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辖地古村落著名苏氏聚居地
鹤陇自然村位于粤东莲花山余脉南麓,潮州市中心城区西边十二公里处,古俗称后陇,古时为十三姓氏聚居,苏姓为其中之一,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潮州府辖地最大的苏氏聚居地之一,有近两万人之多。
后陇苏氏“大宗祠”“小宗祠”及“巨川公祠”,形成三壁联祠堂,其中“大宗祠”是三大公祠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历史最久的宗祠。
大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牌匾“大宗祠”三字,为明代海阳知县钱梦松所写,没有加姓氏,可见苏氏家族当年在当地之显。
后陇大宗祠前为广场,广场有个灵蛇泽池,属于自然水池塘。在过去后陇乡属于低洼地近海洋,村中池塘一个连一个与绕村落的头重溪佮二重溪相通,形成活水灵地村落。
大宗祠堂号“著存堂”,重修时由中山市政协主席苏松勤重新题写。祭祀大厅梁上悬挂“吏工翰苑”匾及“芦山衍派”匾。其中"芦山衍派"匾由福建同安芦山堂赠送。
南宋高宗年间,福建同安葫芦山苏孟容由兴化州的两浙转运使司转任潮州府任教谕、宣教郎,暂居府城北廓,成为鹤陇苏氏入潮开族祖。苏孟容为芦山八世、入潮开族始祖,后陇大宗祠未重修增立颂公木雕像之前,苏孟容为最高神主之一。
后陇苏谱的记载,后陇苏氏属福建同安芦山大宗的一个宗支,即芦山三房光诲系。芦山苏氏家族人才辈出,群星闪耀,仅两宋期间,就有九个进士。其中,芦山三房系尤为突出。
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一月,潮州府前七贤之一、后陇人苏志仁赴京履新途中在京郊病逝。当月官葬,由时任户部主事的林大春撰写《江西按察佥事似峰苏君墓志铭》曰:
其先闽之同安人,宋名臣颂之裔也。后有为徽猷阁待制者生子某,主簿海阳,因家于邑之鲁瞻山下,复卜鹤垄居焉......以此记载为据可知,苏志仁及其后陇族人是福建同安芦山衍派,宰相苏颂裔孙。
苏志仁,字道先,号似峰,后陇西和宫边人。若论房系,则是盛户七房公之三房克裕公的曾孙,后陇十八世。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七月。
嘉靖十六年丁酉,苏志仁赴省城参加乡试,以礼经得中举人。七年后,赴京城参加殿试,高中嘉靖甲辰科进士。初仕池州推官,因政绩昭著被选调进京。先后任吏部稽勋司、验封司、考功司及文选司主事。吏部共设4个司,苏志仁全任过职。他主持考评选拔吏员,议定秩品,公正行事,淡泊清节,受到人们的称赞。
大宗祠旁的小宗祠与巨川公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苏文炳、苏作霖、苏为光、苏其来等人倡建。
小宗祠堂号明荐堂。系一门二进格局,天井有三门四本石"仪门"。门额正面"敬宗收族"和背面"尊仁安义",门联嵌入"鹤陇"村名:鹤满羽毛,九皐长鸣声闻远;陇绵瓜瓞,一本浡發孳生昌"。是本村和安人,苏彤绍的门生、双科状元于振所题。小宗祠供奉鹤陇本乡陇东公等牌位。
后陇乡西北方向为后陇山,属广东粤东莲花山余脉,其高为位于玉窖镇半泮村东北部,地势逶迤险要,有如屋脊,称为大脊岭;其山脉东延伸到潮州古巷镇枫洋洋铁岭,一字排开有如半月形,是玉窖镇、登塘镇与凤塘镇的分水岭,素有“鸡鸣三镇”之称,为粤东战略要地。
在抗日时期,周边村落祠堂被日军拆厝杉(木)去做战用,后陇苏氏大宗祠及巨川公祠佮小宗祠能幸免于战火保存至今,实是不易。转发给身边的苏家人,铭记宗族情谊!

