;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有剑鞘保护。
在显微镜下越王勾践剑显示出的树枝晶(CCTV-3《国家宝藏》视频截图)
春秋晚期、战国时期,击剑、佩剑蔚然成风。青铜宝剑成为王公贵族必须随身携带并且标志高贵身份的标志性物品,点缀着那个群雄争霸、血雨腥风的激荡年华。吴越名剑出现在楚墓中,不外乎通过战争、掠夺、赠予、婚嫁等途径获得,这也印证了吴越制剑技艺的高超以及楚人对剑的珍爱。
越王勾践剑能从无数利剑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第一剑”,除却它华丽的外表和高超的工艺,更在于伴随它相伴勾践历尽沧桑、见证风云沉浮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剑的寒光澈鉴、透过岁月悠悠,看那“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王者风范。
耐人寻味的是,1983年11月23日,就在离勾践剑出土地仅两公里的江陵县马山五号墓又惊现吴王夫差矛!至于勾践和夫差这两位相互敌对的君王,其心爱的兵器埋葬得如此相近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如今,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这两件稀世国宝在经历了沧海沉浮的乱世春秋后,都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而荆州博物馆也专设江汉平原楚汉青铜文化展厅用以陈列以越王剑为代表的青铜器文物。如果你想近距离感受一把仗剑长歌的英雄豪情,欢迎你移步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与这些神兵利器来一次亲密接触。
相关资讯
中国传统刀剑上的这些常见纹路你都认识吗?太美了
花纹钢是用来制作宝刀、宝剑一类名贵器物的带有花纹的钢,中国古代又称"花铁"、"文铁"。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别例如根据工艺原理,分为结晶花纹钢、灌炼花纹钢等。 花纹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