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数字报-眉山日报眉山日报多媒体报刊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到宋代文化,因为宋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提到宋代文化,不能不提到“眉山现象”,因为“眉山现象”是宋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蜀是宋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西蜀作家及学者,又都集中在益州(今成都)、眉州(今眉山)、隆州(今仁寿县)这个三角地带。三角地带形成了西蜀三大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亮点却不是成都,而是眉山。
亮点之一:文学名家辈出。特别是苏轼,跨越时空,名动全球,影响深远。
宋时许多人称苏轼为“苏眉山”,或直接称“眉山”。除“三苏”外,还有许多重要作家。南宋后期魏了翁任眉山知州时,曾建“载英堂”,“列图于堂者二十有六人”,以表彰眉州先贤。其实,当时有文集、至今传世的,还有多人。像唐庚(有《唐先生文集》)、苏过(苏轼子,有《斜川集》)、苏籀(苏辙孙,有《双溪集》)、程垓(苏轼表兄程正辅之孙,有《书舟词》)等。另外,公开发行眉州人著作的书籍,不下五十部。群体之大,人数之多,可见一斑。
亮点之二:史学著述丰富。宋代尤其是南宋,眉山史学特别发达,名著如林。其中杰出代表有彭百川,眉州丹棱人,著北宋历朝史和南宋前朝史各三十卷;王偁,眉州人,著《东部事略》一百三十卷;李焘,与彭百川同乡,除著有《四朝史稿》五十卷,最重要的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而作《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是我国古代史籍中的杰作之一。至今为史学家称道。
亮点之三:图书印刷业发达。眉山的图书印刷,宋时与京城汴京、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列全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所刻经、史、子、集门类齐全,如大字体《七史》及许多唐宋人别集、总集,至今为一些图书、博物馆收藏,价值连城。南宋中叶蔡宙上奏朝廷,说“全蜀数道,文籍山积”。这“山积”般文籍的来源,主要就是眉州。它为巴蜀甚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与成都相比,无论区位,还是历史、文化积淀,眉山都是个小不点。然而到宋代,却逐渐成为推动西蜀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这种违反常规但被公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特殊现象,被文学、史学界称为“眉山现象”。
“眉山现象”虽成因繁多,但形胜、兼容、向学、科举应是主要原因。
首先说形胜。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山川秀丽,物产富饶;这里极少战乱,离巴蜀政治经济中心的成都仅百十余里,水路、陆路方便,是极佳的居住、生活之地。自汉以降,便有不少慕名前来安居乐业者。如苏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看兼容。宋以前,北方多战乱。人们为了躲避战争,自发形成了三次大的“移民运动”:第一阶段是唐“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就带了大批人马入川,大诗人杜甫便是其一;第二阶段是唐末黄巢起义期间,唐僖宗率文武随从若干避蜀;第三阶段是五代时,中原战云密布,人们不约而同翻越秦岭向“天府之国”四川进发。三次大迁蜀,群体庞大。
而进入眉山最多的,应是第二和第三次。
眉山移民中两宋闻名的有家氏,祖籍晋(今山西),唐德宗时入眉,家族中的家勤国、家安国、家定国、家愿等,皆名士,宋末家铉翁文学成就最显;又如史氏,唐僖宗时迁蜀,分居眉、青、丹三地,其中史清卿为苏轼兄弟之师,史家中的史炤、史尧弼分别有《通鉴释文》(共三十卷)、《莲峰集》等存世。再如丹棱李氏,乃唐宗氏之后,名扬史学、文学界的有李焘父子等。还有仁寿虞氏、彭山吕氏、洪雅田氏、青神杨氏。这些移民抵眉后,眉山原住民以宽广胸襟纳之,通过家族联姻等方式,很快融为一体。如苏洵之祖、之父及本人分别娶史氏、李氏、程氏。
第三向学。前述大移民中的主体被史学家称为“衣冠之族”,是指知识分子官宦世家。“衣冠之族”常以家族为单位,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这些人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带来了“家族文化”,“家族文化”的最大特点,即深入骨髓的文化自觉。他们好学、善学,对眉山原住民的影响颇大,形成了眉山的向学之风。其中苏氏家族渐成“家族文化”中的成员就是佐证。由“家族文化”带动,引领社会走向,又变脸为“文化家族”。这种现象是当时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也被专家学者认为是成就“眉山现象”的重要原因。