苏万龙:商水苏氏族谱编委会历时两年、足迹踏遍多个省市,终于编就家族史
二零一一年四月,商水苏氏四修族谱,开始了编撰工作,至今二年有余,即将付梓成书。在这二年多的时间里,由魏集、袁老,相继广联到胡吉、练集、李埠口、邓城、黄寨七个乡镇,苏氏二十一个村庄,童氏十个村庄,同时涉及全国二十多省及多数大中诚市,人口达四千多户,两万余众。族系门支,庞大繁多,汇集一册,并将和 1903 年二修族谱、明正德九年一修族谱及苏氏追远,溯源二苏,寻根轼辙,艮山祖归辙支,等诸多资料同印。这一厚达一千多页,近百万字的苏氏族谱,记载了苏氏上祖以来千多年的历史,自始迁祖艮山祖以来,六百六十年的发展。这是我们苏氏族人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苏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为完成此事感到无比欣慰。
苏氏自始祖艮山,定居前后苏六百多年来,苏氏在坎坷的发展途中,有几个重要的年代令人难忘。一是:1351 年,是商水苏氏始祖讳艮山诞生的一年;二是 1373年,即洪武 6 年,是始祖艮山与洪洞二十七家同宗迁居河南定居的一年,始祖时年 22 岁,居太康逊母口三载定居前苏村;三是明正德甲戌年,即正德九年,1514年,苏氏第一次修辑族谱;四是明嘉靖庚子年,即嘉靖十九年,1540 年,由苏祁修、苏祁彬二公,考析苏氏族谱,留下了《 考析》一文。这些资料的呈现,使我们苏氏后人看到了先祖们的风貌,也看到了他们在族系发展中的足迹。
为了缅怀他们,让他们的精神更深远地福佑后人,1902年,苏氏为始迁祖修墓立碑,修建碑楼,紧接着又在1903年第二次修辑族谱;1930年,苏氏先祖又续修族谱。这年是苏氏第三次修谱。现今这次是第四次了。
修谱是族系发展中的大事,移民迁居在家族发展中更是重中之重。历史上逃荒要饭,悲泪成河,饿殍载道,不少人死在迁徙途中。在我们这支苏氏的发展史上,首先是始祖由洪洞移居。迁居时河南人口稀少。据成化《河南总志》所记,洪武十四年河南每平方公里仅有12.85人,获嘉县“户口土著不满百”,新蔡县只有409户,2513人,考城县432户,2682人。一个县还没现在一个行政村人多。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还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因此明朝移民次数很多。据《明太祖实录》等资料记载,迁民的时间有洪武二年、三年、九年、十三年五月、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八月、十二月、二十八年正月、三十五年等,直到永乐十五年,几十年里经常下旨移民。利用多种方法步骤,如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还制定了徙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见《洪洞县志》等资料丛书)。地方官为了落实朝廷的旨令,有一年先在其他府县放风,说各县都是应迁之列,惟有洪洞县人免迁。闻息,各府县百姓想方设法搬至洪洞县境。这时,官府又贴出告示:凡愿迁民众在家等候,不愿迁者可到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留住手续。于是,在短短几天内,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百姓。这时官府出奇不意地调集大批官兵,将广济寺团团围住,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强行迁走。官兵手持枪械皮鞭,四面合围,绳捆索绑,将百姓们成串地押解外地。大槐下“娘呼妻嚎跪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一种生离死别,令人肝肠寸断的悲壮情景,代代传留下来。
现今大槐公园祭祖堂内敬奉有古槐移民的姓氏供橱。共有十号,苏氏在五号橱内。本橱39姓,苏姓在第二十位。始祖是明早期移民,原籍苏堡,现是苏堡镇。
有始祖此次的迁居,才有我们商水苏氏童氏两万余众的族系。另还有移居全国各地不计在内的本宗,如四世祖景煜移居信阳等支系。
自始祖定居前苏以后,首次分支移居当是长子——二世祖祐堂,他去了苏童楼。自此,形成了祖传的习惯说法“东家、西家”两大苏氏支系。到了四世,有三支外迁。一是庆熙长子景煜,去信阳州任职;二是景达迁居北苏堂;三是景云迁居白蛇岗;到了六世七世,长门二门分支,分别移居龚庄、郭楼、三仙庙等地;七世以后,列祖不断往二府、冯庄及周边徙居。清代晚期,二府成了苏氏主要集聚地。前苏、苏童、二府,形成三大主支,外迁内连,三村鼎立,交往频繁。尤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战乱匪患,细流主支,经常移居避难。
有的迁居支系,族谱文字中可以查到,而只有口传,无文可考,徙居外地同宗还有许多。如沈丘、界首上、太和、平舆、正阳、苏坡、童围子、新蔡、汝南、周口、洛阳、漯河、开封等。此次修谱,因人力没能涉及。西家有记载的是迁居姜庄礼性支,胡吉梁庄加信支,童氏李庄、童庄、童岗、高庄、李万三楼等支。也有多支没能涉及。多少年来,苏氏徙居,近者邻近乡里,远者千里之遥,特别近些年,已遍及全国各地。
无伦何时何地几世祖的徙居,都体现出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兴家立业,奋力拼博,造福子孙。同宗兄弟,无论哪支迁移,都是另辟一块天地,有的甚至在徙居途中伤失性命。二世祖祐堂,把多年铺垫的家业基础留给其弟祐基,没有遵循长东次西的儒教礼规,主动承担艰难困苦,去西家除草垦荒,网鱼拾蛋谋生,把优越留给亲人。充分体现了先祖们尊老爱幼、以情为重的大爱精神。细查苏氏浩繁的脉支,敬观列祖们创世的艰辛,哪支不是如此。
在苏氏枝繁叶茂地发展中,苏童一家流传甚广。《苏氏始迁祖碑序》中说“后有童氏相传,两姓一家,其详不可得闻,盖亦我始祖之后裔,以氏侄出继于姑母者也。”苏童一家,由此代代流传。
始祖墓碑留给后世的一副对联说:“绳其祖武忠和孝貽阙孙谋读与耕”。先祖的教诲,指导我们在人生中约束自己的粗心、躁性,对父老尽孝尽忠,对兄弟姊妹献出诚心厚爱,用谋略、智慧,去读书、种田、经商、从军、从政....先祖将这种精神财富贻赠给我们,我们应世代弘扬,拼博奋斗,创造人生,让苏氏后人多出英才精粹!
耕读传家风雅祖述
常言道:“家之谱,犹国之史。”族谱与正史、方志并称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等,是记载一个家族人口繁衍、仕宦成绩、文学成就内容的谱书。族谱既可以改良社会风俗,安定社会秩序,又可以使人报本反始、孝敬父母、热爱家国。因此,通过日照族谱来考察探究日照世家衍变与家教传承意义重大。 族谱的编纂是为了尊族、敬宗、收族,在历史上发挥了保存资料、教育族群、寻根旅游等重要作用。以涛雒丁氏族谱为例。《日照丁氏家乘》初修于清康熙十一年。明末清初,“涛雒丁”已成日照望族,但因始祖迁日照后“四世传皆业农”,至明代丁珩时“丁氏始有文墨”,所以丁氏“始祖以下,高祖以上,以及高曾祖之别支竟如此残碑断碣,杳不可稽繄”。丁珩之孙、进士丁旹痛感于此,认为“惟无谱之故”,又“念邑有乘,家讵无可谱,不揣欲从事焉”,于是主持编纂了《日照丁氏家乘》,确定了以其高祖丁良儒为一世的日照丁氏世系,消除了丁氏“前世淳朴少文,世系宗之茫无考据”的状况。初修《日照丁氏家乘》意义不凡,“后之人由是而增修焉,则木本水源,按籍如在,虽世远而人不湮云。”其后人又六次续修丁氏族谱。自七修家乘以来,丁氏家族支分派衍,族繁丁盛,族人所到之处遍及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及世界五大洲,如果不及时续修,怕有失传之虞。为此,丁氏子孙奔走搜集越十年,终于2008年八修家乘成书,使得“合远为近,万派一本,世居海曲者,支流天涯者,族寝繁衍,终成一家。”由此可见,族谱对记录世袭传承、辨明长幼尊卑、和睦族群关系重大。 钱穆曾说:“门第之所赖以维系而久在者,则必在上有贤父兄,在下有贤子弟。”世家门第的共同理想,则是希望其子弟“能具孝友之内行”,“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创业垂统”的核心问题在于世家文化传统的延绵,即家教如何形成,形成以后如何持守与传承。