第四科举。宋以前的国都多在北方。北方人受朝廷影响至深,尤以朝廷的科举制度为甚。北方的“衣冠之族”通过移民“洗牌”,绝大部分的政治权力已丧失,其经济地位尚须重新确立,唯一剩下的是传统文化优势。他们“世守”家族文化遗产,要求子孙“承家从仕”(个人要有大作为并使家族荣光,就必须奋发读书,应举登科,入仕做官)。因此,科举制度对学子而言,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涌入的“衣冠之族”人数多,群体大,对原住民最直接的就是传统文化影响。当“承家从仕”理念渗入本土,本土就有了“家族文化”,由“家族文化”助推从而形成了登科从仕风暴。登科从仕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学堂,学堂离不开书籍,书籍离不开印刷与藏书。由此,眉山的公、私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老的藏书楼青春焕发,像孙氏书楼;新的藏书楼不断拔地而起;印刷业发达;读书、著述者增多并成时尚;“文化家族”此起彼伏——“眉山现象”应运而生。
一是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人物。如苏轼,他不仅是宋代文坛的巨人,同时又是做人的典范,是自宋以来为官者学习的榜样,是深受全球不同肤色人群爱戴的大英雄。
二是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据《眉山县志》1992年版记载,仅两宋年间,眉山就中进士计886人,这是一支令人赞叹的国家有生力量。难怪诗人陆游经过眉山,写下了“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名句。甚至连当时的皇帝都惊呼:“天下好学之士皆出于此”。
三是带动了本土文化发展。“眉山现象”后,眉山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读书、写诗、作画等文化现象蔚然成风。
四是推动了世界文化发展及历史进程。“眉山现象”推动了西蜀文化,西蜀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眉山现象”中的最杰出代表是苏东坡。2000年法国《世界报》共评选出十二位影响世界进程的千年杰出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眉山现象”是眉山的瑰宝。当下,全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风起云涌,文化强国的步伐正坚定向前迈进。流淌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眉山人,正以高度自信传承和发展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全力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眉山会做到,眉山人一定能做到。

四川眉山公布重大考古发现:确认苏东坡家族墓地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关于三苏父子在四川留下的遗迹,最负盛名的当属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但苏东坡的家族墓地在何处,鲜为人知。
而在眉山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村里的“苏坟园”称呼沿袭已久,是村民们口中代代相传的东坡家族墓。
11月1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眉山市文物局共同披露的眉山重大考古发现确认,“苏坟园”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葬,小苏坟园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这一完整墓园结构被揭露,在四川地区是极为少见的。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苏坟园”之前已被列入了眉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通过考古发掘让苏东坡家族墓地被官方确认,对于深入挖掘三苏文化、传承三苏文脉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大小苏坟园是苏轼孙子和曾孙墓葬
“苏坟园”是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的一个小地名,据当地村民口中代代相传,这里是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家族墓园。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2018年12月24日至2019年4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考古队,对小苏坟园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对周边进行了全面调查。
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小苏坟园茔园建设规模较大,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包括围墙、墓上建筑、环墉、墓室、墓前建筑、台阶、道路等部分,其余建筑被破坏,具体不详。整个茔园建筑在坡上分布,错落有致,顶部到底部高差为8.5米;平面布局呈中轴线对称分布,主要建筑设施位于中轴线上。
根据墓砖铭文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苏坟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葬,小苏坟园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
早在2017年12月,在修文镇十字卡村,红星新闻记者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在写有“东坡故园”管理办公室内的一个房间内,见到数十块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左右的青砖。
这些砖头沾满黄土,印刻有“有宋大宗伯苏公墓”“司农少卿苏公之墓”“白鹤翁墓”“东坡曾孙白鹤翁嗣”“东坡元孙”等字样。砖的旁边,摆有简单的说明:苏符墓砖、苏山墓砖等。
当时,屋内的一块残缺石碑上,还镌刻着“据墓砖所载系东坡曾孙考”“光绪拾年岁次甲”等字样。另一间房内,从一副挂在墙上的墓碑拓印可以看出,该墓碑正中刻“宋礼部尚书苏公符白鹤翁墓”,落款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刘崇德等立。
十字卡村相关负责人当时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仅苏符的墓砖,在十字卡村就发现有2000多块,这在全国苏氏遗迹中属于实物最多体量最大的。
此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网也发布了眉山苏坟园宋墓的考古发现。信息显示,1974年,苏符墓及周边另一座墓葬被破坏。目前,苏符墓残墓上已经被现代建筑覆盖。综合此次官方披露的内容,另一墓葬便是小苏坟园,即苏轼曾孙苏山的墓葬。
相关人士表示,虽然墓室已被破坏过,但这一完整的墓园结构被揭露,在四川地区是极为少见的,宏大的墓园结构对于研究宋代品官的丧葬制度有重要意义。
此外,墓葬主人的确认,不但是三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深入挖掘三苏文化、传承三苏文脉也有重要意义。
▲苏氏祖陵牌坊后,就是村民口中的苏东坡家族墓地
实际上,在修文镇十字卡村,“苏坟园”的称呼,在当地村民口中沿袭已久。
2017年12月,红星新闻记者在十字卡村采访时,当时的“苏坟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十字卡村是大唐宰相苏味道的眉州后人祖居之地,其族人死后很多也安葬于此,因此被称为“苏坟园”。村民口中的苏东坡家族墓,包括苏东坡爷爷苏序、姐姐苏八娘、孙儿苏符等人之墓。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墓地曾被严重破坏,当时已修缮苏味道、苏序、苏符、苏八娘等5座陵墓。
这名工作人员还介绍,苏符是苏轼兄弟众多子孙中官品最显赫的一个(礼部尚书,正二品)。据史料记载,苏符晚年致仕,返回蜀地后再未出去过。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苏符逝世,朝廷追授“眉山开国伯”。
“苏坟园”本就是眉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时文物部门尚未对此进行考古发掘,村民们口口相传尚未完全得到证实。
彼时,眉山东坡区文物部门也表示,需结合史料记载,能确定此地为东坡家族墓地。但此地是否有苏东坡家族中其他人的墓地,只有抢救性发掘才能让更多历史信息浮现出来,得到更准确的定论。这不但有助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更有利于对苏坟园进行科学保护和修缮,有助于当地的开发利用。
如今,考古发掘让苏东坡家族墓地在此这一传说多年的消息被官方确认,让当地人欣喜不已。
11月19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十字卡村了解到,如今,在抢救性发掘后,发掘现场被保护着,不仅安装有监控,也有人会经常巡逻保护。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姚永忠 部分图据眉山文物部门
苏万龙:商水苏氏族谱编委会历时两年、足迹踏遍多个省市,终于编就家族史
二零一一年四月,商水苏氏四修族谱,开始了编撰工作,至今二年有余,即将付梓成书。在这二年多的时间里,由魏集、袁老,相继广联到胡吉、练集、李埠口、邓城、黄寨七个乡镇,苏氏二十一个村庄,童氏十个村庄,同时涉及全国二十多省及多数大中诚市,人口达四千多户,两万余众。族系门支,庞大繁多,汇集一册,并将和 1903 年二修族谱、明正德九年一修族谱及苏氏追远,溯源二苏,寻根轼辙,艮山祖归辙支,等诸多资料同印。这一厚达一千多页,近百万字的苏氏族谱,记载了苏氏上祖以来千多年的历史,自始迁祖艮山祖以来,六百六十年的发展。这是我们苏氏族人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苏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为完成此事感到无比欣慰。