家谱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日照明清之际日照世家望族,多是农耕或商贾为本业的家族,由科举成功而进入士绅望族。可以说,科举考试与世家命运紧密相关,安东卫苏氏家族、莒州小窑管氏家族等皆是如此。苏氏先祖原为抗倭英雄,世代以抗倭为重任,明朝苏雨望的出现,成为苏氏家族大兴的关键。他长于经商,将江南经商所挣银两皆用以购置书籍,装箱运回家,教其子侄们读书,后其子苏襄和苏京同中举人,被时人誉为“双凤”,自此苏氏变行武之家为书香门第。而后,苏氏诗书继世,忠孝传家,登科目者数十人,绍簪缨者五百载,据《安东卫苏氏家乘》三修家乘序载,苏氏家族能有如此成就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家训———其曰“勿堕旧风,勿忘古训”“勿操奇赢而废耕读”,又曰“子孙虽愚,勿弃庠学,传承眉山遗风;慎终追远,努力进取,慕族九世科家”。管氏先祖勤俭持家,家业渐隆,遂富甲一方,咸丰年间的管镇深谋远虑,“自悔少时失学,课子侄甚严,亲师”。为求儿孙考取功名,他高薪聘请名师。其中,管廷献授业恩师有9位,受知师5位,皆是名师高官。功夫不负有心人,同治九年管廷献高中举人。此后二十年间,管镇的三个儿子、两个孙子陆续考中进士,其中三人为翰林,由此管家声隆日振。 科举的成功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光宗耀祖;数代经营,方有崛起;得之不易,故后世子弟竭力持守,方承继先人荣光。世家能长存于世,家族子弟的自律、责任、忧患意识等品质作用显著。他们普遍重视幼年教育,兴办家族性书院、书塾和文社等,编辑刊刻族人著述,甚至建造状元牌楼等,塑造家族诗书绵延传统。以莒州张仙王氏和涛雒丁氏为例。张仙王氏以科举兴家,尤以王献琛中举为最。为“述祖德,绵世泽”,同治年间仅王练一人受业师就有八人之多,既有同乡邑生文人,亦有诸城举人、进士等,可谓不遗余力促其成才。其后,王练终于与侄王者宾、孙王乃昌皆中举人,以“祖孙三代举人”闻名。涛雒丁氏二世祖丁尧感徭役之苦,努力培养弟子读书,其孙丁允元考中进士后,丁氏始发达。最盛时,仅丁守存就“一门三进士”,成为清代中后期影响较大的家族。为续箕裘而振家声,其后代殚心竭虑,康熙年间丁士价中举后,居家课子训侄,教育子弟兢兢业业,与子侄娓娓论文,终日不倦,其四弟高中举人,诸子孙皆累试前茅;丁昱年逾八十,犹劝勉族人向学,“手不停披,口授经义”,人仰耆德。 推阐家学传承统系,教授子弟、培养人才固然重要,家训、家规,乃至长者的一言一行都有重要作用。以明清太平桥李氏为例。李氏祖先李时勉一生隐而不仕,但性方直、学博文,遗有“尺室斗来大,存心天样宽”的楹联,教育子女更是“严急不少怠”,对后世子孙勤学苦读家风的形成影响巨大。七世祖阁学公常以“惟忠厚庶几免祸,须俭朴可以养生”训示子孙,而后李肇禔把祖训延伸为“忠厚不已,极之唾面;俭朴不已,极之数米。”李氏家族形成了崇尚仁德、忠厚俭朴的家风,以孝悌友善为先,拯危济困为乐。因此,李氏族人虽“以清贫的祖业,守不重名利的家风”却人才辈出,延绵数百年不绝。恰如时任安徽桐城尚书张英为李氏四修家谱所作序言中感叹,“我观孝阳先生与愚庵先生皆光明俊伟、英姿磊落,实能树鸿名而绵景祜。李氏之族,方大而又以亲逊敦睦,庇荫其本根,教诲其宗族,其发越流衍将安可穷哉。” 日照世家望族的兴盛,族谱的传承之功亦极为重要。以族谱为纽带,将血脉传承与家教家学融合,从而使得族谱也构成一种文化衍生机制,对于促进家族的兴盛功不可没。 (本文为2022年度日照市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日照家谱的文化意蕴与历史价值研究》(编号:2022108)阶段性成果)
相关资讯
眉山日报数字报-眉山日报眉山日报多媒体报刊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到宋代文化,因为宋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提到宋代文化,不能不提到“眉山现象”,因为“眉山现象”是宋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蜀是宋代文化最发......
下篇:东京奥运会