苏氏自始祖艮山,定居前后苏六百多年来,苏氏在坎坷的发展途中,有几个重要的年代令人难忘。一是:1351 年,是商水苏氏始祖讳艮山诞生的一年;二是 1373年,即洪武 6 年,是始祖艮山与洪洞二十七家同宗迁居河南定居的一年,始祖时年 22 岁,居太康逊母口三载定居前苏村;三是明正德甲戌年,即正德九年,1514年,苏氏第一次修辑族谱;四是明嘉靖庚子年,即嘉靖十九年,1540 年,由苏祁修、苏祁彬二公,考析苏氏族谱,留下了《 考析》一文。这些资料的呈现,使我们苏氏后人看到了先祖们的风貌,也看到了他们在族系发展中的足迹。
为了缅怀他们,让他们的精神更深远地福佑后人,1902年,苏氏为始迁祖修墓立碑,修建碑楼,紧接着又在1903年第二次修辑族谱;1930年,苏氏先祖又续修族谱。这年是苏氏第三次修谱。现今这次是第四次了。
修谱是族系发展中的大事,移民迁居在家族发展中更是重中之重。历史上逃荒要饭,悲泪成河,饿殍载道,不少人死在迁徙途中。在我们这支苏氏的发展史上,首先是始祖由洪洞移居。迁居时河南人口稀少。据成化《河南总志》所记,洪武十四年河南每平方公里仅有12.85人,获嘉县“户口土著不满百”,新蔡县只有409户,2513人,考城县432户,2682人。一个县还没现在一个行政村人多。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还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因此明朝移民次数很多。据《明太祖实录》等资料记载,迁民的时间有洪武二年、三年、九年、十三年五月、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八月、十二月、二十八年正月、三十五年等,直到永乐十五年,几十年里经常下旨移民。利用多种方法步骤,如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还制定了徙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见《洪洞县志》等资料丛书)。地方官为了落实朝廷的旨令,有一年先在其他府县放风,说各县都是应迁之列,惟有洪洞县人免迁。闻息,各府县百姓想方设法搬至洪洞县境。这时,官府又贴出告示:凡愿迁民众在家等候,不愿迁者可到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留住手续。于是,在短短几天内,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百姓。这时官府出奇不意地调集大批官兵,将广济寺团团围住,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强行迁走。官兵手持枪械皮鞭,四面合围,绳捆索绑,将百姓们成串地押解外地。大槐下“娘呼妻嚎跪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一种生离死别,令人肝肠寸断的悲壮情景,代代传留下来。
现今大槐公园祭祖堂内敬奉有古槐移民的姓氏供橱。共有十号,苏氏在五号橱内。本橱39姓,苏姓在第二十位。始祖是明早期移民,原籍苏堡,现是苏堡镇。
有始祖此次的迁居,才有我们商水苏氏童氏两万余众的族系。另还有移居全国各地不计在内的本宗,如四世祖景煜移居信阳等支系。
自始祖定居前苏以后,首次分支移居当是长子——二世祖祐堂,他去了苏童楼。自此,形成了祖传的习惯说法“东家、西家”两大苏氏支系。到了四世,有三支外迁。一是庆熙长子景煜,去信阳州任职;二是景达迁居北苏堂;三是景云迁居白蛇岗;到了六世七世,长门二门分支,分别移居龚庄、郭楼、三仙庙等地;七世以后,列祖不断往二府、冯庄及周边徙居。清代晚期,二府成了苏氏主要集聚地。前苏、苏童、二府,形成三大主支,外迁内连,三村鼎立,交往频繁。尤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战乱匪患,细流主支,经常移居避难。
有的迁居支系,族谱文字中可以查到,而只有口传,无文可考,徙居外地同宗还有许多。如沈丘、界首上、太和、平舆、正阳、苏坡、童围子、新蔡、汝南、周口、洛阳、漯河、开封等。此次修谱,因人力没能涉及。西家有记载的是迁居姜庄礼性支,胡吉梁庄加信支,童氏李庄、童庄、童岗、高庄、李万三楼等支。也有多支没能涉及。多少年来,苏氏徙居,近者邻近乡里,远者千里之遥,特别近些年,已遍及全国各地。
无伦何时何地几世祖的徙居,都体现出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兴家立业,奋力拼博,造福子孙。同宗兄弟,无论哪支迁移,都是另辟一块天地,有的甚至在徙居途中伤失性命。二世祖祐堂,把多年铺垫的家业基础留给其弟祐基,没有遵循长东次西的儒教礼规,主动承担艰难困苦,去西家除草垦荒,网鱼拾蛋谋生,把优越留给亲人。充分体现了先祖们尊老爱幼、以情为重的大爱精神。细查苏氏浩繁的脉支,敬观列祖们创世的艰辛,哪支不是如此。
在苏氏枝繁叶茂地发展中,苏童一家流传甚广。《苏氏始迁祖碑序》中说“后有童氏相传,两姓一家,其详不可得闻,盖亦我始祖之后裔,以氏侄出继于姑母者也。”苏童一家,由此代代流传。
始祖墓碑留给后世的一副对联说:“绳其祖武忠和孝貽阙孙谋读与耕”。先祖的教诲,指导我们在人生中约束自己的粗心、躁性,对父老尽孝尽忠,对兄弟姊妹献出诚心厚爱,用谋略、智慧,去读书、种田、经商、从军、从政....先祖将这种精神财富贻赠给我们,我们应世代弘扬,拼博奋斗,创造人生,让苏氏后人多出英才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